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禮
摘 要:小學數學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讓學生在日常的生活中能用自己的一雙慧眼去發現數學,尋找數學的樂趣,教師給予學生方法,讓學生能夠走進生活,聯系生活的實際,解決數學的問題,能把一堆枯燥的數學數據變得生機勃勃、奧妙無窮。
關鍵詞:生活實際概念;小學數學;數學素養
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就是數學的教育目的,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敏銳地感受生活中的數學,能用數學的角度去觀察、理解和表示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數據特征和空間形式,善于捕捉生活中數學問題。在小學數學中,教師應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給予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筆者在在教學中具體做法如下:
一、理解概念——聯系生活
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理解數學概念有一定的難度,數學概念本身就是很抽象,學生掌握概念要有一定的過程。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在認識數的過程中,讓學生多接觸和經歷有關的情境和實例,讓學生在現實的背景下感受和體驗,讓其能更深刻地理解數的概念。
如:一年級的小學生,在認識10以內的數時,讓學生能夠把具體的事物數量關系和數字對應出來,或者學生能夠找出一些序數的參量,把抽象的數學與學生生活熟悉的練習起來,讓枯燥的數字變得有血有肉,甚至充滿著生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也能較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在教學生認識數字“1”時,學生就會知道“1”就是表示“一個事物”,例如“一支鉛筆”“一個文具盒”“一個村莊”“一群羊”甚至還可以表示“一家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等,讓學生能夠深刻了解數的概念,為以后學習“1”的單位打下基礎。這樣學生在認識大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體會和理解的意義。認識大數時可以讓學生事先調查、計算、尋找等方式讓學生說出:“學校有多少學生?”“數學課本有多少頁?”“你讀過的課外書有多少頁?”“學校的課桌椅有多少套?”……通過這些具體情境,數字在學生的頭腦中不再是一串串不著邊際的數字,而是具有實在的內涵的生活中的數。學生頭腦中一旦形成對數字的認識和理解,學生就會把這些數字運用到生活中去。數字不僅能表示事物的數量關系,還能表示事物的現象,例如某人的身份證號32032219900305××××其中“320322”代表某個地區,“1990”代表某個人的出生在那一年,“0305”代表某個人的出生月份……教師在課堂上展示后學生馬上就會明白,也會清楚地知道數學中數字不是單純地表示數據,而會感受到數的作用和奇妙,更拓展了學生對數學的認識。
二、重視數學的應用——聯系實際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良好的數學意識就會讓學生體驗數學的價值和意義,確立學生應用數學的信心。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例如筆者在教學“物體的測量”這部分的內容,上課伊始,筆者就把學生帶到操場,先自主想象一下,我們能測量什么?
生1:我們可以測量操場。
生2:我們可以測量旗桿。
生3:我們可以測測籃球場。
……
似乎每個學生都能找到測量的物體。學生興奮不已。筆者就勢追問:
師:剛才,我們的班的同學都找到了測量的物體,很好,假如我讓你們測量旗桿,應該怎么去測量?
生1:把旗桿放倒測量。
師:孩子,我們學校的旗桿你見到過放倒的狀態嗎?(沒有)或許放倒旗桿很不容易,這種方法似乎不可取。
生2:老師我爬上去測量。
師:孩子你爬上去老師的心揪著,這是多高呀,你能爬到頂嗎?似乎也不可取。
這時,學生一下子陷入了思維的僵局,好大一會也沒有一個學生說話,這時,筆者拿著標桿,把標桿立在操場上,標桿在操場的位置一下子形成一個桿影,我讓學生迅速動手測量一下桿和桿影,然后分小組討論找到桿和桿影之間的關系,有的小組很快立刻找到“桿和桿影”之間的關系,說:“桿長是桿影的三倍。”這個小組的學生立馬知道了筆者讓他們測量的目的,立刻跑到旗桿下測量旗桿的影長,立刻算出了旗桿的長度,這樣學生在生活的實際中找到學習的快樂,學生也找到學習數學的竅門,學生會更樂于去探究。通過解決問題增強學生對數學的作用的體驗,更強化了學生運用數學觀察、分析具體事物的意識。
三、培養估計意識——培養感知
估計是對事物的整體的把握,是對事物的數量的直觀判斷。《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估計能力。如果學生有了較強的估計意識和一定的估計能力,學生就會在日常生活中應于來解決問題。估計與數的認識、量的計量及空間觀念相匹配,有助于提高學生靈活處理日常數量關系的能力。學生在估計時頭腦中要不斷地將被估計事物與已有的數學模型進行對比,不斷地嘗試糾正,直到兩者出現相容。估計的結果合理清晰與否和估計者出現頭腦中的積累的數學模型清晰與否、活動經驗豐富與否有關。在數學中,特別是在計量、空間觀念的數學中,教師要充分放手讓學生體驗,組織學生剪剪貼貼、拼拼、掂掂、量量、比比、折折、畫畫等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建立清晰的、牢固的數學模型意識,讓估計更清晰。
筆者在教學“毫米、米、分米的認識”這節內容時,先讓學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模型,然后再讓學生估計一些事物的長度大約是幾毫米或者幾分米。這樣進行估計教學活動,學生就能形成估計的意識和估計的能力。
學生有了較強的數學意識,就會主動從數學的角度,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世界,體驗生活中數學的樂趣。數學在學生的心中不再是枯燥無味的數據堆積,而是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富有生命力和應用價值的。給學生一雙數學的慧眼,讓學生心目中的數學變得更加生機勃勃,奧妙無窮。
參考文獻:
[1]陳云琴.給學生一雙數學的眼睛[J].福建教育,2005(3).
[2]張金源.淺議小學生生活中如何培養數學素養[J].數學天地,2012(4).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