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杉
摘要:所謂新發展理念就是堅持一種創新、協調、綠色、發展和共享的發展方式。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即在2020年實現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為實現這一目標,習近平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這一概念。而精準扶貧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既顯現出一定的實踐效應,也在不斷地推進自身的發展。
關鍵詞:新發展理念 精準扶貧 實踐效應 推進
中圖分類號:F1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08-0246-02
所謂精準扶貧,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和不同貧困農戶狀況,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
一、新發展理念的內涵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提出了五個新的創新發展觀,五個新的發展理念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價值理念。而要想對社會進行更為有效的治理,或者說要想使治理更符合新發展理念的要求,就需要對五大新發展理念的內涵有一個詳細的了解。
(一)創新發展
所謂創新發展,就是改變傳統依靠資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氣以及廉價勞動力為發展動力的局面,在最短的時期內,創建一種新的體制,開拓新的發展空間,激發全民創新能力,從而開發出新的發展模式。也就是說,創新發展考慮了發展動力問題,有望培養適應時代潮流的新發展動力。在《建議》中對于創新發展這樣描述:“創新發展是未來中國整體發展的核心,將繼續推動理論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文化創新。”可以看出,創新和發展不斷推動理論創新、治理創新、制度創新、技術創新和文化創新。在這種情況下,制度創新為其他創新部分提供了更有利的土壤和環境。其核心地位又能夠使其他各部分能夠有機組合起來,從而形成一個更為緊密的有機的創新體系。重視創新發展,不僅是當前階段每個個人、每個企業獲得新的發展優勢,形成新的發展動力,從而保持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我國保持高效發展的不二法門。
(二)協調發展
所謂協調發展就是在發展過程中注重解決不利于協調發展、平衡發展的問題,就是正確處理發展過程中多方的互動關系。當前,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期和經濟結構調整期,此外,生態建設和民生事業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問題,在這種形勢下,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的問題。為了我國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良好發展,就必須合理處置這些發展過程中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在協調發展的過程中積極改善存在短板問題的部分,努力做到各部分齊頭并進,開拓發展空間,通過各部分的協調發展共同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以整體性展示社會主義特有的優越性。
(三)綠色發展
所謂綠色發展就是可持續發展,強調發展的可再續性和循壞性,其精髓就是從無節制的揮霍浪費轉向理性合理使用,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推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一個國家長期穩定的基本前提,是人民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在很長時間內對經濟快速增長的追求,導致我國的自然資源被無節制地開采,出現資源短缺的局面,而伴隨經濟增長的環境污染問題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和生存環境。如不盡快遏制、改善這種局面的蔓延,遭到破壞的生態環境就會制約社會的發展。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渴望過上更美好、更安全的生活。因此,堅持綠色發展不僅是為了節約資源、保護環境,也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順應時代潮流。
(四)開放發展
所謂的開放和發展,就是關注發展進程中的內部和外部聯系問題。堅持開放發展,不僅是對我國基本國策的尊重,也是我國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重要環節。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任何國家都無法擺脫困境,保持經濟繁榮穩定。改革開放實施后,中國已經意識到改革帶來的機遇。但機遇越大,隨之而來的問題和摩擦也就越來越不容忽視。 在這種形勢之下,新發展理念將“開放”的內涵拓寬,即在新發展理念中,開放發展就是堅持互利共贏,內外協調,引進來與走出去同步,除引進資金外,還要引進技術和人才。而所謂引進來就是降低準入門檻,拓寬開放領域,在引進資金的同時,也要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高層次、高水平的人才。走出去就是以“一帶一路”為依托,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全球范圍內的經濟、文化等交流中,實現一種互利互惠的合作局面。以期望在堅持改革開放發展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壯大我國的綜合國力,提升我國在全球化治理中的話語權。
(五)共享發展
所謂共享發展,就是共享發展結果。分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基本要求的優勢,就是要讓全體人民共享。 但是,由于制度不合理和政策執行的偏差,使原本為發展作出最大貢獻的一部分人,并不能夠充分享受到發展的成果,從而不利于公平公正的實現。因此,在新的發展理念中,共享是發展的最終目標。只有實現了共享發展,讓人民體會發展所帶來的改變,人們才會更加堅定地投入到國家的發展建設中,才會實現公平、公正的社會氛圍。為實現共同發展,必須提高社會公共產品和服務的供給能力和支持能力,調整收入分配機制。
二、新發展理念下精準扶貧的實踐效應
(一)創新理念下的精準扶貧
在創新理念的引領之下,精準扶貧的方式也在不斷創新。比如,蘭考縣通過電商扶貧實現了扶貧開發的創新性發展,為精準扶貧提供了新的路徑。除了焦裕祿精神的起源外,蘭考縣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第二批黨員群眾路線教育的實踐基地。2014年,國家級貧困縣蘭考縣在全國精準扶貧的背景下,鄭重承諾“三年扶貧七年小康”。在創新理念的指引下,開始結合自身優勢思考脫貧方式。蘭考縣扶貧辦主任王偉峰依托當地桐木和農業資源,介紹了家具和木制品、農產品和深加工、新興產業和循環經濟的產業布局。通過電子商務發展的古琴產業特色起到了示范作用。使得蘭考縣在2017年如約脫貧。
(二)協調理念下的精準扶貧
所謂協調就是形成一種相對平衡的結構。由于歷史發展和地理環境的差異,中國存在著許多不平衡,如城鄉差異、地區差異、民族差異以及這些差異的疊加,可謂是極其復雜。這種失衡又導致地區間的差異不斷加大,為了控制和調整這種局面,就需要對發展資源進行調整,確定需要優先給予資源的目標地區和重點方向。而精準扶貧的實施就是為了實現協調發展的目標,幫助那些處于發展困境和弱勢的地區,找到發展出路。協調的發展理念體現在精準扶貧對象和項目的選擇上,其主要面向于傾向于那些發展比較落后或者迫切需要改變的地區,且項目不僅只局限于經濟類,還涉及文化教育和環境衛生,使落后地區能夠均衡發展。
(三)綠色理念下的精準扶貧
綠色發展理念是當前社會形勢下的主要追求,因此,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也十分重視綠色發展理念,尤其是在扶貧項目的挑選上,在涉及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時,一直將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放在首位,以謀求長足的發展,甚至也有一些專門為了改善生態環境而發起的項目,或者可以說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就是謀求一種能夠實現長遠發展的、惠及子孫后代的生存道路。因而,綠色發展理念對于項目制治理,不僅是在治理過程中對于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也是幫助項目客體長遠發展的重要途徑,這正是項目制治理的真正意圖所在。
(四)開放理念下的精準扶貧
開放發展是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拒絕的必然趨勢,一味地封閉自己,只能是逐漸走向衰亡。所謂開放不僅僅是接受或者融入新的世界,也是積極主動去參與、去交流、去合作、去發表自己的聲音,進而影響國際規則的制定與實施。世界銀行行長金墉在改革開放與中國國際扶貧論壇上表示,中國始終把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和實現共同富裕作為宗旨,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中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由此,我國精準扶貧的經驗不僅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有著重要的啟示作用,而且還使我國受到了多個國際組織和國家的贊譽。
(五)共享理念下的精準扶貧
共享是將項目制治理的成果惠及人民,滿足于人民的生活需求是項目制治理的根本目的。在精準扶貧中,共享理念是精準扶貧實施的根本目的,通過扶貧項目的下放,使得基層群眾能夠有機會獲取經濟發展的成果。為我國的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和民族復興增添力量。精準扶貧不僅將共享理念當作根本目的,更是在實施過程中闡釋了何為共享。
三、新發展理念下的精準扶貧的推進路徑
(一)重視創新發展理念
對于精準扶貧而言,所謂創新就是扶貧方式的選擇和定位,在以往,大多數扶貧方式忽略了貧困地區和人口的實際情況,或者只注重短期效益和經濟效益。因此,在選擇方式時應根據實際狀況和發展需求,不斷創新思路開展出更具操作性、實踐性和地方特色的扶貧方式,以不斷提高扶貧效果。
(二)注重協調發展理念
對精準扶貧的協調主要是對不同地區、領域和扶貧人口之間的協調。對不同地區的協調,主要是指在下放項目時更加注重向邊遠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傾斜,協調不同地區的發展,縮小差距,促進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對不同領域的協調,主要是指注重不同領域之間的協調,既注重項目所帶來的經濟增長,還關注文化和社會效益,從而促進社會的整體發展。對不同貧困人口的協調,主要是指在選擇扶貧幫扶對象時,應注重公平公正。
(三)強化綠色發展理念
在精準扶貧中強調綠色發展,一方面繼續堅持綠色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是探尋更多的生態扶貧項目。在以往的扶貧過程中,由于過于追求經濟效益或政績效果,扶貧項目大多是能夠馬上顯現效益的粗放型項目,造成巨大的浪費和對當地資源和環境的破壞。因此,在扶貧方式的選擇上,要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走綠色發展道路。
(四)拓展開放發展理念
所謂拓展開放發展理念,就是不再局限于扶貧本身,而是以扶貧為依托,借助獨特的區域優勢和豐富的資源,引進區域外的資金和技術,突破由于資金和技術不足導致的發展困境,加大扶貧效果,推動本區域的發展。此外,還要合理借助國際力量,引進國外先進的扶貧經驗和扶貧技術,為扶貧提供外在推力。
(五)促進共享發展理念
所謂促進共享發展理念,就是通過精準扶貧的實施,讓貧困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人口能夠共享社會發展的紅利。囿于地理環境和發展狀況的原因,在我國仍有大批貧困人口還在為了生存而苦苦奔波,一些政治、經濟、文化權力無法享受。精準扶貧的出現就是為了幫助這些人口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然而,我國目前面臨的脫貧挑戰還是相當嚴峻的,目前仍有五千多萬貧困人口,所以為了響應習近平總書記2020年全部脫貧的號召,在共享發展理念的指導下,以精準扶貧幫助其獲取更多發展權益,共享小康社會的發展成果。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