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驗式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學生對某一教學內容親身體驗基礎之上的共情式教學方法,旨在通過學生對相關教學內容的親身體驗促進相關知識的內化。本文結合教學實例,簡單闡述了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進行體驗式學習,并結合學生的情感需求與文本內容為學生創設合理的生活情境,促進學生對相關閱讀內容的理解,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體驗;教學
體驗式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學生對某一教學內容親身體驗基礎之上的共情式教學方法。在開展以體驗式教學法為主的語文教學活動之前,教師需引導學生對閱讀文本中的相關語言信息進行主動收集與處理,為學生之后對文本的閱讀建立最初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體驗中完成對相關知識的領會與感悟,在體驗中實現閱讀能力的提高與發展。在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對學生的引導、為學生創設科學合理的學習情境、與學生進行多維互動及情感交流等途徑,使學生通過對相關閱讀文本內容的親身體驗實現知識的內化。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使用體驗式教學法,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 對閱讀文本進行預熱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內容導入是整個閱讀教學活動的開始,教師在做教學設計之前,就要對學生群體的整體學習狀態與思維水平做一個全面、客觀的了解,并結合課文內容確定科學的教學目標。在做教學設計時,教師應考慮采用何種方法,能夠更加有效地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正確的做法應是將學生的年齡特點、實際生活體驗與課文內容進行有機結合,找到課文學習的有效切入點。
例如,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烏塔》這類寫人題材的課文時,可以嘗試新課導入時,先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閱讀,并在閱讀完成之后談談自己對課文內容的讀后情感體驗,并找到其與同學之間、與閱讀文本之間的情感共鳴。
二、 誦讀文本,初步體驗,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
作為一名基層語文教師,筆者迫切希望學生能將對祖國優秀語言的品讀、感悟與積累放在首位。因此,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加強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誦讀。讓學生通過對相關作品的誦讀,走進文本,實現與作者心靈上的對話。
例如,筆者在開展《長城》一文的教學時,先要求學生自己對課文進行誦讀,使學生通過誦讀對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進行初步體驗。《長城》一文是描繪我國古代雄偉建筑的文章,表現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但是如何體會,則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在教學關于長城各結構組成部分時,我先讓學生自行圈畫,讓學生結合右側插圖,將長城各組成部分匹配到圖中的相應位置,瞭望口、射口、垛子、城臺,在此過程中,學生反復誦讀,更進一步了解到長城是集瞭望、躲避、進攻、支援于一身的軍事防御設施,從而體會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力量。
三、 創設情境,深入體驗,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
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只有讓小學生走進文本才能加深其對相關內容的理解。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基層教師可將自身在傳統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弱化,變主體為主導,鼓勵學生走上講臺,做學習活動的主角。學生所創設的情境方式不限,既可以是圖片回放,開放性練習;也可以是情景劇的表演,通過短劇演繹文本中的相關情節等。將學生置于教學活動的主體地位,旨在激發其對教學活動的主動參與意識,營造深厚的學習氛圍,并最終激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熱情。
例如,在開展《小木偶的故事》一課的教學時,可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將教學內容引入課堂。“小木偶”“小紅狐”“熊警官”,這些人物形象光聽名字就非常有吸引力,可文章對他們只有簡單的語言、神態描寫,可補白和想象的內容非常豐富。教師在課前帶領學生親手制作人物面具,并在課堂上讓學生帶著親手制作的面具進行角色表演,如此不僅可以滿足學生的“角色幻想”和“游戲沖動”,還能通過帶入感極強的角色扮演加深其對課文內容的情感體驗,更加準確地把握不同動物的內心活動,從而有效把握文本內容中的主旨情感。
多媒體教學在創設情境上的功效也是不容小視的,可以將難點通過畫面、聲音強調,動畫效果來突出,抽象的文字符號所塑造的形象,揭示的內容也可以通過語言與畫面、視覺與聽覺、感知與理解等形象地展現出來,從而突破學習中的難點。
例如,《頤和園》一文,我們移步換景先來到長廊,在這一部分,為了讓學生感受長廊的長和美,我們插入頤和園長廊的視頻,親眼看看,有了情境,再帶著學生走進文本,為了在教學伊始便奠基好“感受古代勞動人民智慧”這一情感體驗,筆者大量翻閱資料,原來,頤和園的建造,是乾隆皇帝送給孝圣皇后60大壽的禮物,于是派設計者在園子里藏了“福、祿、壽”三個字。“長廊”這一關鍵建筑,從高空遙感可見,恰是一只“倒掛的蝙蝠”形,同學們也順勢明白了“福到了”的寓意,孩子們不禁發出感嘆:“古代勞動人民真是太聰明了!真想去頤和園看看啊!”
四、 通過課外閱讀拓展學生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體驗式教學法的應用不能局限于有限的課堂教學活動中,還可拓展、延伸至課外閱讀中去。教師要引導學生在進行課外閱讀時,做好摘記,有意識地發展小學生的情感體驗能力。例如,在開展教學《蟋蟀的住宅》一課時,可要求學生在課外閱讀《昆蟲記》;在教《卡羅納》后,要求學生閱讀《愛的教育》這類與之相關的課外讀物。如此,教學內容與課外閱讀內容之間就能起到相互作用的效果。體驗式教學是在小學語文現有教學模式基礎上所進行的教學嘗試,對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為以后語文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曹衛星.“學什么”——閱讀教學內容研制的基本立場[J].教學與管理,2016(20).
[2]孫志國.小學六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實施策略解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8(31).
[3]余永洋.善用圖片,關注“言值”——例談閱讀教學中多媒體圖片資源的運用[J].江西教育,2018(20).
[4]林淑華.思維導圖在小學高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華夏教師,2018(19).
作者簡介:
葛士瑋,天津市,天津市和平區鞍山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