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錄
摘 要:語文教學課堂應合理地生活化,注重語文與生活的關聯性,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與此同時,教師和學生搭建教學情境、加強實踐探究、促進教學多元化三種方法,可以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標。
關鍵詞:教學情境;實踐探究;教學多元化
現階段,大多數學生在語文學習中都是以應試為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多停留在以書本為主的理論知識上,而忽視了語文來源于生活的學科特色。針對這一情況,語文教師應該合理地將語文教學生活化,讓學生提高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進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標。
一、創設教學情境,提高課堂效率
語文和人們的日常生活聯系十分緊密,閱讀、寫作素材及人生哲理等都可以在生活中有所體現。如果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仍然用傳統的教學方式,僅僅是向學生進行一種“填鴨式”的教學,學生對語文這門課程的學習就會逐漸失去興趣,要使學生真正融入語文學科的訓練和學習中,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模式的革新,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使其喜歡上語文學習,體會到語文學科的實用性和價值。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語文源于生活的特點,利用各種方式,在課堂上創設合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問策略和情境教學法是教學中常用的一些方法,教師提問有深度的問題,提升學生解決難題的能力,促進學生形成探索習慣和思維。在初中語文課本《沁園春·雪》的講解中,教師除了可以進行一系列常規化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的延續,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播放一些關于這篇文章的視頻,加深他們對于課文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和學生探討關于毛澤東主席的一些事跡,再配上電視劇《毛澤東》的相關片段,讓學生更加直觀地了解這位偉大的詩人、革命家和政治家,在此基礎上更好地理解這篇詩歌所表達出的毛澤東的豪情壯志和建功立業的勇氣和決心。這種教學模式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詩歌閱讀學習的思維能力,提高其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
二、加強實踐探究,豐富課堂教學
語文既是最基礎的一門課程,又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語文學習離不開實踐探索。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自我思考和探索,提升創新能力。為了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實踐探究,教師需按照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需求,精心設計,合理安排實踐探究活動。一般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第一,結合社會資源,進行語文實踐探究。實際教學中,可根據實際情況教師進行教學,例如,以“我愛家鄉”為主題的寫作教學,教師可以設計如下幾個活動:讓學生給大家介紹家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場所進行參觀,了解家鄉的風土人情。同時開展“我為客人做導游”活動,在節日期間在家鄉的旅游景點體驗一天導游的身份,這樣既可以將所見、所聞、所感作為寫作素材,又可以促進學生與他人之間的交流。第二,結合家庭生活,進行語文實踐探究。實際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語文學習專題,安排一些與家庭生活相關的實踐活動,更接近生活。以八年級的第六篇文章《我的母親》為例,教師在講完課文的寫作手法后,可以安排學生觀察自己生活中的母親,然后進行寫作。期間,教師可以利用一些節日對學生進行教育,如三八婦女節學生可以通過給母親洗一次腳、母親節時給母親燒一次飯等收集與母親相處的點點滴滴。一方面,通過感同身受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另一方面,學生由此也能收集一些寫作素材。不管是在家庭生活,還是在社會生活中,隨時都會有讀、寫、聽、說等語文實踐探究。它決定了語文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堂,教師應開展語文實踐活動,加強實踐探究,才能彌補語文課堂教學的不足。
三、促進教學多元化,增強課堂吸引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以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前提,不斷促進教學多元化,利用各種教學活動,吸引學生主動加入語文學科的學習中。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選用競爭激勵式教學法,活躍課堂氣氛。還可以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借助文本、音頻、圖像等的有機融合向學生呈現出生動、形象的圖像或畫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此外,教師可以選用情感教育法、對話法、情景體驗法等,增強學生的情感投入,實現教學多元化,促進學生多元發展。以《論語》為例,首先,教師可以將《論語》中的一些具有思辨性的內容為依據定期在課堂上開展一些學生之間的辯論大賽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教師可以以《論語》中的語句“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辯論題目來源,將班上學生分為兩組,就此觀點進行正反面的辯論比賽,各自闡述自己的觀點辯論,最后由教師和學生共同評出優勝者給予一定的獎勵,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觀點的行為。
又如,在初中語文九年級下冊的課文《孔乙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認識該小說的背景知識,還可以在教學中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其閱讀的綜合能力。具體來講就是在學生對本篇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無障礙的情況下,可以以分組的方式要求學生進行一場課文再現的故事表演,讓學生自由選擇角色,扮演課文中出現的短衣幫、掌柜、丁舉人等,在課堂上給予他們充分的時間進行道具的制作、各個角色的理解與排練表演,讓每位學生都理解課文表達的主旨。這種教學方式對于學生來說,不但可以使其深刻體會語文的學科魅力,還可以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將各種人類可貴的思想道德素質內化于學生的日常實踐活動中。
參考文獻:
[1]何艷.生活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小作家選刊,2014,25(8):111-112.
[2]蔡淑才.淺談初中語文教學生活化的嘗試[J].學周刊,2015,23(9):32-33.
[3]方麗.生活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5,26(2):52-54.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