摘?要: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逐漸實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改革,其中,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則是完善小學生綜合素質,保證小學數學成為“人人需要”的數學學習活動的必要條件。所以,我們必須要想方設法地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促使小學生實現有意義學習。本文將從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幫助小學生實現有意義接受學習、提升小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三個角度分析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學習能力;提升策略
雖然我國實現了九年制義務教育改革制度,但小學生的數學考試成績依然對學生的未來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教師也會因此組織灌輸式的應試教育活動,導致小學生成了只知道考高分的應試“機器”。然而,如果小學生形成了依賴教師手把手教學的不良思維習慣,那么教師講解便成為小學生學數學的唯一途徑,這只會讓教師、學生承受繁重的數學負擔,并不利于數學課程與小學生的長遠發展。但是,如果我們可以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引導小學生找出學好數學的客觀規律,那么小學生便可及時根據個人求知需求展開知識探索,而且還能有效解決知識難題,摸索出有效的解題技巧。所以,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是綜合實現提效減負與提升小學生數學應試能力的必經之路。
一、
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通常會按照教材內容與教案內容講述各個數學知識,為學生呈現清晰地、完整地數學公理證明過程。這種過于豐滿的教學方式忽視了數學學科的探究性質,易于讓小學生養成死記硬背的壞習慣。數學屬于理性科學,而理性科學的基本學科特點便是以探究為主。所以,我們應該讓小學生親自經歷數學知識的推測、證明與應用過程,讓小學生在探究中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思維過程,懂得如何憑借自己的努力學習數學知識,為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創設優良的教育環境。
就如在“誰的紅果多”一課教學中,我便將5名小學生分成一組,鼓勵學生在組內探討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的一般方法。為了讓學生做出直觀比較,我會為每個小組隨機準備幾盒粉筆,每盒粉筆的數量均在100根以下,由此讓學生們在小組內探究數的大小關系。每個小組都認真數了數粉筆數量,在紙上寫下具體數據,然后便需在組內展開數學討論。比如,有的小組認為先數到的數比較小,后數到的數比較大;有的小組則指出先對比十位數上的數字大小,數字越大,這個十位數就越大,若十位數相同,在需按照同樣的方法對比個位數上的數字大小。如此一來,學生自己便可總結出100以內數的大小的比較方法。
二、
幫助小學生實現有意義接受學習
雖然探究教學十分重要,但是學生探究也并不是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部內容,因為小學生的認知發育水平比較低下,很難完全憑借自己的認知能力深入探究數學知識,需要在教師的引導與關注下進行。所以,接受式學習也是小學生的基本學習活動。然而,在提升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教學改革下,我們應該盡量喚起小學生的認知懸念,幫助小學生實現有意義接受式學習,使其掌握在數學課堂上有效汲取數學知識的思維方式,懂得記筆記、聽講學習的一般學習方式。
就如在“買電器”一課教學中,我以flash動畫創設了問題情境。在設計動畫人物時,我以小學生們十分喜愛的小豬佩奇作為主人公呈現了佩奇買電器的現實場景,根據小風扇、電視機、電腦等家用電器的價錢引導小學生學習整百、整十數的計算方法,希望可以由此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果不其然,以動畫呈現問題情境讓小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他們也愿意為額幫助“佩奇”完成買家電的任務,所以主動展開了整十、整百計算方法的數學學習,實現了有意義接受學習。
三、
提升小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知識遷移能力是小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高階發展能力,關系著小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的形成與發展,是實現知行結合改革探索的基本內容。一直以來,應試教育帶來的最大弊端便是知行脫節,小學生只能通過數學學習學到書本化的數學知識,不了解這些數學知識對人們現實生活的影響,難以通過數學思維與解題方式解決現實問題,限制了數學學科的教育價值,影響了小學生數學欣賞能力的形成。對此,我們必須要創設數學實踐與應用活動,穩步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就如在“淘氣的作息時間”一課教學中,小學生通過課堂學習了解了時刻與時間的相關知識,學會了用時、分、秒展示個人活動安排的具體方法。為了進一步提升小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筆者讓小學生們記錄自己一天的作息時間,認真標注早上起床到晚上睡覺期間內每一個活動的時間安排。借助學生的作息時間,學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作息時間與經過時間的區別,而筆者也會借此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
總而言之,提升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將對學生一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促進作用,我們應該豐富小學生自主學數學、解決問題活動的經驗,保護小學生的積極學習心理,使其掌握學好數學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劉春香.以人為本,有效引導——淺析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培養學習能力[J].學周刊,2018(35):86-87.
[2]左曉巍.引導——探究式在小學數學中的運用初探[J].學周刊,2018(35):89-90.
作者簡介:
潘素瓊,福建省南安市,南安市羅東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