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光新
摘 要:小學音樂教育區別于專業音樂教育,它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激發他們的創造和實踐能力,培養他們正確的審美觀。
關鍵詞:實踐能力;審美教育;師生平等;教學模式
美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歷來為中外思想家、教育家所重視。孔子以“六藝”(禮、樂、射、御、書、數)教授弟子。“樂”就是美育課程。他說:“興于詩,重于禮,成于樂。”就是說:修身應從學詩開始,繼之學禮以立身。學樂以養成德性。可見孔子是十分重視美育的。荀子也把音樂作為重要的教育手段。他說:“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說:“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在學校中的美育教育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部分,通過美育,可以培養小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審美能力;可以使他們辨別出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惡、丑;哪些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之花;哪些是封建文化和資產階級的糟粕,從而自覺地抵制那些庸俗的東西,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
音樂教育是學校美育中的重要一部分。“它能使青少年學生的聽覺發展得更靈敏,更細致更富于靈感,從而幫助他們獲得更大的審美享受;同時也能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陶治其思想情操,激勵他們積極向上。”在“新課程、新理念”推動下,又給音樂美育的教育賦予了新的內容。
我從事小學音樂教學工作已有十幾個年頭,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目前的音樂教育與新課程、新理念的要求還是相差很遠。從教育內容上來說,教材都是以歌曲為中心,缺乏了系統的基礎音樂理論知識,從專業角度來說,教學內容組織不合理、不規范,更談不上循序漸進,甚至學年中使用兩種不同版本的教材。這讓學生無法做到知識的連貫性,更讓老師在備課和上課中出現了教學內容的重復,甚至遺漏,無法高效地組織好教學。
怎樣優化知識結構?首先,一節成功的音樂課不僅僅是教師在課堂上展示的幾十分鐘,更重要的是他怎樣去準備這節課,怎樣把簡單或復雜的教學內容通過整合和優化,變成生動、簡捷的形式,更高效地讓學生掌握。這也是教師專業素質必須達到的一點。教材改革應有利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
怎樣上好一節音樂課還要對舊的教學模式加以創新。“任何一項課程改革計劃,無論它制訂得多么完美,計劃得多么理想,如果不通過教學過程付諸實施,它終究沒有實現的理想藍圖。”好的教材是上好課的前提,但不是決定因素。所以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必須對教師自身的角色重新定位,對教師的角色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從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轉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平等中的首席合作者和學習者”。創造性是審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創造性貫穿了審美教育的始終。所以上好一節音樂課前提必須對舊的教學模式加以創新。
第一,在課堂中創設良好、積極的學習氛圍,讓師生在平等的氣氛中上好一節課。我曾聽過這樣一節課:上課鈴聲響后,老師一臉嚴肅地走進課堂,師生互相問候后,老師走到一位學生面前說道:“坐直,挺胸,看黑板!”我聽后不知道學生是什么感受。我覺得我走進的不是音樂課堂而是一所軍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還可能快樂的學習嗎?如果放一些輕快的音樂放松孩子們的心情,我想學習效果也許更好一些。同時課堂中教師應多給點贊揚,真誠的贊揚他們取得的每一點成績最能激起他們的學習熱情。
第二,教學內容設計不應太高、太多,讓學生輕松的心態中愉悅地掌握知識。在一次聽課中,一位老師在出示簡單的八分、十六分音符學習后,緊接著又學習了大切分(XXX)和小切分(XXX)音符,然后又把大小切分音符帶入到樂句中學習比較。問題隨之就出來了,在學習簡單的內容時,學生的興趣很高漲,隨著時間往后學生聲音越來越弱,氣氛越來越低沉。整節課我感覺到只有一個學生在努力地學習那就是教師本人,教學效果可想而知了。這位老師就犯了教學目標制訂得太多、太高,學生無法在短時間內消化,最后結果就是欲速而不達了。時間長了以后,學生對學習音樂失去了興趣,從而產生了自卑,缺乏自信了。
第三,讓老師成為課堂教學的合作者,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有一位教育家說過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話:“在今天中國的教室里坐著的是學生,站著的是先生。而在精神上,這種局面恰恰打了個顛倒一站著的先生占據著全尊地位,而坐著的軀體內卻掩藏著一個戰戰兢兢,甚至是跪著的靈魂。”這就是目前我國教育狀況的逼真描寫。在音樂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唯我獨尊”,而應該是“平等中的首席”,這決定了在課堂中師生是平等的,但教師無疑還是一個“領導者”,但這時他應該是學習者團體的一個平等成員,只有在平等情況下,課堂教學才能夠生動,才能夠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制定的一切內容從學生出發,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訓練,也能變得生動而活潑。“生動”才能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才能激發對音樂的喜愛,才能產生大面積質量與效益。
音樂是人類的第二語言,對人的心靈有著積極的陶冶作用。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人生觀,完善學生的人格。新形勢下音樂教育改革是對每一位教師來說是難得的挑戰。如何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效果,不但要整合優化教學內容,也要積極創新教學模式,在現代音樂教學理論指導下,全面促進小學音樂教學的改革,推動小學音樂素質發展,這不但是我美好的追求,也是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應盡的責任與義務。
參考文獻:
余本祜.中學教育學[M].中國科技大學出版社,1995:187.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