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莉婷
摘 要:過去在“集體教學”的影響下,班級課程的實施主要依托于現有的教材。我們習慣于在“教”的過程中灌輸給幼兒新的學習經驗,而忽略了幼兒的實踐發展需要。自“課程游戲化”精神及《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引領下,我們嘗試在發現兒童興趣的基礎上,確立班本微課“蝸牛日記”,與孩子一起探究蝸牛,促使孩子在親身體驗、自主探究、動手操作、建構經驗的過程中得到了全面和諧的發展。
關鍵詞:蝸牛;實踐;學習品質
一 發現兒童,捕捉亮點。
班級微課是以班級為單位和開發主體,由師生共同參與的富有班級特色的微型課程。《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一貫的價值導向也是以“兒童發展為本”,所以發現本班幼兒的成長需要,關注每一個孩子在課程中的個性化發展,接納、尊重、理解、支持幼兒的行為,是本次微課的立足點。
小二班“蝸牛日記”的緣起,就是因為雨后孩子們在戶外活動時意外發現了薄荷叢里的小蝸牛,小蔡指著草叢中的咖啡色枯葉問:“這是蝸牛的便便嗎?”菲菲把蝸牛抓起放在手背上問:“蝸牛在手上爬的時候為什么黏黏的?”等。這些問題的產生正是幼兒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外部體現,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既然孩子對于蝸牛有這么多的問題,我們何不抓住這個契機讓孩子來深入地了解、探索呢。
二 支持探究,火花不息。
(一)提供條件,促進深入觀察
幼兒主要通過直接感知獲取經驗,觀察可以幫助幼兒直接感知事物的外部特征。我們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的學習者,讓幼兒把自己的發現、感受記錄下來。孩子們吃完點心就迫不及待地圍坐在一起觀察蝸牛。教師給小朋友們提供了一張白紙和水彩筆,讓他們把觀察到的都記錄下來。
(二)及時反思,調整研究方向
以往我們習慣于“教育”幼兒,想要抓住生活中的教育契機,給予幼兒我們所認為的“感悟”、“啟發”,但是我們卻因此而忽略了幼兒的真正想法和需要。兒童觀的更新,帶動著教師的理念改變,也促進了教師的行為指導。
微課的研究方向始終都應該以兒童為本,教師要善于聆聽幼兒的想法,做孩子活動的支持者、引導著,始終堅持幼兒的主體性,才能真正與孩子心靈共同,基于孩子的經驗,助推孩子進行深入研究、學習。
(三)多元整合,激發想象創造
在探究的過程中,孩子們想要借助圖書,更為深入地了解蝸牛。于是,我們就和孩子一起收集了關于蝸牛的繪本:《世界上最大的房子》、《蝸牛的森林》等,讓孩子通過欣賞文學作品更深入了解蝸牛,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同時也激發了孩子們對文學作品的表達,孩子們主動創編了關于蝸牛的小故事,講給大家聽。接著,孩子們又萌發了自己動手用各種材料制作小蝸牛。他們用彩泥、彩紙、蘑菇釘等材料制作了屬于自己的小蝸牛,還積極向同伴介紹呢!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我們發現,孩子和蝸牛的距離又拉近了。
三 家園共育,開拓視野
(一)幫助幼兒查找資料。
幼兒園最常用的收集資料方式就是和幼兒商量、制定“調查表”,讓幼兒通過繪畫的方式呈現自己的調查結果。
后期對蝸牛有了一定了解后,軒軒說:“蝸牛是害蟲,把我們家的青菜都吃掉了。”有些孩子一聽氣憤地說:“蝸牛真不聽話,是壞蟲”那蝸牛真的是壞蟲嗎?看來孩子們仍舊有許許多多的疑惑。于是根據孩子反饋的情況,我們又再次設計了《蝸牛調查表2》,通過家長的資料查閱我們知道蝸牛對于農民來說吃莊稼所以是害蟲,但是對于人體來說它又有藥用價值,所以是益蟲。通過家長的反饋,孩子們又獲得了新的知識經驗。
(二)支持幼兒“小試驗”活動。
孩子的思維模式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對事物的認知是在實踐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指南》中提出“認真對待幼兒的問題,引導他們猜一猜、想一想,有條件時和幼兒一起做一些簡易的調查或有趣的小實驗。”當面對問題與困惑時,家長和教師都應該是“支持者”的角色,讓幼兒自由探索,發現解決問題的途徑,收獲成功的喜悅。
《指南》中指出:鼓勵幼兒學習做簡單的計劃和記錄,并與他人交流分享。教師在幼兒想要了解蝸牛、飼養蝸牛的基礎上設計了蝸牛調查表一,并組織幼兒進行分享與交流,幫助幼兒豐富飼養蝸牛的經驗。當小繆聽到茜茜的介紹后有疑惑:蝸牛真的吃橘子皮嗎?既然孩子有問題,那么我們就應該無條件地鼓勵孩子根據自已的疑問繼續進行探究。家長給與幼兒適當的支持,找來了孩子所需要的材料,讓孩子自己動手嘗試、觀察,解開心中的困惑。家長的愛心、耐心、引導,進一步讓孩子的動手、動腦能力獲得了提升。
四 結語
通過實踐,我們發現開展班級微課程更適宜本班孩子的學習興趣和發展水平,我們要始終以《指南》為精神引領,培養孩子樂于探究的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班本微課的建構過程是孩子學習成長的過程。
參考文獻
[1]李季湄、馮曉霞.《3-6歲兒童發展指南》解讀.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