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蓉
摘 要:家國情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涵,強調一個人的公民意識和愛國情懷,是一個人的道德評價標準之一。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改革,人們越來越注重素質教育的提升,特別是對于正處在人格形成關鍵時期的高中學生而言,家國情懷的教育至關重要。歷史課程是傳承中華文化、培養學生情懷的重要課程,學校和教師也應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將家國情懷教育滲透到歷史教學中。本文對家國情懷的價值、家國情懷滲入歷史教學的意義以及在歷史教學中有效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的路徑進行闡述,希望能提供參考。
關鍵詞:高中歷史 歷史教學 家國情懷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9)05-0-02
家,是人生開始的地方;國,是人生理想的源泉,家國情懷就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擔當,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使命,是每一個人必須具備的情懷。高中學生正處于思考人生、理解人生的特殊時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給予必要的家國情懷教育非常關鍵。而歷史課程以民族傳統文化教育為主的學科,教學的內容對培養學生民族精神和愛國意識非常有益,因此,在歷史教學中引入家國情懷教育是當前素質教育的必然趨勢。歷史學科教師應提高認識,將家國情懷教育滲透到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培養學生的愛國、愛家主義情懷。
一、家國情懷對于高中學生的重要價值
1.有助于培養高中學生的親孝之道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家國情懷建立在血緣親情之上,有助于高中學生理解體恤雙親,孝順長輩的為人之道,在點滴小事中建立和鞏固親情的鏈接,品味血濃于水的家庭氛圍,從而將愛小家之情升華為顧大家之情。
2.有助于培養高中學生的愛國情懷
家國情懷教育將使學生意識到,家和國是密不可分的,個人的榮辱與家庭的榮辱、國家的榮辱是互相聯結的,要時刻為保護家庭和國家的利益而不懈奮斗,不斷樹立愛國情操,提升對家庭、對國家的責任感,提升內心的民族自豪感。
3.有助于培養高中學生正確價值觀
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能夠讓學生增強對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使學生在思想、觀念、情感和深度方面發生質的變化,在逐漸走向成年后,樹立積極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保持濃厚的民族情和愛國心,做一個有益于國家和社會的人。[2]
二、家國情懷滲入歷史教學的重要意義
1.實現民族文化與歷史文化的廣泛傳承
中華民族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其精髓值得每一個中國人廣泛傳播和世代繼承。而對學生進行單純的歷史課程教學僅僅能實現將歷史文化“廣泛傳播”,也就是將幾千年的歷史故事流傳于后代,但卻因為缺少對歷史靈魂精華的解讀和引導,學生無法將民族文化與自身的追求聯系在一起,無法通過對歷史的學習產生愛家、愛國情懷,從而無法實現民族文化的“世代傳承”。
2.實現歷史教學與德育教育的有機結合
德育教育關乎思想信念,是教育領域最高的追求境界,對高中學生的身心成長、今后的人生經歷和前途發展十分重要,而高中學生的道德品質將直接影響國家未來的國民素質和人文發展。因此,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有助于實現歷史文化與立德樹人的有機結合,使高中學生在充分了解國家歷史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及心理素養,將來成為有助于國家發展的棟梁人才。
3.實現價值理念與愛國情懷的有效根植
家國情懷教學是一種基于家庭觀念、國家觀念的學術領域,目的就在于培養高中學生熱愛祖國、愛護家庭的人文理念,樹立“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思想觀念,在成長歷程中認識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主導思想,在思想上充分認識到人與自然、人與人以及人與社會之間的融合統一,將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念根植內心。通過歷史課程教學而產生愛國情懷,有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從而轉化成強大祖國、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強大推動力。[1]
三、在歷史教學中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的措施
1.轉變教學觀念,樹立德育目標
以往的教學模式中,很多歷史教師都更加注重學生的歷史試卷成績和知識的掌握程度,對歷史教學僅僅停留在知識的傳授和內容的填充,沒有意識到歷史學科與文化傳承及德育教育息息相關,未能及時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到教學中,對培養學生的德育品質沒有形成有效鏈接。因此,學校和教師應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充分意識到歷史學科對立德樹人的重要意義,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中增加德育目標,充分利用歷史教材,在歷史教學中融入家國情懷教育,促進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學生深入探究歷史知識提供良好的支持。
例如在針對高中歷史中文學藝術史方面內容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引入與家國情懷相關的教學案例,設立德育教學目標,促進家國情懷教育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如在針對我國歷史上美術成就方面徐悲鴻的《奔馬圖》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就可以適當的轉變教學觀念,從德育教育和家國情懷教育入手引出《奔馬圖》的創作故事,讓學生理解在第二次長沙會戰時期,日軍想要發動太平洋戰爭擊敗中國,長沙被日軍所占領,身處馬來西亞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家國憂思對其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使其連夜創作《奔馬圖》表現自己憂國憂民的情感。以此為基礎,教師激發學生家國情懷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和榮譽感,深化學生思想認識水平,為學生正確家國意識的樹立奠定基礎。
2.整合教學內容,實現有效滲透
家國情懷教育是一項文化根基較深、涉及知識面較廣的學科,在歷史學科上,教師僅依靠歷史課程教材資源是遠遠不夠的。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加深刻的愛國情感和民族自信,歷史學科教師必須全面了解教育內容,特別是新課標中歷史教學的教育思路和教學目標,在備課時除了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外,還應適當引入優秀名著和優秀論文的知識,重點挖掘體現傳統文化和家國情懷的教學資源,將歷史課本與家國情懷教育內容有效整合,借助課外資源滲透家國情懷教育[2]。同時,為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僅依靠課堂上的引導與教授仍然顯得匱乏,難以獲得十分理想的教育效果,學生僅停留在對教學資源的輸入和理解,情感的升華很難建立。因此,想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提高家國情懷教育的實效,就需要教師在整合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開展課外實踐內容的拓展,通過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分析,促進家國情懷的有效滲透。
如在講解革命戰爭歷史的過程中,高中歷史教師對歷史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分析,可以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在網絡上搜索中國江蘇網發布的“烈士家信深情敘述家國情懷”方面的內容,將烈士家信引入到課堂教學活動中,讓學生深切感受到戰士們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對家人的關愛和保家衛國的壯志情懷。如在毛業榮烈士的家信中,就有“我現在身體很好也沒有困難,請父母親大人放心”“在家安心生產支援前線打勝仗”、“兒在這里努力,安心學好技術提高本領準備赴朝鮮徹底消滅美國帝國主義,保衛我們祖國安寧、保衛和平。”方面的內容,教師以此為基礎引導學生學習和探索,能加深學生對家國情懷的理解,在培養學生家國意識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愛家、愛國熱情,增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并自覺將歷史偉人的品德人格作為學習目標,在實踐中樹立報效祖國、服務人民的偉大志向,并有效踐行和學習,最終顯著提升自身的家國情懷。
3.理論結合實踐,深化學生體驗
為了讓高中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獲得更多和更加深刻的愛國情感熏陶,僅僅依靠傳統的課堂灌輸授課方式是遠達不到效果的。因此,歷史教師需要不斷地創新教學方式,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和手段,輔助家國情懷教育目標的實現。在具體教學組織活動中,教師可以聯系江蘇地區的實際情況,積極探索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組織方式,在實踐教學活動中增強學生的歷史學習體驗,加深學生對家國情懷的理解,也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內化,切實彰顯歷史教學組織活動的綜合價值,為學生的學習和成長做出正確的指引。在理論聯系實踐開展歷史家國情懷教育的過程中,可以組織學生參觀革命歷史紀念館、紅色旅游地等,也可以具體結合教學內容對實踐教學活動進行設計和規劃,確保能最大限度的發揮歷史教育價值,維護學生健康成長。
如在暑假期間,學校可以組織開展“江蘇家國情懷之旅”活動,走進南通地區,引導學生參觀南通博物苑、狼山生態區和中央創新區,深入了解南通地區的文化積淀,激活學生的情感,為學生家國情懷意識的培養提供良好的支持。如在南通博物苑參觀張謇故居后,教師從張謇先生在中國近代民族工業方面做出的貢獻入手進行分析,結合張謇先生的故事引導學生感受張謇的家國情懷。而在組織學生對中央創新區瀏覽后,讓學生深刻體會改革開放40周年南通的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能結合自己身邊的變化感受到國家的發展,深切理解“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的內涵,進而在生活實踐教學中促進家國情懷教育得到落實,真正發揮歷史教學組織活動的效能,為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青少年特別是高中學生肩負著復興偉大中國夢的重任,提升高中學生的道德品質,充分利用歷史教學滲透家國情懷教育,是幫助高中生樹立正確三觀、提升高中生品格素養的有效途徑。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到歷史教學中,能夠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中國歷史的深入理解,在學習和實踐中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從而樹立遠大的理想與抱負,使他們能以民族復興為己任,在不斷地努力學習中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劉觀華.家國情懷教育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J].教書育人,2018(35):80.
[2]李波.探討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途徑[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18(23):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