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
摘 要:護理專業是專門培養具有醫學護理能力的專業人才所開設的一門專業課程,既有豐富的理論材料,也有充足的實踐課程,目的是要讓護理專業的中職生能夠全面掌握專業技能,在畢業時順利進入護理工作,由此滿足護理行業的人才需求。因此,如何優化護理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則顯得尤為重要。對此,中職護理專業教師則可嘗試利用小組合作教學活動來優化專業教學質量,通過豐富的生生合作切實提高教學效率。本文將從綜合判斷學生素質,構建合作小組;設計合作探究任務,豐富合作經驗;全面滲透團隊合作教育,優化合作意識三個角度來分析中職護理專業教師應該如何組織小組合作教學活動。
關鍵詞:中職護理;小組合作;組織形式
小組合作教學活動,顧名思義,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形式來參與學科活動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的組內探究、平等交流為基礎,直接改變了學生獨立學習的學習形式,能夠讓學生相互幫助、相互啟發,使其更好地內化專業知識。其中,在真實的護理專業實踐活動中,專業人員需要通過豐富的同行討論、同行幫助來解決護理問題,團隊作戰機會很多,所以中職生也要及時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以便進一步優化自身的專業素養。
一 綜合判斷學生素質,構建合作小組
組織小組合作教學活動的基本前提是要科學確定學生分組情況,確保組內成員的合作關系是平等的、互助的,且可通過小組合作真正實現專業進步。因此,中職護理專業教師便要綜合觀察學生的專業素養結構,分析每一個學生的護理認知、性格特點、個人品質、人際關系與實踐能力等,由此構建學習小組,讓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充滿期待與肯定。
為了構建科學的學習小組,筆者就組織了一次摸底測試、性格測試,前者是為了考查本班學生對護理專業知識的了解程度與各類護理技能的操作水平,或者則是為了全面分析學生本身的智能優勢、同伴關系等,以便構建出和諧互助的學習小組。首先,筆者通過測試結論將學生分為優等生、中等生與潛能生,發現中等生的人數最多,且正好是優等生、潛能生的總和。因此,筆者就先在中等生層次中組建了二人小組,鼓勵同層學生自由選擇,然后再跨層分別與優等生、潛能生互選,經過小幅度調整形成了4人學習小組。如此,各小組內部便可呈現出異質特點,但小組之間的整體專業素養水平是一致的,所以學生既可通過組內互動實現專業發展,也能積極以小組形式參與到組際競爭活動之中。
二 設計合作探究任務,豐富合作經驗
在中職護理專業教學過程中,明確的探究任務可以幫助學生確定學習計劃,使其形成一定的發展欲望,可以很好地優化學生本身的課堂參與行為。在組織小組合作學習活動時,合理且直觀的合作探究任務也十分重要,能夠讓各小組快速產生團隊合作意識,促使學生全面展開合作探究。因此,中職護理專業教師要根據課程安排來設計合理的合作探究任務,切實驅動學生,使其積極通過小組討論與合作探究活動內化專業知識,掌握專業技能。
就如在“護理學的內容與范疇”一課的理論知識教學過程中,筆者就組織本班學生通過小組形式全面整理了有效理論,使其及時了解了護理學的發展史。為此,筆者也設計了合作學習任務,即整理出護理學的科學定義、發展史與實踐內容。這一學習任務郊外完整地歸類了本節課的知識類別,各小組也能針對性地整理教材知識、梳理知識線索,通過組內討論則可掌握護理學的研究內容與工作范疇,初步認識本專業的實踐需求。
三 全面滲透團隊合作教育,優化合作意識
在組織小組合作教學活動的過程中,中職生會無意識地表現出自己對于團隊合作的具體看法,也就是學生所秉承的團隊合作意識。對此,中職護理專業教師要及時利用小組合作教學活動來滲透團隊教育,讓學生懂得以集體利益為主,使其懂得相互配合、彼此幫助,由此優化學生的合作意識,促使學生實現長遠發展。
就如在“護理工作的方法”一課教學中,筆者同樣也要求本班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分析本節課的相關內容,希望學生能夠自主實現專業發展。在此過程中,筆者發現少部分學生并不十分熱衷于小組討論,一直安安靜靜地坐在旁邊看書,或者是聽同組成員說話,沒有很好地展現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了解才得知,這幾個學生十分不自信,而且表現欲很差,嚴重缺乏合作學習意識。對此,筆者就及時滲透了團隊合作教育,告訴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活動的基本原則便是無私共享、無私互助與平等探討,希望學生能夠調整個人學習意識,突破心理防線,主動參與小組討論活動。
總而言之,在中職護理專業教學過程中組織豐富的小組合作教學活動可以直接改善學生的專業學習行為,更易于優化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團隊作戰能力,讓學生真正實現長遠發展。因此,中職護理專業教師要組織豐富的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切實提升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優化學生的團隊意識,以便讓學生在未來順利進入專業工作。
參考文獻
[1]劉莉華.“小組導師制”在中職護理技能競賽培訓中的應用[J].影像研究與醫學應用,2017,1(14):245-246.
[2]張艷.小組合作技能考核對中職護生基礎護理學學習效果的影響作用探析[J].才智,2017(2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