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俊青
摘 要:原因意義類主觀題是近幾年高考的常見題型。突破原因意義類主觀題需要以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為邏輯線貫穿整個思考過程,輔之以多主體、多角度、多范圍為答題切入點,最后在答案組織和書寫時要以序號化、簡練化、術語化規范卷面。
關鍵詞:高中政治;原因意義類主觀題;方法與規范
高中政治主觀題根據學科任務,可劃分成四大基本試題類型:一是描述與分類(是什么),二是解釋與論證(為什么),三是預測與選擇(怎么辦),四是辨析與評價(怎么樣)。其中解釋與論證(為什么)類主觀題表示的是“對真實社會生活情境中的事物、現象與問題,運用學科方法與技能分析原因,探究不同變量之間的關系,以尋求對世界的理解。或運用理論邏輯和實證材料對探究結論與理論命題進行合乎邏輯和科學要求的檢驗、理解”。該種主觀題類型便是本文要試圖探討的原因意義類主觀題。
原因意義類主觀題是近幾年高考問答題的常客。例如:“(2017年Ⅰ卷)說明為什么必須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對香港基本法第104條作出解釋以及這一解釋的重要意義”、“(2016年Ⅱ卷)扶貧先扶‘精氣神是十八洞村精準扶貧的重要經驗,運用文化對經濟作用的知識說明這一經驗的合理性”、“(2017年Ⅰ卷)《中國詩詞大會》是傳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成功案例,運用文化生活知識說明其成功的原因”等不一而足。原因意義類主觀題常采用的設問方式有“為什么”“……的依據”“……的原因”“……的影響”“……的意義”“……的合理性”等。因而,在做題中,考生往往要先通過如上關鍵詞判斷出題目屬于原因意義類問答題,再根據技巧結合所學知識深入進行分析從而作出解答。
一、 以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為思考邏輯線
必要性即不得不、必須要。在答題時,我們可將必要性具體劃分為兩類。一是理論必要,二是現實必要。所謂的理論必要指的是從理論出發對某些事情或某些主體作出規定和要求。理論必要具體可包括基本規律的要求,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高中教材理論規定,如生產決定消費、政策要求、某主體所處地位職責的要求等。所謂的現實必要指的是當下客觀現狀、所面臨的問題、國情、時代要求等。例如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與當前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現狀要求我國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回答“必要性”,我們可以使用“是……的要求”這一答題表述。
重要性即做某件事的意義、積極作用、有利影響,有時根據題目所提供材料,還可適當分析不這么做的危害。作答時,建議遵循從小到大(如個人、社會、國家)、由近及遠(如短期意義、長遠意義)、由點到面的原則。回答“重要性”,我們可以使用“有利于……”的表述。
可能性即能這么做的條件和環境。相較于必要性和重要性,可能性在答案中比較少見,即便如此考生在平時練習時也務必掌握。
必要性、重要性、可能性答題邏輯線條,適用于大部分原因意義類主觀題,它能順利幫助學生解題,形成相對完整的答案。我們以其中一道題目為例:
《中共中國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指出:發揮政府投入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和主導作用,積極開展扶貧開發新的資金渠道,確保政府扶貧投入力度與脫貧攻堅任務相適應。中央財政繼續加大對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力度,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規模實現較大幅度增長,一般性轉移支付資金、各類涉及民生的專項轉移支付資金和中央預算內投資進一步向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傾斜。
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經濟生活知識,分析我國發揮政府投入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和主導作用的合理性。(12分)
【解析】審題有四審,審范圍、審主體、審設問方式、審分值。綜合以上,本題是以宏觀視角,考查經濟生活中我國政府在扶貧開發中發揮作用的原因意義類主觀題,分值12分,答案大概有4個要點。首先,從必要性入手分析。結合所學,我們可知在經濟生活中政府發揮主導作用,那就意味著市場的作用在扶貧中較弱。在對扶貧工作中“加強政府作用減弱市場作用”進行邏輯思考后,我們可很快得出其必要性在于“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以及“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第二,從重要性入手分析。材料中“轉移支付資金等向貧困地區傾斜”,這是財政作用“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體現。因此,我們可以將這一經濟生活原理與材料簡單融合,形成“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加大財政扶貧投入力度,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答案要點。此外,政府扶貧起主導作用的重要性還在于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第三,從可能性入手分析。在本題中,可能性在材料和所學的經濟生活原理聯系不緊密,因而無法從可能性出發提煉本題的答案要點。
【答案】①市場調節不是萬能的,市場調節的自發性會導致社會成員的收入差距拉大,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發揮財政投入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和主導作用。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和共同富裕的目標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③國家財政是促進社會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質保障。加大財政扶貧投入力度,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④有利于貫徹科學發展觀。
二、 以多主體、多角度、多范圍為答題切入點
有些原因類主觀題除了要注重從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能性入手分析外,還需要從多主體、多角度、多范圍等作為答題切入點,進行深入思考,這樣才能保障問答題答案的完整度和飽滿度。
多主體分析法多出現以政治生活和經濟生活為知識范圍的問答題中。政治生活中,在思考原因意義類主觀題時,可從公民、政府、黨、人大、政協等主體切入。經濟生活中,常見的主體分類有國家、企業、個人,或者生產者、消費者等。
多角度分析法可以是從經濟角度、政治角度、文化角度、社會角度,或者換個維度,可以是“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再生產的四個環節角度。當然,答題時角度的選擇和拓展不拘泥于以上幾種,我們在做題時要懂得根據材料具體問題具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