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娟,應智魁,易楚,周鈺松
摘 要:現如今,公益組織在政府和社會的推動下,快速發展,社會對于公益的投入和關注日益加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從事公益,過去的大部分組織一直是依靠著社會捐助來開展公益事業,往往周期較長,而且對于公益項目的開展有很多不便之處,然而近幾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組織開始自我創收,從之前的依賴型變成獨立型,以新型的發展和盈利模式來改變和推動中國的公益事業。
關鍵詞:發展模式;公益創業;公益組織;自我創收
社會公益創業(Social Entrepreneurship)即公益創業,也譯為社會創業。社會公益創業指個人或者社會組織在社會使命的激發下,追求創新、效率和社會效果,是一種面向社會需要、建立新的組織向公眾提供產品或服務的社會活動。公益創業強調創業的社會利益的兼顧以及非盈利組織的創業。我國公益創業組織發展尤為迅猛,它已經成為現代社會公益事業的基本主體。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公益創業組織也呈現出了朝氣蓬勃的發展態勢,尤其在參與社會治理與管理活動中,草根公益組織和非公募基金會發揮了突出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加快扶持發展科學教育、醫療衛生、文化藝術、大眾體育、法律援助、生態環保等社會公益事業……可以說,從民生服務到心靈撫慰都有公益組織的影子。一些先行者的實踐已經顯示出社會企業在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社會企業在中國將會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巨大的發展潛力。
一、我國公益創業組織發展面臨的問題
(一)組織結構臃腫,信息及管理水平低
第一,雙重管理體制是公民自發成立的草根公益創業獲得合法身份的最大困境。這種管理體制無形中使公益創業處于職能機構的控制下,導致了公益創業的合法困境。合法困境主要是指雙重管理造成了很大數量草根公益創業無法“合法注冊”,進而在接受捐贈、會計制度、稅收、購買服務和其他政策上均面臨問題。
第二,雙重管理體制加重了合法登記公益創業的政治色彩。能夠合法登記注冊的某些公益創業與政府存在著關系,主管單位對其同意掛靠的公益創業的態度是支持同時干預,形成了隱形的上下級關系。
第三,雙重管理體制造成了公益創業監管乏力的事實。現有的管理制度實際上是一種“重登記、輕管理、輕執法”的做法,注重對入口的管理,放松對日常過程的管理,且對公益創業缺少社會監督,導致管理上的困境,不利于公益創業的發展。
(二)盈利水平不強,自我創收能力弱
資金是組織的生命線,然而相當一部分公益創業資金嚴重不足,無法開展正常的活動,其中有不少組織為了維持生存發展,在通過各種渠道開展與其自身業務不相干的經營性活動或者違法活動。資金、人才等資源不足之所以制約組織的發展,除了受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制度環境與社會文化方面的限制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公益創業自身的能力不足。中國的公益創業一般來說規模比較小,資金籌措能力比較低,動員社會資源的能力也就比較弱,加上組織管理不規范、不透明、不民主,又缺乏評估和社會監督,使得它們難以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和普遍的社會公信,不能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
(三)民眾公益意識較弱,公益人才缺口較大
一是相關配套制度不夠完善。公益創業人才隊伍建設立法滯后,僅僅在2011年11月出臺了《關于加強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公益創業從業人員保障相關的規章制度等也不盡完善,公益創業的人員編制、職稱評定、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稅收減免、收費許可等方面也缺乏完善的、相配套的法規與政策,使得多數公益創業的隊伍不穩定,缺少應有的活力。
二是人才總量和結構無法滿足公益創業發展需要。公益創業工作人員主要分為專職從事公益創業工作的人員、兼職人員和志愿者三類。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公益創業專職人員較少,人才總量明顯不足,無法滿足公益創業服務社會管理的需求。
三是社會環境不利于人才在公益創業的聚集。對公益創業的關注缺乏和作用認識不到位等直接影響到社會對其行業從業人員不了解、不認可,外界對公益創業從業人員的職業聲望評價也不夠高。從薪資待遇方面來說,低薪問題成為大多公益創業從業人員面臨的現實困境。2011年,南都公益基金會、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等聯合發布的《中國公益人才發展現狀及要求調研報告》顯示,大部分NGO(非政府組織)從業者薪資收入在5000元以下,約占90%。其中無固定收入的共占18.4%,1000-2000元的占17.5%,2000-3000元的占25.7%,67%的NGO(非政府組織)從業者表示工作強度非常大或比較大,這就會影響了它們的工作熱情和人才隊伍的穩定性。
二、如何增強公益性創業組織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樹立品牌形象,提高公益組織知名度
通過媒體的宣傳和公益工作在政府和社會的推動下,結合組織自己的特點,重新來評估自身組織形象,正確的把握自己的公益方向,進而統一品牌進行形象宣傳,使得工藝人員和收到幫助的普通民眾對公益組織更加明確,準確鎖定目標人群,在大數據的網絡背景下,網絡宣傳離不開一個強有力的品牌形象,樹立好的品牌,可以使得公益組織更好的發揮自己在社會上的作用,是公益組織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以人為本,引進人才,優化組織結構
公益創業業務主管單位及其他有關部門要根據各自職能,把公益創業人才的培訓納入培訓工作規劃和年度實施計劃,并認真組織實施。通過舉辦專題研修班等形式,有計劃地選送公益創業專業人才到各級黨校、行政學院、高等院校等培訓機構進行培訓,全面提高公益創業人才的整體素質。公益創業組織人事部可以鼓勵有條件、有需求的公益創業引進一批能擔當秘書長等主要職位的高端管理人才和骨干人才,引導和鼓勵公益創業工作者報考社會工作師及其他專業職稱,促進公益創業人才隊伍職業化、專業化和年輕化。同時可以吸收素質高、能力強、有愛心、奉獻精神強的各種社會人才加入公益創業人才隊伍。注重把政治素質好、業務水平高的公益創業優秀人才納入組織部門選拔視野。支持有突出貢獻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通過選舉當選“黨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定期舉辦公益創業人才交流會,促進各類專業人才在不同地區和不同公益創業之間的合理有序流動。
(三)改變傳統的發展模式,增強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
1.對接政府購買公共服務項目,依法進行合理創收
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就是通過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把政府直接向社會公眾提供的一部分公共服務事項,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交由具備條件的社會力量承擔,并由政府根據服務數量和質量向其支付費用。政府既是公益創業的利益相關者,又是其非常重要的支持客戶,就目前公益創業改革形勢來說,參與政府購買服務是公益創業與政府合作關系的最重要的一種形式,但是我國光登記在冊的這類組織就達到80萬家,而政府購買服務項目是有限的,所以,這類組織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高承接能力。
2.專注于一類或者一個服務項目,打造產品項目品牌
公益組織品牌的力量是巨大的,擁有特色品牌,公益組織在宣傳公益理念、整合公益資源、推動公益事業發展上能夠發揮著四量撥千斤的作用。公益品牌的打造,是公益組織運營能力集中體現,它是公益組織籌募能力、宣傳能力、捐贈落實能力、項目策劃能力、組織服務能力的有效結合。抓好組織運營能力建設,就要從增加公益組織籌募、宣傳、捐贈落實、項目策劃和服務等五方面能力入手,確立學習、探索、創新、發展的思想,將組織運營能力建設作為機構一項重要任務,深入研究社會環境和民眾需求,挖掘自身優勢;遵循行業規律,整合社會資源;探索、固化落實渠道;抓住典型人物或事件,借助多種手段擴大組織影響,實現組織運營能力的提升,推動公益組織品牌戰略的實施,打造公益組織特有的公益品牌。
(四)健全法律制度,實現有效監管
1.建立政府購買公益組織服務的扶持政策,加強政府與公益組織之間的有效溝通與互利合作,轉變公益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新模式;
2.建立科學的登記管理制度,改革原來高門檻的登記制度,對于致力于公益事業的公益組織實行直接登記,支持公益組織的發展。
3.建立健全監督管理體系,加強對公益組織的運作與內部管理,將公益活動項目的開展情況、財務情況等納入到社會監督機制,提高社會的公信力。
4.重視公益組織人才隊伍建設,為從業人員提供工資福利保障制度,加強日常培訓與管理,吸納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到公益組織的服務隊伍中。
三、結語
公益性創業組織在我國的發展前景可稱之為“路漫漫其修遠兮”,在組織內部結構方面需要不斷完善與健全,在組織外部環境方面,則需要不斷適應與迎合社會需求,將社會價值創造放在首位,致力于解決社會問題,努力贏得社會大眾的肯定,逐步建立自身影響力與公信力。
參考文獻:
[1]Performance and governance in microfinance institutions[J].Roy Mersland,R.?ystein Str?m.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8(4)
[2]王名,等.中國社團改革從政府選擇到社會選擇[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3]Do social enterprises walk the talk? Assessing microfinance performances with mission statements[J]. Roy Mersland,Samuel Anokye Nyarko,Ariane Szafarz.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Insights.
[4]金仁仙.韓國社會企業發展現狀、評價及其經驗借鑒[J].北京社會科學,2015,(5)
[5]王東梅.尤努斯的“窮人理念”和他的鄉村銀行[J].時代金融,2015(31):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