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來,我國的高校教育始終堅持著素質教育,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傳統的大學課程也不例外。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下,我國的傳統大學語文教育受到巨大的沖擊和挑戰,遇到了很多新的問題和困難。本文論述了我國當前大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具體有效的解決策略和方法,以期能為我國的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研究提供一些有意義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網絡環境;大學語文;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隨著計算機逐步深入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幾乎每個人的工作和生活都無法離開計算機。現在很多工作和學習都是靠計算機來完成的,根據相關的調查和數據分析,人們的書寫漢字能力急劇下降,漢語書寫表達能力也在下降,甚至現在出現了語音輸入法,這種輸入法可以直接轉換成文字,這更是導致了人們的母語使用水平的下降。大學生也不例外,他們的很多學校作業和學習內容也是很大程度上依賴計算機和網絡,缺乏自己的思考能力。曾經的大學生學習的途徑十分受限,只能通過課堂和圖書館,但是現在開放的網絡環境使得大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機會。這就需要我們的高校和大學語文類課程老師進行探索和分析當前的大學語文教學情況,找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一、目前大學語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語文在大學課程中的地位
大學語文類的相關課程的地位普遍不高,尤其是作為公共課的時候,這種尷尬的地位更是明顯。大學語文類的相關課程普遍學分不高,不像大學英語這樣公共課的學分高,也不像“毛概”“馬經”和“鄧論”這樣的課受學校的重視,更不像涉及計算機等級考試,英語四、六級考試這樣的科目受學生的重視。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有的學校甚至把是否能過了英語四級作為能否發學位證的依據。比較諷刺的是,高校對英語課是如此看重,但恰恰相反的是對大學語文課的相關課程卻是不太重視,甚至諸如《大學語文》和《大學寫作》這樣的課程開始在一些大學被取消。
(二)學生對大學語文的興趣不大、重視不夠
隨著上世紀90年代末全國高校的擴招,我國高校每年的畢業生逐年增加,畢業生的就業壓力也在不斷增大。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們在學校里往往更看重所謂的專業課和可能對他們就業有幫助的公共課。在大學的課堂上,我們會看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大學語文類課程的專業課缺課者相對其他課程來說是比較多的,同時大學生對大學語文類選修課的選修人數也較少。甚至有些學生把大學語文類課程看成是高中語文課程的延續,自然他們對大學語文類課程也沒什么興趣了。理工科學生覺得大學語文類課程沒什么用,反正將來他們靠技術吃飯。文科類學生覺得大學語文類課程是浪費時間,隨便學學就行了。
(三)大學語文教材存在的問題
大學教育的一個最為重要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的思考和自主學習的能力,我們的大學語文類教材也本應該按照這個標準去選擇。但很多高校選擇的教材卻只是高中語文課本的延續,大部分學生對此毫無興趣,與他們學習這門課之前的預期有較大的差別。很多老師在課堂上就是簡單地照本宣科,學生在課上毫無激情,課堂氣氛死氣沉沉。不過現在有的語文課堂開始注意到這個問題,有的語文老師開始利用網絡資源結合語文教材進行授課,這是一個好的改變,也是好的趨勢,更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二、網絡環境下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具體措施
(一)科學合理設置課程
高校在設置大學語文類相關課程的時候,要緊隨時代潮流,根據當前我國語文類教育的情況和當前社會的就業情況設置相關課程,以便學生能夠學到最適合企業需要的知識和課程,將來能夠為就業提供較好的幫助。在教材的選擇上,高校要根據學生和當前高校的具體情況來定,不能盲目、教條地和高等院校選擇同樣的教材。我國的教育是一種追求素質教育的模式,我們的高校和老師要加強大學語文的教學質量,要加強利用網絡資源來為我們的大學語文課堂進行服務。我們的老師要爭取把網絡資源進行有效的分析和整合,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二)教學方法要更加完善
教學方法是影響教學質量最為重要的因素之一,我們的高校老師要針對本學院的具體情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老師要充分、合理、高效地利用多媒體技術,課的內容要充實,形式也要豐富,這樣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我們的高職院校要安排適當的戶外實踐課,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入公司,真真切切地了解當前我國相關行業的發展情況和就業情況,讓學生對大學語文類課程既要有感性認識,也要有理性認識。大學可以通過一些寫作比賽和辯論賽來加強學生對語文相關知識的學習,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去參觀一些博物館、名川大山、展覽館和書畫展等等,去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
(三)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高校要定期對大學語文類課程老師進行職后培訓,只有老師們有足夠的專業素養,才能對學生提出高要求,才能培養出優秀的相關人才。同時,高校在招聘老師的時候要提高招聘標準和門檻,對第一學歷要提高要求,對畢業院校的專業排名也要提出一定的要求。最后,我們的高校可以適當吸納一些在報社或者雜志社工作的高水平的員工作為全職教師或者兼職教師,這個方法在實際教學中十分有效。這樣的老師有著豐富的實踐工作經驗,往往可以和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相結合,上課的內容更加豐富、翔實和生動。學生們也愿意上這樣的老師講的課。
(四)對學生的成績考核要綜合考慮
大學語文的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對漢語言的欣賞能力、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和綜合素養。但在考試中,我們的大學習慣以知識考核為主,這就導致了學生一種普遍的“重形式,輕實質”的學習習慣,也導致了學生靠最后突擊就可以考試過關的壞習慣。針對這種情況,我們的高校要作出具體的更有效的考核方法,老師要注重對學生平時的表現管理并且把平時的表現納入期末成績的組成。在課外實踐考核環節上,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參與實踐環節情況、參加學院及學校各類征文比賽、大學語文節、演講比賽、話劇節等實踐活動的具體表現進行評分。在期末的考核環節中,我們的高校要靈活掌握考核方法,不能只是單獨的一張筆試試卷就去評判學生的成績。期末考核中,老師可以通過組織學生之間的辯論來觀察學生的表現,并結合平時的表現來進行綜合評判。
參考文獻
[1]彭國良.網絡環境視野下大學語文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學科,2015(8).
[2] 武娜.基于網絡空間教學環境下大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思考[J].學園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14(5).
[3]何洋.創新創業培養模式下的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改革與研究[J].才智,2018(9).
[4]于洋.基于職業翻轉課堂在高職大學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影響與創新[J].才智,2018(11).
[5]葛亞萍.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背景下的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改革[J].文學教育,2017(11).
[6]陳雷鋒.河南省民辦院校《大學語文》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的改革研究[J].青春歲月,2018(7).
作者簡介:張蕾,女,1982年生,陜西漢中人,本科,講師,研究方向為漢語言文學。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