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軍霞
摘 要:現代多媒體技術已經深入課堂,把復雜、抽象的知識加以直觀化、動態化和趣味化,巧妙地突破教學難點,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關鍵詞:多媒體技術;數學課堂;精彩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的確,現代多媒體技術已經深入課堂,把復雜、抽象的知識加以直觀化、動態化和趣味化,巧妙地突破教學難點,使課堂教學更加精彩,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下面,借助《認識鐘表》這一節課,談談我的一些感悟。
一、巧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興趣是學習成功的動力,一個巧妙有趣的故事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進而產生探究新知的動力。
在教學一年級“認識鐘表”一課時,上課伊始,緊緊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征,以他們最喜歡的動畫人物——熊二入手,讓學生根據播放的歌曲《這是什么》,猜一猜熊大到底送給熊二什么禮物,能讓熊二再也不遲到了。
當學生說出“鬧鐘”時,課件隨即呈現圖片,這時教師適時說明:鬧鐘能告訴我們時間,我們每天的學習和生活離不開鐘表,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有關鐘表的知識。”這樣,在熟悉的動畫人物和歡快的歌曲中進入了下面的探究新知之中。
二、巧用多媒體技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動態的事物比靜態的事物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多媒體的使用可以化靜為動,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突出訓練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有效地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極大地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在教學“認識鐘表”這節課中,教學重點是能根據鐘面正確說出且會表示幾時,并能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難點是特殊時刻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多,易混淆,因而采用了一下教學過程:
1.欣賞各式鐘表
先利用課件展示各種鐘表圖片,開闊學生視野,增強學生追求新知的欲望。
2.認識鐘面
觀察鐘面,同桌互相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再全班交流;接著播放視頻——小鬧鐘的自我介紹,課件做相應的演示。
這樣的設計源于學生觀察鐘面所發現的知識是零亂的,在學生初步感知鐘面外部結構的基礎上,通過聽錄音、看屏幕,把學生發現的零亂知識系統化,使學生完全認識鐘面的外部結構。
3.認識整時
先利用畫面上鐘面時刻——7時、8時、3時、9時,討論整時的分針、時針的指向特點,匯報交流并歸納出認識整時的方法:分針長長指12,時針指幾就幾時。接著引導學生用文字表述法或電子表述法記錄整時。
最后出示6時和12時這兩個鐘面時刻,質疑:“老師這兒有兩個鐘面上面好像只有一根指針,是壞了嗎?”根據學生的回答,利用多媒體的直觀性,分別閃現時針和分針,讓學生清楚地看出:6時的時針和分針在一條線上,12時的時針和分針重合在一起。從而有效突破認識6時和12時的這一教學難點,學生對6時和12時鐘面指針的特征記憶深刻。
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學生的抽象思維變為形象直觀思維,有利于對事物分析綜合,很快掌握教學重難點,并能靈活運用,提高學習效果。
三、巧用多媒體技術,設計練習,鞏固提高
聯系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教師若能從兒童的現實生活和童真愿望出發,利用多媒體設計適合兒童心理特點的、吸引學生的練習,讓學生通過形式靈活多樣的練習訓練,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潛能。
在教學“認識鐘表”練習環節時,首先多媒體出示課本練習十九第1題,指名學生回答,并一一連線展示,使孩子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鞏固新知。
接著,通過多媒體出示課本第85頁“小明的一天”,把對時刻的認識與有趣的情境結合在一起,不僅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為重要的是孩子們在情境中培養了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概括和表達能力、分析和解決能力,再讓學生通過早上上課和晚上睡覺圖片上鐘面的時刻,思考為什么一天會有兩個9時,豐富了學生對時間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時間就在我們的身邊。
四、巧用多媒體技術,拓展延伸,開闊視野
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可以直觀呈現與數學有關的科普知識及課外材料的閱讀,實現教學內容的拓展延伸。
在教學“認識鐘表”的最后,我利用多媒體展示古時候人們用日晷、沙漏、銅壺滴漏等工具計時,畫面明快,說明簡單,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也大大提高了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總之,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是目前較為理想的省時、省力、高效的一種教學途徑,需要廣大教師勇于探索和研究,只有深刻認識、精巧設計,才能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手段與傳統教學手段的作用,揚長避短,優勢互補,不斷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使我們的課堂更加精彩!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