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 陳祥德
摘要:青島黃海學院開啟校企合作模式,與企業共同創辦企業課堂,通過企業教學資源、實踐平臺、實習就業結合等途徑進行創新型人才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得到提升,為畢業生就業提供了鍛煉實踐的機會,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具有現實意義。本文以青島黃海學院 “企業課堂”為例,探討校企合作模式提高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途徑。
關鍵詞:校企合作 大學生 創新創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8-0026-02
近些年來,政府對高等院校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給予了高度的重視和支持,社會對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越來越關注,各大高校陸續開展了創新創業教育,校企合作也逐漸在很多院校以不同形式開展起來。校企合作模式為培育創新意識和創業能力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為大學生實踐實習提供服務平臺,通過企業資源和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大學生提升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對實施創新創業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意義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培養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是國家對高等教育的要求。國家要發展,民族要進步,離不開“創新”,對于高校而言,創新型人才是人才培養的目標,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具有現實意義。
1.創新創業能力是大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內在動力
學習是個人生存、競爭、發展和完善的第一需要。在經濟、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信息和知識日新月異,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創造能力離不開自身的不斷發展,而發展需要動力,需要提高主觀能動性。創新創業意識的培養,就是最大化地激發大學生的好奇心與想象力,主動地提高自己,嘗試新事物、新思路。在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指引下,大學生有能力在畢業之后,利用各種有利條件,根據所從事的工作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更好地達到完善自我和適應社會的目的,從而為終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2.創新創業能力為大學生融入社會打下實踐基礎
目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崗位競爭激烈,企業招聘大學生,既要看畢業學校,還要看大學生實踐經驗,而實踐能力水平的高低成為用人單位選賢任能的重要標準之一。創新創業能力也是立足社會、融入社會的必要素養。大學生可以通過在企業實習、參加創新創業競賽和社團活動,提高實踐能力,積累實踐經驗以及社會經驗,為畢業后更好地融入社會打好基礎。
3.有利于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
大學生的創業能力有利于緩解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通過提高創新創業能力,大學畢業生一方面可以在崗位競爭中脫穎而出,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自主創業為自己創造就業崗位,以緩解社會的就業壓力。
4.創業創新有利于大學生自我價值實現
大學畢業生通過自主創業,可以把自己的興趣與夢想緊密結合,做自己最感興趣、最愿意做和自己認為最值得做的事情。通過自己的努力,發揮才能,實現夢想,充分實現自我的人生價值。
二、青島黃海學院“企業課堂”模式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青島黃海學院與企業合作,成立“安踏商學院”等企業課堂,全面推進校企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模式,以校企合作為基礎,為大學生提供實習實踐機會,積累企業運營經驗,在學校和社會之間設立一個緩沖帶,讓學生更高效地融入社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企業課堂的校企合作,采用了多元化的合作方式:
1.通過企業教學資源和立體化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基礎能力
為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解決學校創新創業教育資源有限的問題,邀請企業帶上資源走進課堂。企業課堂有效利用融合了企業資源,由學校提供場地支持、企業提供經驗支持,按照企業項目運營需求,突出創業實踐能力培養,設立“生涯規劃”“商務禮儀”“時間管理”“角色模擬:顧客接待”“店鋪實操:認真/體驗產品科技”等理論基礎課程,課程與專業和就業相掛鉤,采用了立體化課堂教學模式,由企業安排培訓老師授課,傳授企業的運作方式、創業理念和贏利模式,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融入其中,注重對學生創新思維與專業知識的培養,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融會貫通。校企的課程合作不僅可以帶給學生立體的知識結構,還讓學生能夠提前接觸了解職場文化和企業發展理念,提高職業道德和素養,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加強學生創新理論知識的學習,縮短學生能力與社會需求之間的距離,大大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為學院專業建設、深化教學改革實踐、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打下了基礎。
2.企業提供資源和平臺,在“真槍實彈”中實踐
創新創業教育是一項重實踐的教育,打造多樣化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是提升學生創新創業實踐能力的關鍵。以實踐為抓手,通過企業課堂的平臺,企業提供實踐的資源和門店,加強學生專業技能和職場經營演練的訓練。企業為財務管理專業學生提供真實票據現場演練,由專門的企業負責人手把手教學生做憑證,讓學生把平時課堂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在現場操作時,學生通過專業技能的應用,將理論所學與實際操作相融合。實踐出真知,與日常純理論教學不同,在實際操作中,能更好地激發求知欲望,從中培養學生社會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以及團隊協作、吃苦耐勞、實事求是的創業精神。成立實習班和訂單班,讓學生在企業門店實習,讓學生切實接觸到企業經營管理理念和運營、售貨、顧客接觸、產品研發,接觸到真實的創新創業情境,深入實踐,為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積累了經驗。
3.設立企業獎學金,以獎促學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與實踐積極性,設立企業獎學金,以專業成績、社會實踐、創新能力、綜合素質等作為考量標準,用以激勵實習班和訂單班中表現優異的學子,強化學生努力拼搏的好學精神。企業為學生提供資金,學校為企業和社會培養優秀的人力資源,雙向合作,雙向共贏,共同為學生的學業和個人發展提供多方位的配合。
4.成立企業社會實踐興趣俱樂部
在學院就業創業指導中心聯合指導下成立企業社會實踐興趣社團,致力于將俱樂部打造成優秀的興趣型學生社會實踐社團,為希望了解合作企業以及有志加入的同學提供優質的交流平臺和社會實踐機會。為大學生了解企業管理理念、企業價值觀提供機會,開展諸如創新創業模擬面試、技能培訓、講座等活動,通過學生社團載體建設,帶動更多的學生走近和參與創新創業,促進其自主創業價值觀的形成。
5.實習就業一條龍,促進就業率
合作企業為實習班、訂單班的畢業生提供了實習場所,學生在企業中參與實習崗位。校企合作不僅局限于企業課堂傳授知識,與學校合作的企業也為在實習崗位表現優異的同學提供了就業機會,實習的學生經過企業課堂的學習、考試、實習、企業考核,篩選出優秀的人員,畢業后直接簽約留任,解決了很多同學的就業問題,緩解了就業壓力。
另外,校企合作還有進一步的合作,如:開展科研項目或持續性改善項目合作,提高教師和企業員工研發與創新能力;聯合舉辦全國/區域/校企師生員工技能大賽,提高學院學生和企業員工職業技能;聯合舉辦學術推廣研討會,提高校企雙方的社會影響力等,給學生創新創業的鍛煉提供了更多平臺,也為學校創新創業教學改革及教職工的創新育人提供了機會。
三、實施校企合作的幾點思考
當前,已經在開展的企業課堂的校企合作還處于初級階段,仍然需要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切實提高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新創業能力,進一步深化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爭取更多的創新創業教育成果。
(1)構建科學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跟蹤評價體系。高校應建立系統、科學、完善的創業人才培養質量跟蹤評價體系,建立相關檔案,實時地了解學生就業創業狀況,真實反映出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特點和規律,確保科學性、合理性。以便隨時調整人才培養目標和方案。
(2)建立健全人才培養目標,將校企合作長效融入學校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不能單獨列出來在某一階段進行,而要融入到大學的各個學期,分階段、不同程度地進行,校企合作也要按照學校人才培養計劃長效長久地合作,才能最大化地發揮出效果。
(3)為學生自主創業完善學校相關政策,創造環境。很多大學生有創業的想法和意識,但苦于沒有實施的條件,有的高校配有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創客空間等大學生創新創業服務機構,但是資源有限,不能滿足大多數學生自主創業的需求。因此,需要學校在創業學分置換、創業休學等相關政策上完善制度,在創業環境和相關資源配置中給予大力支持。
(4)積極支持校企合作科研成果轉化。在企業課堂等的校企合作中,應積極推進科研探索,提取一些好的創新創業的點子、方案進行成果轉化,將創新應用于實踐中,達到合作雙贏的效果,發揮出實際價值。
(5)積極引入多元化的合作企業。企業課堂的合作企業單一,培養目標單一,不利于全面提升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大學生的發展是多元化的,不能只局限于本專業相關的企業,校企合作應多引入資源,為學生提供跨專業、跨領域、有選擇性的學習鍛煉機會,多元化的合作模式,也需要學校、社會、企業共同的協作。
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迫切需要,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促進高校畢業生更高質量創業就業的重要舉措。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點還是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創新型人才是社會的需要,需要全社會的通力合作。校企合作模式,是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通過企業資源和校園資源的融合,為大學生創新創業提供了學習和鍛煉的平臺,為更好地適應社會提升了綜合素養,也為社會緩解了一定的就業壓力。
參考文獻:
[1]許斯華,吳浩.高職院校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路徑[J].科教導刊,2018,30(10):181-182.
[2]任雪蓮.基于校企協同創新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8,17(4):242-243.
[3]植寶.論校企協同下的高職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18,5(9):118-119.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