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不斷提升的教育水平,各種課程也在不斷地改革,這對初中學生的各方面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是我國重視新時代背景下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制教育工作的開展,更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自主能力;初中學生
作為一名初中生,他們處在一個青春期的時代,最容易在自己的學習生活當中走錯路,導致他們在今后的生活工作當中為此要付出沉重的代價,為了使每個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都能夠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并朝著正確的學習方向前進,在學習以及生活當中,都能夠積極樂觀,樹立一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自己今后的學習生活都能夠朝著正確的方向,持續努力,并最終走向自己人生中的輝煌。
一、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意義
(一) 理解國家層面的精神
道德和法律是密不可分的,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既能夠樹立自身的道德和法律意識,培養正確的三觀,從而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質;學生又能夠學習到法律知識,有利于其日后的健康成長。開設《道德與法治》課程,符合我國當前倡導的核心社會主義價值觀。我國的重要國家戰略是依法治國,《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有利于學生理解國家層面的精神。
(二) 培養自主能力
這門課程將學生的實際生活和教材內容有機結合,以德育為主,同時能夠滲透法律意識。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課程,懂得在生活中正確處理好和父母、老師、朋友的人際關系,同時為其日后學習法律條文奠定基礎,將所學知識運用到生活中,提高自主能力。
二、 《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狀況及弊端
1. 素質教育的提出使得一些創新的教學模式出現在課堂上,但傳統教學模式難以改變,部分教師采用的教學方法依舊是“老師講,學生聽”。在這樣的模式下,學生很難真正地參與進來,只是機械性地抄寫老師羅列的重點,死記硬背。這就讓原本枯燥的課程更加乏味。
2. 《道德與法治》是中考的必考科目之一,學生因為成績和老師施加的壓力,往往采取“題海戰術”,這讓本門課程失去了其原本的魅力,降低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通過這門課程掌握的是應試技巧,這忽略了自主能力的培養。
三、 《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學生自主能力的培養
(一) 制定學習目標,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目標是學生學習動機的體現,制定符合學生自身條件的合理目標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自覺性。例如,教師可以推薦學生看一本關于道德和法律的書籍來解決生活實際的問題,以此讓學生認識到這門課程的實用性。
(二) 模擬情境教學
模擬情境教學其實是一種創新的教學方式,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理解原本空洞乏味的理論概念。在此過程中學生也能感受到學習的樂趣。例如,在講授“友誼與成長同行”這一知識點時,可以使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讓學生觀看一段視頻并穿插一些相關內容,比如說,①我們生活在一個大的群體中,我們有家人,有朋友,我們的生活或多或少會受到他們的影響。②你們覺得和自己家人、朋友和諧相處給自己帶來了哪些好處呢?③請大家說一說那些對自己有很大影響的朋友以及自己想感激的家人和朋友。教師通過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結合相關的一些問題引起學生關于知識點的思考,加深了他們對知識點的理解。
(三) 自我感悟,挖掘潛能
《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本身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因此,部分學生在學習這門課程時往往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這就導致學生被動地去解決問題,而不去提出問題,沒有產生新的問題就不能引發自己的主動思考。學生課后的自我感悟就是自身思維的發散,不斷促發思維的火花,這樣才能挖掘學生的潛力,強化培養他們的自主能力。
四、 總結與展望
教師在教授《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時,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取創新的教學方法,營造活躍,開放的課堂氛圍,激發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好奇心,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學生在這樣的一個平臺上學習才能有積極性,主動性,進而提高自身的自主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宏梅.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自主學習方法探索[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8(20):80.
[2]葉劍東.初中《道德與法治》課自主學習方法探索[J].速讀(下旬),2017(3):3.
作者簡介:
居曉鋒,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寧市第二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