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培仙
摘 要:合作學習是新課改背景下提倡的一種教學方式,在中專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可以實現教學的優化,還可以使學生們獲得主動權,便于提升學習質量。在本文中,本人將結合自身的教學經驗,從建構合作學習小組,設計合作學習任務和引導學生合作交流這三方面入手,就如何在中專英語教學實施過程中實現小組合作學習進行詳細說明。
關鍵詞:中專英語;小組合作學習;應用策略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具有適用性,教學活動的實施是以實現實踐應用為目的的。英語實踐應用的實現離不開人與人的配合。所以,在組織中專英語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需要建構合作學習小組,圍繞教學內容為學生們設計合作探究任務,并引導學生們就所學合作交流,從而使學生們通過合作獲取有價值的知識內容,鍛煉語言表達能力,提升英語學習效果。一般情況下,我在組織中專英語教學活動的時候,這樣應用小組合作學習。
一 建構合作學習小組
合作學習的實現是以學習小組為保障的。受個性差異的影響,學生們在參與中專英語教學的過程中,會對所學建立不同程度的認知,或對相同的問題產生不同的看法,如此便于學生們互動交流,碰撞思維。對此,我在組織中專英語教學活動的時候,首先會以學生們的學習情況為依據,將他們劃分為不同的層級,并根據分層結果,將不同層級的學生按照一定的比例劃分到一個小組中,保證各個小組中,既有學優生,又有學困生,為接下來有效地進行生生互動,鍛煉英語表達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設計合作探究任務
合作學習的實現是以合作任務為手段的。傳統的中專英語教學效果之所以不佳,是因為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單向地向學生們灌輸知識,剝奪了學生們探究的權利,致使學生們難以發揮主觀能動性,不僅失去了英語學習興趣,還無法扎實掌握所學。任務驅動教學是以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一種教學方式,以任務為載體,驅動學生們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在組織中專英語教學活動的時候,會圍繞學生們的學習情況和教學內容,為學生們設計具有探究性的任務,借助任務,引導學生們積極探究,提升學習質量。
以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為例,該節課的實施旨在引導學生們掌握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的區別。為了實現如此教學目的,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我圍繞教學內容,向學生們提出了不同的任務:任務一:自讀文本,找出理解的詞匯,查閱字典,掃清基礎障礙;任務二:找出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在各方面存在的差別,并熟練地說出這些差別;任務三:借助多種途徑搜集英式教育和美式英語的其他區別,獲取更多的介紹英美的差異的信息,并對其進行介紹;任務四:聯系英美英語的差異,思考我們的母語方言之間存在的差別。如此任務的提出,將學習的權利還給了學生們。在解決任務的時候,我指導各小組組長,根據本組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繼續分派不同的任務,從而使每一個成員都能獲得解決任務的機會。在小組成員獲取了相關的答案之后,我鼓勵他們進行集體交流。其他小組成員結合就此進行補充或糾正。在這樣的生生互動中,學生們不僅可以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掃清基礎的語言障礙,還可以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為接下來深入地分析文本,掌握所學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學生們還可以學習他人的英語學習方法,積累英語學習經驗,有利于實現英語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 引導學生合作交流
靈活地應用所積累的語言知識進行語言表達,是教師組織中專英語教學活動的目的之一。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將學生們放到一個團體中,便于學生們就學習任務展開互動交流,在獲取有價值的語言知識,理解文本內容的過程中,鍛煉語言表達能力。但是,需要注意一點,語言交際是以具體的場景為載體的。所以,在學生們獲取了語言知識之后,教師還要圍繞教學內容,采適宜的方式,為學生們創設交際情境,驅動學生們切身體驗,真正地進行語言交流,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以A healtjy way of life為例,該內容與學生們的生活密切聯系,在參與閱讀活動的時候,學生們可以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據此,我立足學生們的生活情況和他們的學習情況,創設了語言交際活動,引導學生們在小組中,調動自身已有的生活經歷,列舉自己的生活方式。然后,根據所學的內容,討論哪種生活方式是不健康的,哪種生活方式較為健康的,如何才能實現健康生活。如此討論具有開放性,便于學生們靈活運用所學展開交流,進一步地豐富知識儲備,鍛煉語言表達能力,為提升交際水平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而言之,在實施中專英語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要在生本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根據學生們的學習情況建構合作學習小組,圍繞教學內容設計合作任務,并創設合作交流情境,幫助學生們發揮主觀能動性,積累語言知識,鍛煉語言表達能力,從而提升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許鳴曄.中職英語教學中合作學習的應用分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9):236.
[2]戴麗清.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7(1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