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錚
【摘 要】本文以韓鑒堂編著的對外漢語精版教材《中國文化》為例闡述其編寫背景、文化項目、教學設置,評述該教材的特點和不足之處,認為中國文化課教學的相關課程內容應分工明確,文化理論教學與當代時政和現實生活不應完全脫節,文化內容應分清精華與糟粕,同時要把握好講述者與受眾的角度,并從課程內容和教學設置兩方面對漢語國際教育視野下的中國文化課內容構建提出建議。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 中國文化課? 《中國文化》? 教材內容? 構建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12C-0142-03
漢語國際教育視野下的中國文化教材既是一種跨文化傳播的媒介,也是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渠道。其編者不但要有深厚的中國文化底蘊,也要具備斟酌取舍的眼光。不但要有國際教育的宏觀視野,還要有跨文化交際的溝通策略。面向來華留學生的中國文化教材除了應遵循普通教材的編寫原則外,還要具備對外漢語教材的通用原則。本文以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精版教材韓鑒堂編著的《中國文化》為例,討論其在對外漢語領域中國文化教材的地位,探討不足之處和值得思考的問題,并對漢語國際教育視野下中國文化課內容的構建和教材的編寫修訂提出建議。
一、韓鑒堂編著的《中國文化》教材簡介
(一)編寫背景
韓鑒堂編著的《中國文化》教材,是國家漢辦(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規劃教材,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出版,北京語言大學對外漢語精版教材。1999年8月第1版。16開,268頁,彩圖2頁,共32萬字。平裝,定價36元。
(二)教材內容
《中國文化》有31課,共29個文化專題。各專題如下:中國地理概觀(第一課)、中國古代神話(第二課)、漢字(第三課)、中國少數民族(第四課)、中國人的姓氏和名字(第五課)、中國的農業(第六課)、孔子(第七課)、中國龍(第八課)、萬里長城(第九課)、秦始皇陵兵馬俑(第十課)、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第十一課)、中國石窟藝術(第十二課)、中國古代歷法(第十三課)、民間傳統節日(第十四、十五課)、絲綢之路(第十六課)、中國陶瓷(第十七課)、中國烹調(第十八課)、茶與飲茶(第十九課)、中國酒(第二十課)、中國古代詩歌(第二十一、二十二課)、中國古代小說(第二十三課)、中國畫(第二十四課)、中國書法藝術(第二十五課)、京劇(第二十六課)、中國古代建筑(第二十七課)、故宮(第二十八課)、中國古典園林(第二十九課)、中國醫藥學(第三十課、武術(第三十一課)。
(三)教學設置
《中國文化》對應的是《漢語水平等級標準和等級大綱(試行)》三級的文化類教材,教學對象是二年級的留學生。全書共31課,以每周上課4~6學時計算,使用一學年。每課由課文、中英文注釋、資料、提示、詞匯(漢語拼音和英文釋義)、練習題六部分組成。“課文”供教師講授。“資料”供留學生課外閱讀。“提示”是文化思考或內容補充。“詞匯”主要是《漢語水平等級標準和等級大綱》的三級階段丙級詞,略有超出。“練習”有填空、選擇、連線、名詞解釋、問答五種題型,其中填空題和問答題每課必有。教材前頁的說明中建議教師除口授以外,最好能配合錄像、幻燈、圖片、實物和參觀、討論等教學手段和方式。
二、評韓鑒堂編著的《中國文化》教材
(一)中國文化課教材的鼻祖和經典
中國的對外漢語教育起源早在1950年,但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之時才確立學科,自此以后發展迅速,到21世紀初隨著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對外漢語教育事業已漸成繁榮之勢。這不僅表現在來華學習的留學生人數和國別數的增長上,也體現在我國的對外漢語學科建設方面。對外漢語教學不再僅是培養留學生的基礎漢語技能,也教授中國社會和文化知識。在對外漢語界北京語言大學起著領頭羊的作用,其出版的各類對外漢語教材也被我國各類留學生課堂普遍采用。上述的《中國文化》教材就是面向來華留學生的中國文化課教材的鼻祖和經典。其優點有目共睹:一是漢辦規劃資助性教材,沿襲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出版教材的編著思路,內容全面,結構完整,體例規范,出版時間早,是其后類似教材的參考和標桿。二是立意傳統,視角高遠,關注經典,行文典雅,給人一種端莊穩重的感覺。三使用普遍,影響廣泛。不但我國各高校都普遍用作留學生的本科教材,而且漢語中級水平的進修生也在使用,甚至北京、上海一些中學的國際生也被推薦閱讀。
(二)《中國文化》教材中的不足之處
1.文化項目選取方面的問題。一是古代文化比重過大,歷史筆墨濃重。歷史傳統文化的定論性概率大,這也是成就《中國文化》經典性的原因之一。但是其靜態有余,動態不足,與社會時代脫節,如若改名為《中國古代文化》也并不違和。二是重要文化內容的缺失,如音樂、舞蹈、婚俗、服飾、玉器、老莊思想等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在《中國文化》教材中并未提及,這不能不說是一個缺憾。三是有些課程的內容深淺不一。如第十二課《中國石窟藝術》中僅介紹了四大石窟的概況,內容非常淺顯,講授時可以視覺直觀展示為主。而第十三課《中國古代歷法》涉及的陰陽歷和二十四節氣知識對漢語尚處在初、中級水平的留學生來說未免又太深。
2.文化項目整合方面的問題。一是有些課程排序不當。筆者在實際的教學中并不完全遵循教材的章節順序,事實證明這樣是有利的。文化課的每一課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專題,并非像基礎漢語課那樣是生詞和語法難度的層層深入。應該提倡有經驗的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和知識的內在聯系來調整教學順序。例如,書法是國畫的基礎是中國書畫界的共識,所以《中國文化》教材中把“中國畫”一課放在“中國書法藝術”一課之前就不妥。又如,“武術”是留學生最感興趣的文化專題之一,筆者會在學期的中間講授這一課,并安排一次影視欣賞—— 放映中國前武術冠軍李連杰的電影成名作《少林寺》,由此將整個中國文化課推向一個高潮。而在《中國文化》教材中“武術”是最后一課,并不適合在留學生疲于應對考試、歸國心切的時期講授。二是有些課程分量不均,分類不當。例如,中國古代詩歌(第二十一、第二十二課)、中國古代小說(第二十三課)在教材中占了3/31的篇幅,其實非漢語專業的留學生對文學類的知識并不太感興趣,有些外國通用的中國文化教材甚至沒有古代文學這一專題,因此筆者認為這三課內可以合并為“古代文學”一個專題。另外,中國古代建筑(第二十七課)、故宮(第二十八課)、中國古典園林(第二十九課)可以合并為“傳統建筑藝術”一個專題。中國烹調(第十八課)、茶與飲茶(第十九課)、中國酒(第二十課)合并為“飲食文化”一個專題。
3.教學輔助和內容延伸方面的問題。一是教學輔助手段不足。《中國文化》教材中彩圖僅有2頁,不提供配套課件和音像光碟資料,也沒有鏈接服務。二是課后練習的思辨性不足。教材體例問題的設置類似于中國學生理論課的普通教材,練習多是課文要點的總結或再現,多以客觀題為主,文化思辨精神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三是參考書目的缺失。中國文化內容龐雜、體系精深,無論怎樣優秀的教材,無論如何精妙的編著,都會受其編者的取舍和篇幅的局限,難免會掛一漏萬。這種情況下,參考書目和延伸書目是必要的補充。四是拓展活動的缺位。雖然在教材前頁的說明中建議“除教師口授以外,最好能配合參觀、討論等教學手段和方式”,但是全書僅此一句、別無體現。對于一門實踐性、操作性、思辨性高度集中的文化類課程來說,課內的辯論、表演、寫作和課外參觀、考察、實踐都是與教師口授同樣重要的組成部分。
三、中國文化課教學的思考
(一)相關課程的內容應明確分工
中國文化、中國人文地理、中國概況等都是來華留學生常設的通識課,它們在內容上有不少重疊的部分。尤其是中國文化和中國概況兩門課。在筆者的教學過程中,留學生曾多次反映某些知識在別的課上老師已經講過了。其實這跟各自課程的教學重點、教材編者的取舍和出版社的編著思路有關。不同學者各成一家之言無可厚非,但是對于本科留學生的系列通用教材來說,編委應就相關課程的分工進行更明確合理的分工。或者教材使用單位選用同一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教材也可避免內容分工不明的情況。
(二)文化理論教學與當代時政和現實生活不應完全脫節
一是應聯系時政。如“絲綢之路”很多文化教材沒有選用,即使選用也并非重點,但在當前“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下就應該成為必選乃至于重點的文化專題。二是應聯系實際生活。例如在介紹中國的人口和民族時可加入對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思考。在教授《漢字》一課時可加入漢字簡體和繁體的講解,畢竟我國港澳臺地區和海外仍然通用繁體漢字。三是應適當加入現代文化。現有文化教材幾乎都是以古代文化為主,《中國文化》中仍然在用整個章節講述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的貢獻。其實現實社會中已經存在著太多值得去介紹和討論的文化話題。例如科技方面有網上購物、手機支付、共享經濟等。思想觀念方面有從男尊女卑到主婦掌財、從妻隨夫姓到孩子以父母雙方的姓氏組合為復姓等社會變化。
(三)文化內容應分清精華與糟粕
任何文化都有精華與糟粕,但《中國文化》教材在這方面沒有進行辨析。筆者認為這不但是中國文化類教材的特點,甚至是對外漢語教材的通病,即只展現優秀影響的一面,沒能適當指出消極影響的一面。例如在《孔子》一課中,講解其仁者愛人的政治抱負和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固然重要,但若能指出其“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等這些傳統觀念對當今中國社會的深遠影響可能會讓留學生更好地認識這樣一個偉大而又復雜的圣人,也更容易地理解中國社會中的一些現象。其實來華留學生能真真切切地感受著現實中國的方方面面,如果編者能在教材中基于自省和批判、覺醒和發展的編著原則適當批判文化糟粕,可能會使得《中國文化》教材更加真實客觀和更能引發深思。
(四)把握好講述者與受眾的角度
一是文化教學應在以北方文化為主流的現狀下,兼顧南方和西部文化。筆者在多年的教學中接觸的多數中國文化課和基礎漢語教材中感到課文的用語、設置的情境和展現的民俗是以北方人的角度寫的。這也可能是對外漢語教材多出自北京大學和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的緣故。二是文化教學應在以漢族文化為主的情況下,兼顧少數民族文化,尤其是在中國民族區域。有些中國文化教材直接忽略少數民族文化。而在筆者的教學經歷中留學生普遍對少數民族文化很感興趣。三是教學內容根據教學對象的不同應有所差別。從目前的對外漢語教材來看似乎把歐美人作為主要的教學對象。隨著來華留學生的人數和國別數的增長,已有不少相關人士呼吁中國文化教材也可以像基礎漢語教材那樣實現國別化。
四、對漢語國際教育視野下中國文化課內容構建的建議
(一)中國文化課應有的內容
一是版圖區劃、景觀建筑、教育科技、思想觀念、工藝美術、曲藝文學、節日宗教、民族民俗等都是中國文化課應有的專題。當然在不同語言水平、不同國別等各類文化教材中可酌情權衡內容的比例。二是在各專題中除了介紹靜態的文化,也不妨簡述其古今發展演變的歷史。文化是動態的,要與時俱進、貼近生活。在繼承傳統精華、傳頌中華文明的同時對負面事實不回避不粉飾,以開放的心態鼓勵思辨,懲惡揚善。
(二)中國文化課的教學設置
一是對不同語言能力、不同目的專業、不同國別背景的留學生應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對漢語初級水平的留學生來說,把交際文化知識點融合到語言技能的訓練當中更實際。對漢語中級水平的留學生來說,可以開設獨立的文化課,交際文化和傳統文化并重。對漢語高級水平的留學生來說,除了以傳統文化為主的通識文化課外,還可以開設更深入的中國哲學課。二是在不同的教學情境下,編著和選用不同的教材。對來華留學生可以開設中國文化的必修或選修課,選用精講精讀教材,而對境外學生可以推薦中國文化系列讀本。三是若開設專門的中國文化課,在主講課文以外再增設拓展內容,如思考引導、活動設置等,鼓勵學生對文化現象和爭議問題進行對比和辯論。在秉持國與國之間的文化沒有優劣只有異同、一國之內的文化有善惡之分的原則下,鼓勵剖析和思辨。從教學內容和理念到教學方式及考核上都在原有的以教師口授為主的模式上有所改進,要體現出國際教育的視野和跨文化交際的特點。
【參考文獻】
[1]韓鑒堂.中國文化[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3
[2]李泉.對外漢語教材通論[M].北京:商務出版社,2012
[3]李泉.論對外漢語教材的實用性[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3)
[4]李泉.第二語言教材編寫的通用原則[C]//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香港:香港科技聯合出版社,2004
[5]趙金銘.論對外漢語教材評估[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8(3)
[6]張寒菲.從漢外實際交流看對外漢語教材的成就與不足[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3
[7]劉鵬.國內對外漢語文化教學教材考察[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16
[8]黨煜.對外漢語文化類教材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14
【作者簡介】王 錚(1981— ),女,湖北隨州人,廣西民族大學博士研究生,廣西大學國際學院對外漢語系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
(責編 盧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