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寧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中融入“畫圖”策略,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數學問題。就小學數學的“畫圖策略”展開研究,對具體的教學策略進行簡單的論述,以期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和解題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畫圖策略;教學策略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尚未形成,理解能力也較為薄弱,對于抽象、繁瑣的事物不具備獨立思考的能力,小學數學是一門較為抽象和繁瑣的學科,復雜的公式、拗口的定理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習的難度,使得小學生在學習中感到吃力和無措,再加上課堂形式的單一和乏味,久而久之,學生便產生了懈怠和抵觸心理,這樣的情緒帶入到課堂中,也影響到課堂的進度和教師的教學心情,最終變成了生硬、機械的“灌輸式”課堂教學。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教師需要使用一些技巧和手段,巧妙地設計課堂教學,尤其是在引導學生解題思路的時候,可以借助一些特殊技巧。本文針對“畫圖”展開討論,建議教師在課堂中注重對學生畫圖意識的引導,通過不斷的練習提高學生的畫圖能力,教會學生“看”圖,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最后再通過動手實踐,提高學生的繪圖能力,這一切舉措的最終目的都是提高學生的數形結合能力。
一、引導繪圖,培養繪圖意識
小學數學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數學繪圖能力之前,最主要的便是培養學生的繪圖意識。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繪圖意識時,要有意識地將“繪圖”帶入解題中,引導學生“依賴”繪圖。
例如,筆者在講述“認識圖形”時,先利用多媒體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讓學生進行辨認并且說出這個物體的形狀,比如一方手帕,學生說是正方形的,筆者問:“正方形怎么畫呢?請上臺畫一下。”學生上臺畫出正方形,但是沒有使用任何輔助工具,這時筆者糾正道:“大家看書中說正方形是四個邊同樣長度,并且都是直線,為了畫出正規的正方形,我們該使用哪些工具幫助繪圖呢?”學生:“尺子!”筆者:“很好,至于我們為什么要使用尺子,老師為大家演示一遍,大家就都明白了。”接下來筆者一邊用尺子畫一邊解釋:“正方形的四個邊是相等的,我們需要用直尺測量精準的長度,才能保證準確度,再加上直尺能使我們的線條更加筆直,所以……”接下來畫任何圖形,筆者都會教學生如何正確地畫出,順便結合圖片的繪畫講述圖形的特點。
二、練習繪圖,提高繪圖能力
學習重在練習,只有不斷的練習,才能夠真正提高能力。小學數學教師在課堂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繪圖訓練,提高學生的繪圖能力。
例如,筆者在講授“平移與旋轉”時,在知識講授完畢后,開始鍛煉學生的繪圖能力,比如在多媒體中展示一輛公交車行駛的圖片,筆者問道:“這幅圖片中的運動屬于什么運動?”學生:“平移!”筆者繼續道:“平移的定義和特點是什么?”(選舉一名學生簡單闡述)接下來,筆者繼續說:“請大家根據平移定義,在白紙上畫出幾個平移物體,并將平移的軌跡標注。”學生根據筆者的要求,畫出圖形,在之后,筆者繼續讓學生畫出旋轉圖形,經過反復的訓練,提高了學生的繪圖能力。
三、練習看圖,提高理解能力
看圖不僅僅是用眼睛去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看去觀察。教師在鍛煉學生繪圖技巧的過程中,除了講授和練習之外,還需要培養學生的“看”圖能力,通過結合圖片瞬間理解題意,產生正確的解題思路,這才是解題的最重要環節。
例如,筆者在講授“平面圖形的拼組”時,先利用七巧板來鍛煉學生的識圖能力,掌握技巧后,開始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圖形拼在一起,讓學生找到其中包含的圖形,在接下來進一步的鍛煉中,筆者直接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一些多邊形或不規則圖形,讓學生通過觀察嘗試找到其中的圖形元素,經過反復訓練,鍛煉學生的眼力和圖形思維。
四、實踐繪圖,提高繪圖技巧
實踐是體現學生學習能力的直觀表現,更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學習狀況的最佳途徑,教師通過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自行完成學習任務,一來可以培養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二來可以在實踐中提高知識的轉化能力。
例如,在學習“復式條形統計圖”之后,筆者設置教學實踐活動時,讓學生分組行動,分別測脈搏、測心跳、統計身高、猜拳游戲等,并且由一名學生做記錄,制作成統計表,再根據統計表制作成條形統計圖,以“身高”為例,小明身高1.48米,小紅1.26米,小強1.32米……有一名學生將每個人的身高數記下,制成表格,然后大家根據這些數據繪制統計表,再根據課上所學,繪制“條形統計圖”。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最主要的任務便是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和數學素養,小學生在數學思維和理解能力方面發展上不成熟,因此,需要通過教師的有效指導達到提高,而小學生的圖像思維比較活躍,因此,教師將“畫圖”與數學教學相融合,一方面可以迎合小學生的愛好,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學解題能力,提高教學效率,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不謀而合。
參考文獻:
[1]胡家琪.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畫圖策略提高解題能力[J].好家長,2018(72):73.
[2]丁美玲.畫圖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當代教研論叢,2018(8):62.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