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雯雯 白旻昱 陳緒豐 程兆忠
【前 言】
靜脈血栓栓塞癥(VTE)包括深靜脈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癥(PTE)。其中,PTE起病隱匿,死亡率較高[1],部分與DVT脫落有關,其穩定性與多因素相關,探究DVT合并PTE的危險因素對疾病的預防、預后尤為重要。
【關鍵詞】深靜脈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癥;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36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4-03-257-01
1 系統性疾病
1.1 心腦血管疾病 心腦血管疾病通過作用于多種血流因素引起血栓栓塞性疾病[2]。其中冠心病患者由于心肌缺血、心功能不全,導致體循環和肺循環血液淤滯;血小板和凝血因子過度活化、纖維蛋白更新加快,抗凝物質減少致血液高凝狀態。部分心臟器質性病變可發展為心力衰竭,損傷血管內皮,易形成血栓。腦血管病患者常因活動障礙而制動,引起肢體靜脈回流不暢,直接引起VTE。
1.2 惡性腫瘤 惡性腫瘤可導致高凝狀態,放、化療引起的炎癥反應及血管損傷均增加VTE風險[3]。其中肺惡性腫瘤發生DVT及PTE的可能更大,與缺血缺氧致肺動脈及肺血管床損害有關。
1.3 外傷手術史 外傷及手術患者局部發生炎癥反應,炎性介質可引起血管損傷,術后長期制動,形成高凝狀態,極易形成DVT,血栓可脫落隨血流至各系統。另外,腔鏡手術引起腹腔壓力變化,對下肢血管壓力、血流速度均有所影響,較其他外科手術更易形成血栓脫落,成為DVT合并PTE的高危因素。
2 血凝相關指標異常
凝血酶原時間反映了外源性凝血系統激活后凝血因子的消耗情況[4],隨著術后肝功能的恢復,凝血酶原時間又逐漸縮短,血液為高凝狀態,研究證實,凝血酶原時間值越低[5],術前越易發生血栓;對于內科病人來說,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準化比值升高為DVT合并PTE的獨立危險因素[6]。
3 血小板相關參數
血小板參與血栓多個環節,內皮受損血小板黏附聚集,釋放介質促進血栓形成,血小板數量、質量異??梢鹧ㄐ纬?,體積大的血小板具有更大的促凝活性[7];外周血小板數因血栓消耗降低,間接引起MPV升高,因故血小板參數在對急性PTE的診斷和判斷疾病的嚴重程度均有參考價值[8]。
4 血脂水平
有研究發現 ,血脂水平同PTE嚴重程度成反比[9],原因為炎癥抑制脂質的吸收轉運,影響膽固醇合成[10],而脂質在正常肺組織的代謝中起著關鍵作用, 有研究表明膽固醇對急性肺損傷后炎癥具有一定的保護作用[11]。而血脂異常是否是DVT合并PTE的獨立危險因素暫無人研究,更多的實驗有必要進行以探究血脂異常與DVT、PTE之間的關系。
5 總結
PTE是DVT常見并發癥, 常危及患者生命。故臨床醫生對深靜脈血栓應減少漏診、誤診,建立DVT合并PTE的預測模型尤為重要,以早發現、早治療,改善VTE患者的預后。更大的樣本量及更縝密的實驗設計需要進行,以探究DVT合并PTE的危險因素。
參考文獻
[1]Liu M,Cui A,Zhai Z G,etal。Incidence of pleural effusion inpatients with pulmonary embolism[J].Chin Med J (Engl),2015,128(8):1032-1036
[2]馮玉倩,張少韶,余淼,楊慧敏,龍琦,丁培武,王敏.下肢深靜脈血栓合并肺栓塞的危險因素分析[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45(03):319-323.
[3]高麗霞,吳克雄,胡軍,張學平,東傳令,代靜,戴菁,王云霞.腫瘤患者合并深靜脈血栓的臨床分析[J].現代腫瘤醫學,2016,24(08):1296-1299.
[4]潘佳佳.婦科手術靜脈血栓栓塞的風險評估和效果觀察[J].全科護理,2017,15(22):2723-2724.
[5]彭澎,沈鏗.婦科疾病患者發生癥狀性下肢深靜脈血栓和癥狀性肺栓塞的臨床對比分析[J].生殖醫學雜志,2014,23(04):264-270.
[6]徐初鋒. 單中心直腸癌術后VTE的流行病學調查與危險因素分析[D].西安醫學院,2017.
[7]Park Y,Schoene N,Haris W. Mean platelet volume as an indicator of platelet activation: methodological issues [J]. Platelets,2002,13(5) : 301 -306.
[8]張向峰. 血小板參數在急性肺血栓栓塞癥患者中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A]. 《中華急診醫學雜志》編輯委員會.《中華急診醫學雜志》更名十周年、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創刊一周年慶典《中華急診醫學雜志》第十屆組稿會、第三屆急診醫學青年論壇論文匯編[C].《中華急診醫學雜志》編輯委員會:,2011:3.
[9]Cheng KH, Chu CS, Lin TH, et al. Lipid paradox in acute myocardial,infarction-the association with 30-day in-hospital mortality. Crit Care Med, 2015, 43(6):1255-1264.
[10]McCrae KC, Weltman B, Alyward S, et al. The effect of elevated dietary cholesterol on pulmonary surfactant function in adolescent mice. Pediatr Pulmonol, 2008, 43(5):426-434.
[11]Konstantinides S, Torbicki A, Agnelli G, et al. 2014 ESC cuidelines o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9, 29(18):997-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