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家望
【摘 要】信息的快速發展,要求教育體系也不斷發生改變。教師們以往單一、單向的授課模式和教學方法已經不再適應今日教學體系的要求。因此,尋求信息與教學相結合、技術與內容相匹配的教學手段,成為眾多教師的目標。品德與社會作為一門基礎性學科,對學生的成長和學習都具有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品德與社會;融合教育;多媒體;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9-0075-01
二十一世紀人類面臨著新的技術改革,信息技術被應用在各個領域,特別是教學改革的貫徹實施,在素質教育大力倡行的今天,如何充分利用這一技術為教學服務,使老師教得輕松,學生學習得愉快,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經過實踐證明,信息技術的形象性與生動性對學生的學習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必須利用正確的方法,使其發揮作用。
一、信息技術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科學技術的發展促進了信息技術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但是目前品德與社會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應用只是停留在表面層次,很多教師并沒有充分的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造成了一些現代教育資源的浪費。如一些學校的雖然配備了較為齊全的現代信息技術設備,像多媒體電腦、交互式電子白板、電子實物展臺等一些新型的高科技產品,但是并沒有針對性的進行應用技術培訓,很多教師并不能夠合理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只把多媒體電腦當作制作課件的工具,交互式電子白板也也簡單的當作投影屏幕使用,不僅浪費了這些教學硬件資源,而且也影響了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其次,品德與社會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依靠信息技術進行課程內容的拓展,但是很多教師并沒有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依然只按照教材知識進行教學,并沒有針對性的進行知識的拓展,這也影響了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提升。
二、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社會教學的融合策略
1.巧用信息技術,提升教師備課效率。
高效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離不開教師的備課工作,教師在備課工作進行時,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豐富教師備課內容,提高備課效率。教師備課工作首先要明確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目標,確定教學思路,查閱教學材料,制定課堂教學計劃等。將現代教育技術廣泛的應用于備課工作中,教師不僅能夠從互聯網資源中吸取更多的品德與社會教學相關的資源,如中華傳統文化等,而且還能夠對花樣繁多的教學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像百度云盤,存儲量大,類別清楚,方便教師利用電腦、手機等電子設備隨時調取所需教學資源,給品德與社會教學帶來了很大的便利性。
2.巧用信息技術,豐富課堂教學資源。
傳統的信息技術的應用,只是將多媒體教學工具作為跳板制作一些教學課件,通常也是以視頻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這種情況并沒有充分的發揮出多媒體教學工具的真正作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將傳統的信息技術應用方式與板書教學相結合,給學生帶來了電子化的板書教學。以電子白板為例,電子白板的應用改變了PPT課件教學帶來的束縛,不僅能夠將教學資源方便快捷的存儲起來,而且還能夠非常便利的進行“板書”,完美的避開了幻燈片教學的弊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隨時“點擊”和“調用”所需資源,同時還能“勾畫”出重點和難點內容,引起學生的注意,促進品德與社會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如教學《小城故事多》一課時,在感知課文、了解課文后,進行啟發:你知道哪些偉人刻苦學習的故事?他們為什么而學習?讓學生通過多媒體的網絡設備進行查詢。對此,學生興趣大增,紛紛上網查詢。“孫中山視讀書為生命”“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張海迪身殘志堅、刻苦好學……”學生似乎一下子個個成了“小博士”。多媒體網絡發揮了它前所未有的優勢,豐富了教育內容,增長了學生的見識,陶冶了學生的情操。與此同時,我們還讓學生和時代先鋒進行在線交流,如“鏈接多哈”“在線訪劉翔”“博客楊”等,讓他們在與之互動交流中受到教育。
3.巧用信息技術,指導課后作業。
品德與社會課后作業的指導工作,也要合理應用信息技術教學資源。如在作業批改的過程中,教師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的便利性等優勢,改變傳統品德與社會作業批改滯后的現狀。如建立一些網絡溝通平臺,像微信平臺、QQ平臺等,教師和學生在平臺上能夠及時的進行溝通和交流。同時針對其它方面的品德與社會學習,也是如此,教師要充分引導小學生科學合理的利用信息技術工具輔助品德與社會知識的學習,促進品德與社會高效課堂的建立。
4.巧用信息技術,演示優化教材的重難點。
《品德與社會》的教學不僅是一種思想教育活動,同時也是一種集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于一體的認識活動。運用電教媒體能給學生提供具體的事物形象,把抽象的概念與形象的畫面結合起來,把教學內容形象地直接反映到學生的意識中,使其把感覺變成概念,幫助教師巧妙地化解教材的重點、難點。如教學《家鄉的山和水》一課,學生雖身在家鄉,但若要他說出家鄉的美、家鄉的特色、家鄉的風土人情時卻顯得束手無策,教師一味的講解對這重、難點的突破也收效甚微。對此,我在備課前將家鄉的風土人情、風景、特產,工農業及經濟和社會事業的發展拍成專題片《山鄉巨變》,課堂教學在和學生對話、互動后向學生進行展播,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學生觀看后大為吃驚:想不到家鄉的發展如此之快,變化如此之大,景色如此之美……贊美家鄉、熱愛家鄉之情油然而生。
綜上所述,信息技術與品德與社會教學的融合能夠有效的提升品德與社會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作為教師要深刻認識到現代化教育技術在品德與社會教學中應用的重要性,科學合理的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過程中,激發發學生更高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建立良好學習習慣,多方面共同促進品德與社會教學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玉蓮.小學思品教學中融合多媒體的教學效果[J].高考,2016(33).
[2]王璋貴.《品德與社會》與信息技術進行課程整合的實踐與思考[J].教育信息技術,2012(1):22-23.
[3]盧本有.依托現代教育技術實現思品高效教學[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5(Z6):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