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玲
摘 要:培養小學生的朗讀水平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唱讀”是培養良好誦讀習慣的最大敵人。好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日之功,克服學生的唱讀現象,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絕非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我們每位教師堅持不懈的努力,只有如此,才能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朗讀水平;語文素養;示范;領讀;朗讀速度
培養小學生的朗讀水平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于學生正確地理解、表達課文中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發展思維,豐富想象,激發情感,增強理解力和記憶力。
任教十幾年,我一直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工作,我發現部分孩子在語文學習中,朗讀的最大一個缺點就是愛“唱讀”。對于他們來說,似乎一字一頓,拖聲呀氣地“唱”那才叫“讀書”,其“唱”完的結果是:雖然會唱,但不能身臨其境地理解課文中的思想感情,不能深刻體會課文中的生動字詞和優美句子,甚至個別跟“唱”的“南郭先生”連生字生詞都不認識。
我覺得究其原因,孩子們在幼兒園、學前班時已按“唱讀”的模式學會了許多兒歌。上小學了,對于任何一篇課文,老師如果不加以正確引導,他們就會自動地按照他們心中的兒歌模式拖腔拉調地“唱”。
我在幫助學生克服“唱讀”習慣時,是從以下幾方面實踐的。
一 范讀引路
葉圣陶先生指出:語言文字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也就是說,學習語言的方法離不開對語言的直接感受積累。朗讀就是對語言的直接感受,讀的多了,文章的語言、節奏、句式、格調等自然而然地浸潤到學生的內心深處,不知不覺中就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感受力,轉化成了自己的語言。小學生年齡小、經驗少,為增強學生的感知力度,使學生形成最初的對言語的理解,增強語言文字的感染力,讓學生對言語文字感興趣,適應語感直覺性的特點,范讀至關重要。
教師的示范朗讀,可以融情于聲,把書面語言變為口頭語言,并生情并茂地感染學生,創設富有感染力的語感氛圍,從而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與聽錄音不同,教師可根據教材的情況,結合學生的實際,通過眼神、面部表情、姿勢等身體語言把課文所要表達的喜怒哀樂直接傳遞給學生,讓學生直觀、形象地進行情感體驗;同時在讀時給學生以提示、暗示。當范讀到要求學生掌握的字詞時,在這些詞前稍為停頓一下,或讀重一點,以引起學生注意,強化記憶。當范讀到新詞及難理解的詞、句、段,教師可以用平緩稍低的語調給予適當提示、簡釋,幫助學生揣摩教師是怎樣讀的,感情是怎樣變化的。
二? 提倡個別朗讀和速讀
集體朗讀極易形成不正常的“和諧”的慢拍狀態。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部分優生也因壓不過大多數學生的聲浪,久而久之被“同化”而隨大家唱讀。因此宜多進行個別朗讀,以便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三 采取分角色朗讀的形式
分角色朗讀是引導學生們進入課文內容情境的最好辦法,只要真正進入課文角色了,學生們想“唱”也“唱”不起來了。分角色朗讀是朗讀的一種形式,通過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讓學生進入文本角色,從而張開想象的翅膀,讓情感得到熏陶。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分角色朗讀理解文本的詞句篇章,從而領會文章的主旨、風格,從而受到情感熏陶。在這個學習的過程中,能夠豐富學生的語言倉庫,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以及聽、說水平。同時,分角色朗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學生領悟語言的獨特奧秘,在朗讀中展現的語言美感能夠帶給學生精神享受,從而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質。
四 加強對學生朗讀方法的指導
(一)指導學生按詞朗讀
在朗讀前可指導學生用鉛筆劃出詞語,然后,老師范讀,讓學生跟讀并注意按詞停頓。在教學中,我們從詞語教學入手,嚴格訓練學生讀好詞語、詞組,不頓讀,要連讀,反復示范,形成節奏。在教學“課文”時,讓學生自行拿出鉛筆試著劃出詞,再進行朗讀,讀時要求不拖腔拉調,語速略快,其后逐步過渡到目及詞和詞組進行朗讀。訓練一段時間,學生就能自覺做到按詞停頓分節朗讀。訓練時,要避免矯枉過正,造成讀破、讀斷句子的情況。
(二)關注含輕聲音節的詞語,注意讀出美感
輕聲音節的詞語在普通話里尤其能起到調節節奏的作用,一句話往往因為其中一兩個含輕聲音節的詞語讀得恰到好處才更有抑揚頓挫的感覺。因此,要特別幫助學生讀好輕聲音節的詞語。這些詞語讀起來很有美感,學生也喜歡練習,多練習幾次就能很快體會到成功的喜悅。
總結:當然,好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日之功,克服學生的唱讀現象,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絕非一朝一夕的事,這需要我們每位教師堅持不懈的努力,只有如此,才能促進學生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6月。
[2]孫素英,小學語文課堂的有效教學,北京師范出版社,200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