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碩毅
摘 要:快速全球化對跨文化研究提出了更高要求,而我國傳統的跨文化交際學研究和實踐在社會文化理解以及經驗性研究方法兩個方面仍亟待提高,本文建議引入民族社會學視角提升跨文化交際研究實踐,從而拓寬研究視野及改善研究方法。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民族社會學;民族;族群
一、跨文化交際概述
跨文化交際是一門綜合了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文化學、語言學及外語教學在內的邊緣學科,它起源于上世紀七十年代的美國,并在全球化中隨著多文化、多語言碰撞而越來越受到外語教學的重視。跨文化交際可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理解,跨文化交際的狹義理解為依據大眾傳播所涉及到的文化等相關因素及問題,而更為普遍的廣義理解為依據文化背景不同而產生的人際交往中所涉及到的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跨文化交際學之所以成為語言學界和外語教學中的熱點,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交通技術及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不同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往愈發頻繁,跨境交往的背景之下客觀存在的文化差異、語言差異以及非語言交流的差異阻礙了人們的溝通及交際,而這種差異的表現方式呈現多樣性的特點。跨文化交際學不僅要清除不同發音、語法、詞匯所造成的交際障礙,更重要的是要幫助人們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從而更深層次地幫助人們對不同溝通符號的理解。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引入民族社會學視角進行分析及理解顯得尤為重要。
二、民族社會學概述
民族社會學是社會學與民族學的交叉學科,廣義的民族社會學是基于社會學基礎理論及方法,研究民族間社會層面的問題及關系等問題的學科。民族社會學有三大主要特點:
第一,民族社會學研究內容廣泛。民族社會學的廣泛性既表現在涉及學科門類的多樣性,又表現在涉及民族問題的多元性。民族社會學的研究廣泛地涉及了民族社會在各個階段,各個層次,各個領域及各個方面的社會發展及變遷過程,并研究了族群在各個領域所發生的不同關系和連結。
第二,民族社會學涉及多種研究方法。民族社會學研究方法的特點可以歸納為橫向研究與縱向研究相結合,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歷史、現在及未來研究相結合,描述、解釋及應用型研究相結合,還有民族性與社會性相結合。民族社會學的研究方法具有綜合性及多樣性特點,幫助進行更加精準和科學的研究。
第三,民族社會學關注包括民族關系在內的社會關系變化。民族社會學以社會學研究中對政治、經濟、文化因素所造成影響的分析研究為基礎,立足于民族學客觀視角,關注除族群自身變化之外的族群間關系及社會發展變遷對民族造成的影響。
因此可見,以民族社會學為視角研究跨文化交際,將極大拓寬跨文化交際研究視野和研究方法,幫助深入思考跨文化交際中遇到的問題,并提高解決跨文化交際問題能力。
三、跨文化交際研究中的民族社會學視角
近年來跨文化交際研究不斷發展并碩果累累。一方面,跨文化交際吸引了來自除外語工作者之外其他學者的加入,生產出很多具有觀點及值得討論的論文及著作,在國內外形成積極的反響。另一方面,在外語教學的改革方面,國內外就改善教育教學方法,提升培養外語人才能力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嘗試。曹文(1998)提出要講文化教學分為知識層次和文化層次兩個層次,在進行外語教育知識的普及基礎上,更要注意對社會文化的理解。這一點對文化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從過去低層次的文化知識到現在及未來高層次的文化理解進行轉化,而引入民族社會學視角可以幫助完成這個轉化,并加深文化理解。
其一,民族社會學幫助跨文化交際深入理解文化差異性。民族學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就是關注各民族/族群間不均衡發展及文化異質性帶來的差異性,而研究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有助于跨文化交際工作者理解不同社會文化傳統,避免造成歧義和誤區。跨文化交際的能力由三個模式相構成,包括認知、情感及行為。我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長期以來側重于語言性的知識教學,即跨文化交際三模式中的核心模式:認知模式,這表示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把握住了適應、互動、完成任務這三個主要目標功效。但是,培養實踐能力的關鍵還在于建立知識中心,情感行為方面建立跨文化溝通合作。因此,深入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性,有助于跨文化交際工作者在不同文化背景環境中靈活運用所掌握的知識技能。
其二,民族社會學幫助跨文化交際深入理解文化自身變化及互動關系的演變。民族社會學不僅研究獨立民族/族群個體自身發展過程,更關注在整體社會當中民族/族群的互動模式及關系的發展演變。跨文化交際如果僅限于對自身文化發展的認識,將限于文化定型的桎梏中難以施展拳腳。為打破現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模式的局限性,需要將提高文化意識作為新的培養重點,這就要求對異文化采取包容理解的開放性態度,學習認識不同文化發展的脈絡及主要關系,以達到深入理解異文化特質和內涵。因此,深入理解不同文化產生,演變,發展的歷史脈絡及個文化之間共同作用產生的差異及連結,有助于跨文化研究工作者提高文化適應性及互動能力,提升跨文化交際三個模式中情感及行為溝通的能力。
其三,民族社會學幫助跨文化交際加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在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歷史中,經驗型和思辨型的定性論斷占據主導地位。桂詩春及寧春巖(1997)在調查中指出,1993-1995刊登在4個外語類期刊上的755篇論文中,高達79.86%的文章均為隨意舉證及定性研究,而僅有60篇文章基于數據統計。由此可見,我國跨文化研究工作者亟需加強科學研究訓練,增強實證研究水平。而在民族社會學研究方法特點中,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一直在使用并有其自身特色。鑒于跨文化研究與民族社會學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合性和相似性,以及跨文化交際學者提出的:“并不存在跨文化交際的研究方法,有的是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他們以及而且將會運用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個人之間交際現象的研究”,可見鼓勵提高跨文化研究的實證研究重要性,引入民族社會學研究方法將對跨文化研究的研究環境進行極大改善,也對其研究成果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進行提升。
四、小結
綜上所述,在全球化進程加速,世界經濟一體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之下,跨文化交際無論在理論層面上還是在實際操作中都需要完成低級知識學習到高級文化理解的轉化。因此我們鼓勵將民族學研究視角加入跨文化交際研究教學中。從理論研究方面來看,引入民族社會學視角將能夠極大程度上拓寬跨文化交際的研究視野,改善跨文化研究的研究方法;從實踐及成果落實方面來看,引入民族社會學視角能夠更好地完成跨文化交際教學中認知、情感及行為三模式任務,從而增強跨文化交際從業者對所掌握知識的深入理解和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管志翔,何俊芳.試議民族社會學的學科定位和內涵[J].青海民族研究, 2016,27(3):70-74.
[2]胡文仲.論跨文化交際的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5,37(5):323-327.
[3]張業菊.跨文化交際與堅持民族文化的獨立性[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03),82-84.
[4]高永晨.跨文化交際:差異與溝通[J].蘇州大學學報1991:(03),44-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