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濤
摘 要: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更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人才的綜合素質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業務素質和身心素質,而恰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核心,一個是解決思想認識問題,一個是解決政治方向問題”。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社會主義理論戰線的最前沿,是各層次學生所必修的課程,成為各級各類人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關鍵詞: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應用型人才培養
所謂應用型人才,是相對學術型人才的,具備一定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將學術研究成果轉化為社會生產力或將這種社會生產力運用到社會生產實踐中并能直接創造出社會物質財富的人才。思政課幫助青年學子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良好的公民道德與社會責任感,學會學習、協作和溝通。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基礎上,不斷提升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品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等,從而成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后備力量。因此,在應用型人才應具備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當中,除業務素質和專業能力外,其他素質和能力的培養都應該是思政課教學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之間的結合點,也是思政課教學應當發揮的功能。
高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注意思政課教學的改革,要做到以下幾點:
1.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教學過程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結合的雙邊活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學是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教學過程的出發點和歸宿。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學會聆聽學生的心聲,正確理解、尊重社會轉型期日益多元的價值取向。要從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出發,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諸如學習方法的把握、目標方向的選擇、人際關系的處理、就業創業的準備等方面,通過啟發、引導、教育的方法,使學生養成自我學習、獨立思考的習慣,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問題意識”和“創新精神”。
2.教學內容要有的放矢。第一,選好教學內容的切入點。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背景下,思政課教學應該讓學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礎上,更注重應用性和實踐性,堅持“必需、夠用”的原則。必需是指知識的講授和學習能夠滿足專業和職業能力的需要;夠用,即不再追求學科體系邏輯的嚴密性,強調教學內容實際、實用、實踐。因此,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下的思政課教學不要求學生掌握高深的、系統的思想政治理論體系,不能求全求多,而忽視學生的具體需求。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大膽刪去“偏、難、雜”的理論知識,保留必需的基礎知識,理論知識應通俗、淺顯,必須在講清概念的基礎上,拓展知識面并強調應用性。通過教學,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社會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現實問題,教給學生如何才能更好地去適應社會,如何才能具有較強的社會競爭力,同時也讓學生自己去搜集資料,學習、分析、判斷,得出結論。 第二,結合專業調整教學內容。思政課教學內容應根據學生所學專業進行靈活調整,將政治理論知識與其所學的專業緊密聯系起來,構筑以法律、誠信、責任、創業、敬業教育為基礎,融合各專業特點的政治理論課程教學體系,推動政治理論課程在高校高質高效開展。第三,注重教學內容與學生就業的對接。現代企業不僅需要從業者具有扎實的專業技術能力,同樣對從業者的職業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就要求除了學習基本的職業素質,要強化諸如誠信、守紀、溝通、責任、勤奮敬業、團結等與職業素質密切關聯的教育內容,注重培養與企業要求一致的行為規范。應用性特點決定了學生一畢業就要上崗并有效地開展工作,要求畢業生要能夠實現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不僅要具有過硬的專業技能,而且要能夠主動適應企業文化。在教學中將相關專業的企業文化引入教學內容,通過環境營造與企業文化接軌的文化氛圍,對學生的企業文化意識和職業精神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培養企業需要的“零適應期”人才。
3.教學方法要切實有效。思政課既要努力探索和鼓勵興趣教學,同時又要防止和反對教學娛樂化,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一是興趣教學法。不少學生對思政課的看法就是“老生常談、空洞乏味”,從而失去學習的興趣。教學實踐證明,要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首先必須認真分析授課對象的心理特點,注重講課的藝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使所傳授的知識適當超出學生現有的認識體系,選擇的教學內容具有科學性、新穎性和可靠性,只有這樣,才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逐步引導學生形成更加科學的知識結構。另外,注重講授藝術。在教學中教師要做到教學語言表達準確嚴密、精練清晰、生動優美、通俗流暢;做到“講話通俗簡明”“語言幽默風趣”“講事件生動有情節”;做到把抽象寓于具體,把概念寓于形象,把理性寓于感性。通過幽默風趣的語言藝術和教師的講課激情讓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識趣引情,激思引學,誘發學生主動投入學習的情感效應,從而形成感化認同,在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實現主動教育。二是案例教學法。案例教學又稱情景教學,是思政課教育教學實現理論聯系實際的主要途徑。結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在教學中應該以案例教學法為主,從培養學生能力的角度出發,選擇有針對性的貼近學生的案例。目的是通過案例材料,讓學生在思考中加深對基本概念、理論的理解,從而提高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案例教學,不僅讓學生掌握相關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將理論運用于實踐的方法,實現學理論、懂理論、用理論的有機融合。選擇案例之前,應明確學生要掌握的概念和原理,精選案例,使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和資料盡可能多地涵蓋這些知識點。同時,案例的選擇要典型、具有時代性,盡可能結合學生的專業和思想實際,讓學生感到有親和力,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三是專題教學法。專題教學法,即在課堂教學中以專題為單位設計課程講授的內容,把教與學的精力更有效地集中在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上,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好熱點,避免平鋪直敘,面面俱到,更好地達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的。擺脫了教材面面俱到的內容羅列,能夠在教材要求的基礎上,對教材內容進行結構性調整和整合。在講清楚基本理論和基本概念的基礎上,使教學更加緊密地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問題。四是參與教學法。教學實踐證明,學生普遍比較認同互動式、研討式的教學方式,希望教師把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讓學生能更多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和老師、同學一起討論重點知識、社會現實問題。特別是在知識獲取渠道多元化、信息化到來的時代,各位教師應該把重點放在教會學生主動學習,讓學生知道自己該學什么、怎么學,教師跟學生之間的關系不能是知識的單線傳輸,而是學習的指導者和執行者。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作為教學的一分子參與到課堂中來,圍繞某一個重點或難點問題,開展課堂討論、專題演講和學生試講等形式,不僅讓學生深化理解所學的基本知識,而且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自信力等在未來就業過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
思政課教學不能靠單純的理論說教,一定要區分教學對象,讓教學活動和學生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根據學生特點及現代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通過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等,真正發揮思政課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山東 濟南 25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