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斐
摘 要:隨著科技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對小學生的數學學習問題不僅越發地關注起來,還意識到了數學知識蘊含著豐富的數學思想,數學學科“冰冷”的外表蘊含著豐富的內涵,且數學在生活中有著無法替代的重要位置。關注數學內涵,追尋“數學味”成為亟待思考的問題。從小學數學入手,對如何在課堂教學活動中讓數學發揮自身的文化,追尋數學應有的味道進行了探究,希望借此為小學數學教學研究事業的發展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
關鍵詞:數學文化;數學味;課堂教學
在小學數學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尋回數學文化,是每一名小學數學教師共同關注和關心的問題?!皵祵W味”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實?!皵祵W思考”強調:數感、符號感的培養,發展抽象思維能力,建立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發展數據分析觀念;發展演繹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敖鉀Q問題”強調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強調培養科學的態度、感受數學的嚴謹。這里所倡導的各種要素,都更關注體現數學原有的味道。針對以上問題,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從采用媒體輔助、挖掘數形之美、創設教學情境、傳承高尚品質、尋找生活體驗等幾方面著手滲透數學文化,以下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經驗,分別進行介紹。
一、采用媒體輔助,滲透數學文化
小學階段的學生,其思維以及心理特征還處于一個萌發時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靠口頭的講解,小學生可能無法理解一些比較復雜、抽象的知識。鑒于這樣的情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助多媒體的優勢輔助教學,為學生打造一個輕松和諧的數學學習氛圍,使孩子在這樣的氛圍下學習數學知識,從而使數學文化回歸到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例如在教學“觀察物體”一課時,為了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培養他們構建簡單的空間想象力。上課之初,在講解觀察物體時,學生剛開始接受有點困難。因此借助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呈現出圓柱形的茶葉罐,并讓學生觀察圓柱體的上面和下面,以及圓柱體的正面和側面,以此在短時間內幫助學生理解新知識,從而使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二、挖掘數形之美,滲透傳統文化
數學課堂教學是一個充分揭示數學知識產生、形成的過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還原、再現這一過程,重建被割裂的數學知識與現實背景之間的聯系,帶學生跨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追尋知識發展的足跡,感受數學和社會的變化。例如在教學“元、角、分“一課時,首先講解了一些古時候人們所使用的錢幣知識,如中國古代最早以海貝充當原始貨幣,貝幣又分為骨貝、石貝、銅貝等,以此使學生了解元、角、分的來歷與發展,了解祖國燦爛輝煌的文化,培養了學生熱愛祖國文化的情感。又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課前收集了一些關于月份的來歷,如公歷起源于古羅馬歷法,羅馬歷法一開始只有十個月……通過這樣的小故事,不僅可以增加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也可以讓學生了解古老的一些數學文化歷史。
三、創設教學情境,滲透數學文化
眾所周知,小學階段的學生最喜聞樂見的學習方法就是聽故事?;诖?,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恰當地利用“數學文化”中的一些趣味故事,為學生創設一些合適的情境,從而將數學文化滲透到課堂教學活動中。如在教學“算24點”一課時,運用了中國元代的郭守敬制成大明燈漏,利用水力驅動,通過齒輪系及相當復雜的凸輪機構,帶動木偶進行“一刻鳴鐘、二刻鼓、三鉦、四鐃”的自動報時,以此激發學生認識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生活中的時間,從而使學生感受數學的魅力。
四、傳承高尚品質,滲透數學文化
在傳統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常用的教學模式就是借助工具和粉筆為學生進行口頭講解,之后,讓學生在臺下進行單一的練習題訓練。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使學生感覺數學學習枯燥乏味,還無法體現數學自身的文化?;谝陨锨闆r,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數學家們的高尚品質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在此基礎上將數學文化滲透到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例如在教學“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課時,上課之初,老師并未急于為學生講解課本知識,而是講解了我國魏晉期間偉大的數學家劉徽,他是中國古典數學理論的奠基人之一,也是中國數學史上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他的杰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中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以此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五、尋找生活體驗,挖掘數學文化
俗話說:“數學來源于生活?!蓖瑯?,現行教材中的內容大都來源于實際生活。數學一開始只是為了生活計數,早在遠古時期,數學就已經出現了,但那時候的人們只是為了記錄時間與食物的數量,后來人們為了方便就發明了珠算,最后才形成了我們現在所使用的阿拉伯數字。基于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選取合適的內容引導學生去生活中感受數學,發現數學。例如在教學“認識千以內的數”一課時,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在生活中你見過這樣的數嗎?讓學生調動原有的生活經驗,去生活中尋找答案,比如門前有幾棵樹,有幾棟樓等。隨后通過介紹十進制計數法的由來,使學生從生活中感悟數學,又體會到數學文化的淵源。這樣的設計,不僅增加了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利于培養他們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總之,在數學課堂上滲透數學文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們應沉入教材,找尋“數學味”的配方;融入過程,品嘗“數學味”的芳香;聚焦思想,吮吸“數學味”的營養。唯有通過教師的不斷努力與堅持,才能找回數學課堂上應有的數學味道。
參考文獻:
[1]薩琪拉.論數學文化與數學教育[J].學周刊,2019(2).
[2]陳建芳.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文化教育實踐[J].基礎教育論壇,2018(31).
[3]周衛東.“數學味”不是泡出來的[J].江西教育,2012(4).
[4]樊浩.“人文素質”的教育形態及其知識生態[J].教育研究,2005.
[5]弗賴登塔爾.作為教育任務的數學[M].陳昌平,唐瑞芬等編譯.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編輯 李燁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