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教學改革的目標就是能夠培養更多社會主義建設者,培養更多有擔當、有本領、有理想的新時代應用型人才。為了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高校應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全面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以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實踐,積極構建完善的思政課程體系,并在專業課程中挖掘所蘊藏的思政教育資源,以發揮各科課程的育人功能和教師的育人職責。基于此,文章以專業課程思政研究對象,著力對課程思政推行和實踐過程中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進行了探究,從而為進一步實現教育教學改革目標提供有效地支撐。
關鍵詞:課程思政;專業思政;現狀;解決對策
一、課程思政的建設與核心問題的概述
(一)課程思政的建設
社會多元化的復雜環境,給思政教育帶來了眾多的挑戰和機遇。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政工作,強調指出把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從而實現全方位育人的功能,為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應用型人才和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做出了明確的指示。這十多年來高校思政工作的改進創新,充分體現了黨中央對大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視和關心。這也給高校思政理論課程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此,各大高校應該深入圍繞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對“課程思政”進行探索,即在專業課程中以社會主義價值觀為核心內容,并課程改革為目標,樹立“課程思政”的建設理念。從而在課堂中發揮出育人的功效,讓更多的學生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提升自身的知識儲備和自我的完善。
(二)課程思政的問題研究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提高,高校學生的思政教育面臨了重大的挑戰和給予。同時在面對新形勢下的變革的同時,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接受和領略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則成為各大高校教育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例如:站在教育理念的角度上分析,如何正確把握知識傳授和價值引領的微妙關系;在教學方式的角度上分析,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如何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思政教育知識;在教師培養的角度上,教師能力和道德素養相對較低,并不能引導和發揮育人的功能;在管理上,如何讓思政教育融入到各個學科中,并發揮各學科相互協作的關系等。這些問題都成為了課程思政推行過程中所面臨的核心問題:
(1)課程思政建設理念有待落實。目前,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扔處于探索階段,其并沒有發揮課程育人理念。專業課程課程中,學生在學習的階段面對多方面的發展需要,更多的重視自身的學習成績,而對于思政的學習并沒有引起過多的重視。與此同時,在面對多元化的社會思潮,學生很容易受到這些不同理念的影響,從而產生更多不同的價值理念,其政治認同感和價值認同感相對薄弱,給專業課程思政的推行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響。其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專業課堂的教學環境并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無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這對于全面落實課程思政建設的理念就顯得非常困難。
(2)課程思政教學方法亟須提升。在學科建設中,高校思政課程并沒有受到高校教師、多元化的社會思潮等方面的影響,使思政教育并沒有發揮其真正的作用。同時,專業課程教育過程中并沒有過多重視思政教育。首先,專業課程教學中更加重視知識的傳授而缺少對德育的傳授;其次,師資隊伍的缺乏。很多教師沒有接受社會的實踐,而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聯系實際,讓學生掌握更多的實踐經驗。或者過于采用直接灌輸的教學方法,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后,教學方法的單一,使得學生在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并不能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得到情感上的培養。這就完善不能發揮思政教育的預期效果。
(3)課程思政體制建設的不夠健全。高效的管理體制的構建與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方面存在著較大的差異,例如:無論是專業的教師還是思政教師,會受到課時的約束和評職稱、課程安排設計等任務而忽略思政教育的傳授。尤其是一些無法得到公平對待的教師,在評職稱方面存在著很多的不合理。這就導致一些教師為了能夠完成自身的教學任務,而對開展課程思政工作缺少了一些主動性,使得思政教育得不到全面的推進。又如:在管理上,資源得不到合理的分配,職能分布分散等,使得各個學科和各個部門之間的聯系性較小,導致工作效率的下降和工作任務的增多。
二、課程思政推行的解決思路
(一)落實創新的課程思政理念
隨著世界多極化和全球化的迅速發展,人們受到了很多外來的教育理念。這對于全面構建課程思政發揮著不良的影響。社會思潮的多元化,使得人們的思維和行為等產生了很多的差異,特別是環境的復雜性,使得不良的信息傳遞沖擊著人們原有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因此,首先堅決抵制錯誤和落后的社會思潮,需要高校和教師積極確立正確和先進的社會思潮,這對于進一步推進學生和社會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意義。其次,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全面發揮育人功能,培養更多素質高、學習高、品德高的應用型人才。最后,創設良好的課堂教學環境,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激發自身的上進心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例如:在板報中描寫或者涂鴉一些正能量的詞語、開展各項思政辯論會、舉辦特色的展覽和主題講座等,讓學生在優美的課堂環境中,激發對課程思政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熱情。這幾個方面的落實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二)優化教學方法
首先,從教學模式上講傳統的教學方法更多的是以教師為導向進行知識的傳授,這種直接灌輸的方法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久而久之,學生在這種枯燥、乏味的課堂中并不能激發起對于思政的學習。因此,進行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就顯得尤為重要。專業課程思政教學過程中,應該從學生的個性特征為出發點,及時發現學生思想的轉變,從整體上的“直接灌輸”轉變為因人而異的“滴灌策略”。即不僅僅重視知識的傳輸,更加重視思政教育,運用具有感染力和生動性的言語,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其次,從教學程序上講,應該從課程內逐漸延伸到課程外,以讓學生了解更多的思政知識,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
再次,在教學內容上,應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采用互聯網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以豐富自身學校思政資源不足的現象。
最后,采用多元的教學方法,即合作學習、小組互動學習等。讓學生在與教師互動的過程中,加強與教師的友好溝通。鼓勵教師在言傳身教中實現立德樹人。并通過課堂的互動、答辯、小組討論等,增加自身的學識和閱歷,使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的浸潤學生的心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從而讓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中接受思政教育,提升自身的全面素養。
(三)完善課程思政管理機制
第一,在教學管理方面:應該不斷完善教學隊伍,進行專題培訓工作,讓教師在掌握專業的基本理論的同時,了解更多先進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
第二,在制度保障方面,要落實隨堂聽課的制度,并加強高校教學監督,鼓勵和支持教師在課程思政工作中進行針對性的研究,并在評選的過程中,設立優秀教學獎等獎項,以激發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第三,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溝通,以發揮向導的作用,加大就業或者升學的指導,減少學生由于就業而產生的壓力,影響正確價值觀的確立。
第四,將思政教育融入到專業課堂教學中,極大的發揮思政教育的時效性和感染力,從而達到“立德樹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胡洪彬.課程思政:從理論基礎到制度構建[J].重慶高教研究,2019,7(01):112-120.
[2] 江頡,羅顯克.新時代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探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2):84-87.
[3] 陸道坤.課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問題及解決思路——基于專業課程思政的探討[J].思想理論教育,2018(03): 64-69.
基金項目:課題號: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研究項目(德育專項)“廣東高校課程思政體系建構研究”(2018JKDY08)。
作者簡介:韋莉莉(1978-),漢族,遼寧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