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算是教育的初步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對事物的認知比較懵懂,很容易受外界的干擾,學習也會受外界影響,這個階段的孩子可塑性比較強。小學生在學校接受教育的時間比較長,教師是和他們接觸比較緊密的人,人民教師要有責任心,需要時刻關注學生的各項變化,循循善誘,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同時避免他們學習成績出現時好時壞的情況。
關鍵詞:小學語文;三年級現象;解決方法
小學生學習最重要的一年應是小學三年級,這也是家長困惑最多的一年:明明我們的孩子一、二年級成績這么好,為什么成績退步這么大?孩子怎么也不聽話了?而這就是所謂的“三年級現象”,是指孩子進入小學后一、二年級知識簡單,面對重復的課堂教學,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就極易走神、不注意聽講,養成不良的學習習慣,升入小學三年級后,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心理自主意識的增強,孩子不再乖乖聽話,學習成績也急劇下滑,同一、二年級時的優秀表現有著天壤之別,這種情況被稱為“三年級現象”,嚴重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對此現象進行了探究。教師和家長首先要重視此現象,并根據現象的具體情況,找到解決的方法。依據個人的教學經驗,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解決小學語文“三年級現象”。
一、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的第一步——預習
預習是自主學習的一種重要形式,學生在上課時提前看一下所要講述的內容,可以加深印象,遇到不懂的問題,在上課時重點聽講或是詢問老師,更能加深理解。它既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又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提高了其學習興趣。教師要教給學生正確的預習方法,學生只有學會自主學習,才能提高課堂效率。語文的預習方法可以分為三步:
(一)讀通課文,讀準字音,畫出生字新詞,自學生字。學生帶著問題去聽課,更能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能夠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大意。
(三)再讀課文,畫出不懂的地方,打上“?”。課前質疑,課堂解疑。
通過課前預習,學生可以了解大致意思,帶著問題聽課,提高學生學習興趣,這樣學生對新學的內容有了初步的認知,在課堂上就會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夯實語文基礎知識——寫字
隨著年級的增高,雖然識字寫字不再是本年級的重點,但也不能忽視。特別是三年級學生是第一次使用鋼筆寫字,不僅要掌握正確的書寫姿勢,而且要能用學到的方法識寫生字,更重要的是字的筆順、筆畫、間架結構、占格位置要正確。只要學生養成了認真書寫的好習慣,那他的成績也不會太差。大家都說“字如其人”,字不但要寫正確,還要多加鍛煉,寫得大方得體,這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是占很大優勢的,這是需要長期堅持的。
三、積累提高語文能力——背誦
語文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背誦是語言積累和學習的重要途徑。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背誦還有助于學生加深理解,提升記憶力,積累更多的素材。小學是記憶的最佳時期,多積累素材,多學習一些知識,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是有重要幫助的。
四、提高理解能力——閱讀
相對于一、二年級,三年級的特點就是閱讀理解能力的提升。該如何提高呢?
(一)預習質疑,課堂解疑,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二)學會傾聽,老師在和學生進行交流的時候,會根據課文所學內容小結一些閱讀方法。而這些方法不僅有助于課文的理解,還有助于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提升。
(三)拓展延伸,學以致用,運用上面所學的閱讀方法去做閱讀題,堅持不懈,你會運用自如。
(四)溫故而知新,對所學的語文知識要及時復習。
在閱讀中你只要能按照以上方法去做,肯定會有很大的收獲。
五、習作
這是整個小學階段的難題。提高寫作能力是需要長期鍛煉、不斷積累的,可以從以下方面加強:
(一)學會觀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身邊的事物。寫作其實是把現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具體化的過程,學生多多留意身邊事的過程也是積累素材的過程。
(二)學寫日記,把身邊發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記錄下來。學生通過記日記的形式把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寫下來,時間長了,寫作能力自然而然會得到提高。
(三)積累的運用。把從課文或者自己學到的好詞好句引用到寫作當中去。好的語句、文章是會引起大家的共鳴的,通過將長期的積累運用到寫作中,學生就會有自己的創作思路與熱情,也就不會覺得寫作難了。
六、家長
家長要真正認真負責。及時檢查詢問孩子的學習情況,檢查作業。對于孩子學習上疏忽的地方要及時提醒。只有家校共同努力,才能順利解決“三年級現象”。
參考文獻:
[1]譚冬梅.核心素養下小學語文教學策略探討[J].科普童話,2019(2):9.
[2]郭旋.小學語文三年級小組作業“接力賽”的嘗試與研究[N].科學導報,2018-04-27(B02).
作者簡介:殷敏,1978年1月,女,漢族,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現任小學語文教師,學歷:本科,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