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天華
摘 要:我國教育現在正在由應試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進行轉換,在素質教育中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是目前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因此,探討如何在九年級的化學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分析目前這種培養模式仍然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措施。
關鍵詞:化學教學;研究性學習;創新思維
在步入九年級之后,學生才接觸到化學這一門新的學科。如何在剛接觸化學時就在化學教學中通過研究性學習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不僅僅是在學習化學時有所應用,在涉及其他學科時也能通過在化學教學中培養到的創新思維有所得益。能否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擁有創新思維的人才走向社會是這項事業成敗的關鍵。
一、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傳統教育的弊端
我國正在逐步向素質教育進行轉變,但目前仍然處在應試教育的環境下。在過往的教學模式中,老師只是一味地向學生傳授課本上的知識,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理論公式。老師只是單純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培養出來的學生大部分都是只有理論知識,缺乏實際的動手能力,并且缺乏發散的思維能力去創新。
2.由傳統教育引發人們思辨
在化學教學中開展研究性學習,培養創新思維,是在傳統教育的基礎上進行改良創新的一種新型教育模式。讓學生在課堂的學習中,經由老師的指引,開展發散思維的多樣式學習方法。步入九年級的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化學,他們對于這門全新的學科大部分事前沒有過任何接觸。這是一個全新的起點,也是化學教學在九年級就開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模式的一個良好開端。
二、化學教學中創新教育內容及措施
1.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在九年級的課堂學習上,學生先由簡單的化學物質認識開始學起。老師可以根據每種物質不同的特性讓學生去思考這種物質在現實中有什么樣的作用,可以用在何處。在做一些簡單的無機化學實驗時,主要由學生親自操作實驗,親自設計解決方案,最后再由老師來對這次實驗過程步驟進行點評和指導。通過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化學知識的教導,在其中由老師來進行指引,來通過研究性的思考,讓學生培養創新思維。在日常的積累中,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一步步被提高。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去自主思考。比如,當學生對于課本上的知識點或者是對于教材中某一產物的性質有著疑惑時,老師可以鼓勵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除了在課本上看到解答之外,學生可以通過自己之前所學得的接觸知識去猜測,并且親自動手去實踐操作,得到結論與課本上的內容相對照。通過這一番流程,有利于學生培養成敢想敢去做的思想。
2.化學課外作業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除了課堂上的學習晚,教師還可以通過布置有趣的化學課外作業。課外作業可以是書本上有助于鞏固課堂上所學知識的習題,更多的應該是可以讓學生親自動手的簡單有趣的課外小實驗。課外小實驗不同于書寫的作業,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比如,當學到三氧化二鐵時,為了讓學生對這一氧化物有著更深刻的理解,老師可以讓學生在現實中去觀察哪些地方會有紅色的鐵銹生成,并且推測為什么這些地方會有鐵銹生成,鐵銹生成的條件又有哪些?通過這種探究性的實驗,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激情,也在化學教學中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散。
三、創新教育中應注意的問題
在進行創新教育的改變中,首先老師就得改變自己傳統的教學理念,不能只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強加給學生自己的化學觀念。老師是引路人,他指引著學生進入知識的旅程,而在旅途中學生學習知識,并且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創新教育的教師必須先進行自我的改變。在學習過程中總會有學困生與學優生之分。老師要對學生一視同仁,無論學習成績如何,名次排名如何,學困生和學優生之間思維潛能同樣深厚。并且在化學教育中實施研究性學習培養創新思維的模式,其效果并不是立刻就顯現出來,而需要長久的堅持。在剛接觸化學這一學科時就對學生進行創新性思維模式,從基礎教育開始,這是一向新時代的新工程。沒有前人的指導和經歷可以供參考。不過,不斷地學習,實施創新思維的模式確實是我們當代最需要的,可以有效地培養一批高素質,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雖然現在這種模式下成果還不明顯,但可以肯定的是,將來在化學教育中實施思維創新培養模式會走出一大批具有高度創新能力的新時代人才。
我國現在正在實施的國策有科教興國戰略,現在尤其注重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化學教學中由老師進行指引,開展創新思維的培養模式,是符合現代國家發展和需求的。這是當代科教工作者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也是國家創新素質人才培養面臨的重大機遇。在教學中培養創新思維時,教師要注意根據本學科的教學特點來進行活動的組織。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之下,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培養。
參考文獻:
[1]馬運朋.信息技術支持的研究性學習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應用[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14:127-130.
[2]韋德鮮.高中化學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探討[J].亞太教育,2016:31-32.
注: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研究性學習在物理和化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課題立項編號:GS[2017]GHB0107)階段性研究成果。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