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葉鳳
【摘 要】目的:探討原發性輸卵管癌的臨床特征及治療。方法:選取我院 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期間收治的原發性輸卵管癌患者40例為研究對象,對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手術情況和病理結果進行分析。結果:所有患者均行手術治療,行腫瘤細胞減炎術25例,縮瘤術4例,經腹全子宮加雙側附件切除11例。病理分期:其中Ⅰ期 3 例,Ⅱ期5 例,Ⅲ期 29例,Ⅳ期3 例。隨訪5年生存率,I期存活率66.67%;II期存活率60.0%;III期存活率為34.48%;IV期存活率為0%,死亡時間均于3~6個月內。結論:原發性輸卵管癌癥狀表現不典型,診斷率低,盆腔包塊時要特別注意,以血清CA125做為標志物和評價指標,進行規范化治療,以改善患者預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關鍵詞】原發性輸卵管癌; 臨床特征;治療;預后
【中圖分類號】R4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0--01
原發性輸卵管癌是女性生殖道少見的惡性腫瘤,本病發生于絕經期前后的婦女,輸卵管癌早期無癥狀,體征常不典型,易被忽視或延誤診斷。臨床上常表現為陰道排液、腹痛、盆腔腫塊,原發性輸卵管癌以手術為主,配合放療或化療等治療[1]。提高對本病術前診斷率,恰當的治療,改善輸卵管癌預后,早期診斷提高預防及存活率。現對我院收治的原發性輸卵管癌患者的臨床特征及治療進行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 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期間收治的原發性輸卵管癌患者40例,患者年齡為41~71歲,平均年齡47.5±2.5歲;患者不孕1例,孕次1~4次者39例分娩1~3次,絕經32例。
1.2 臨床表現 腹脹17例(42.5%),陰道排液30例(75.0%),不正常陰道流血10例(25.0%),腹股溝包塊2例(5.0%)。發現盆腔包塊29例(72.5%),腹水征24例(60.0%)。
1.3 輔助檢查 B 超檢查:盆腔腫塊35例(87.5%),實性腫塊 17 例(占腫塊48.57%),囊實混合性 11 例(占腫塊的36.67%) ,囊性7例(占腫塊的20%),腫快直徑 2.5 ~7.8cm。是行彩色多譜勒血流像檢查的27例,探及血流信號25例(92.59%)。發現盆腔積液5 例,深度為 1.8 ~10.5cm。術前行血清CA125檢查28例,CA125>35 U/ml23例(82.14%),CA125值為44.7~5540 U/ml。進行診刮術者6例,可見腺癌細胞。行陰道脫落細胞檢查36例均未見癌細胞。
1.4 手術治療 原發性輸卵管癌最根本的治療手段為手術切除。凡可疑輸卵管癌者均應及時地進行開腹探查,同時制定確切的治療方案。早期輸卵管癌的基本術式經腹全子宮加雙側附件切除,患者癌腫累及盆腔其他組織和器官則須切除受累的腹膜和病灶。因陰道頂端轉移、復發機會較多,故陰道穹隆應當切除1~2cm。已有廣泛的腹膜轉移,要將癌灶徹底切除的可能性很小行腫瘤細胞減滅術[2]。腫瘤細胞減滅術力爭將腫瘤切除,理想減瘤術使殘存腫瘤直徑小于或等于2cm,以提高術后放療或化療療效。手術范圍視癌瘤播散情況而定。腫瘤與后腹膜粘連種植,應游離輸尿管,將腫瘤連同該部位的后腹膜一并切除;直腸或乙狀結腸壁上的轉移病灶如侵及漿膜,應盡量切除;如病變已侵及腸壁深層,可行局部腸切除及腸吻合,或行腸造瘺術;腹腔已有廣泛轉移,即使不能將腫瘤完全切凈,亦應盡量切除體積大的轉移瘤,縮小腫瘤體積,爭取術后用放療或化療予以控制;術中應切除主動脈旁及盆腔可疑增大的淋巴結做病理檢查。
2結果
40例患者中行腫瘤細胞減炎術25例,縮瘤術4例,經腹全子宮加雙側附件切除11例。病理和組織分型:漿液性腺癌 28例(70.0%) ,移行細胞癌5例(12.5%),混合性腺癌3例(7.5%),性苗勒混合瘤2 例(5.0%),子宮內膜間質肉瘤 1 例(2.5 %),子宮內膜樣腺癌 1例(2.5%)。進行輸卵管癌分期:其中Ⅰ期 3 例(7.5%),Ⅱ期5 例(12.5%),Ⅲ期 29例(72.5%),Ⅳ期3 例(7.5%)。
對患者進行隨訪,失訪7例,5年生存率,I期存活2例,存活率66.67%;II期存活3例,存活率60.0%;III期存活10例,存活率為34.48%;IV期無存活,存活率為0%,死亡時間均于3~6個月內。
3討論
原發性輸卵管癌最常見的類型是乳頭狀腺癌,其他類型包括髓樣癌、腺鱗癌。腫瘤大多數為單側,雙側性約占20%。腫瘤好發于輸卵管的中部或外側部[3]。陰道細胞學檢查涂片中見不典型腺上皮纖毛細胞,提示有輸卵管癌可能。分段刮宮的排除宮頸癌和子宮內膜癌后,應高度懷疑為輸卵管癌。腹腔鏡檢查見輸卵管增粗,外觀如輸卵管積水呈茄子形態,有時可見到贅生物。
原發性輸卵管癌以手術為主,配合放化療等治療。手術范圍包括全子宮、雙側附件及大網膜切除術。在情況允許的時候,行選擇性腹膜后淋巴結切除,切除可疑的或增大的盆腔淋巴結,同時仔細探查主動脈旁淋巴結并取樣做病理檢查,可明確病變范圍,有助于制定合理的輔助治療。如果癌腫已擴散至盆腔或腹腔,按卵巢上皮性癌的處理原則,取大塊切除腫瘤,行腫瘤減滅術及盆腔淋巴結清掃術。由于原發性輸卵管Ⅰ~Ⅱ期復發率較高,因此,術后輔以含鉑類藥物的聯合化療可望避免復發,改善預后。
總之,對原發性輸卵管癌術前診斷率不高,多數病人確診時已屬晚期,一般預后不良。早期診斷和治療有利于提高臨床患者5年的生存率,即使早期輸卵管癌病人應給予更積極地強化治療,以提高原發性輸卵管癌的生存質量和生存率。
參考文獻
竇舒蘭,孫慧婷,施如霞.19例原發性輸卵管癌的臨床分析[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 2013(5):511-512.
柯佩琪,錢冰,顏杰文,等.原發性輸卵管癌29例臨床分析[J].中山大學學報(醫學科學版),2006,23(s1):144-145.
高桂琴,鄭天強,楊秀琴.原發性輸卵管癌31例臨床分析[J].天津醫藥,2002,30(11):659-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