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利
[摘要]在初中的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值得每一位教師去精心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不僅是學習成績提高的有效保障,也是未來學習的堅實基礎。教師應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教學,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樹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的觀念,努力營造濃厚的自主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歷史;有效教學;自主學習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當今課堂教學改革中最重要的課題。陶行知先生說:“先生的責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學生學。”學生的主戰場在課堂,課堂教學是雙邊活動過程,教師只有努力營造濃厚的自主學習氛圍,喚起學生的自主意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才能積極調動自身學習的潛能,進行自主學習,從而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一、努力建構多元課堂教學,改變傳統歷史教學模式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而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學習獲取知識的。把課堂讓給學生,這里的“讓”有“五讓”:挖掘學生的潛能讓學生自己學,保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讀,創造表現的機會讓學生自己說,強化自主的意識讓學生自己問,把握訓練的興奮點讓學生自己練。
1.讓學生自己學
讓學生自己學,并不是教師什么也不講,完全讓學生自己去學,而是將教和學有機統一起來。教學時,教師應該給予學生充分的、多方面的選擇權利,讓學生學得主動。
2.讓學生自己讀
讀書是閱讀教學中最常見、最重要的訓練。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知識的熏陶。在課堂教學中,必須保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讀。
我們可以安排如下幾步來完成一篇課文的朗讀教學。
(1)通讀課文。教師安排學生通讀課文的環節,是理解課文的起點。教師要舍得花時間,可運用多媒體等教學工具,把語言文字變成直觀、生動的圖像,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或者教師做藝術性的范讀;也可讓學生自主輕松讀、同桌讀。這樣將無聲的語言轉化為有聲的語言,使學生對歷史有整體的感悟。
(2)讀懂課文。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就要堅持在“讀”上下功夫,而不是喋喋不休地講解和提問。課堂上要增加個體讀的時間,安排默讀、輕聲讀、分角色讀等形式,讓學生人人讀起來。通過讀,教師能檢查學生感悟的能力,適時點撥,使語言文字蘊含著情感直接作用于學生,直至讀懂。
(3)讀好課文。真正讀好課文是建立在對所學內容理解的基礎上。實踐表明,學生的朗讀水平也確實需要訓練和提高。
3.讓學生自己說
要學生自己說,必須強化一種理念:變“學困生”為“差異”。傳統意義上的“學困生”只差在學習成績上,然而他們創造的潛能卻不差。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尤其要為“學困生”提供發揮、展示自己創造才能的空間。教師應在課堂教學中不知不覺起示范作用,教給學生發表不同意見的方法,在生生互動、師生互動、生生合作、師生合作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實。
4.讓學生自己問
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會問”,教師既可以以問引問,更要提供高質量問題的范例。學生喜歡模仿教師,學生同樣會以老師為榜樣,在教師的引問中潛移默化地學會對這些問題的發現以及思考的方式,從而縮短自己提出有創造性問題的時間。教師對學生的提問行為要明確要求,為提高學生提問的質量,應從三個方面對學生提出“三不要”的要求:不要為提問題而提問,不要一疑就問、每疑必問,不要含糊其詞。
5.讓學生自己練
學生語言文字能力的形成,離不開語言實踐。教師要注意把握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自覺選擇、自主欣賞并運用,從而形成一定的語文能力。讓學生在“練習方式”上自主選擇,就是認同學生個性差異,不求統一,但求發展。課堂練習不是教師指令性的、一刀切的、機械性的作業,而是自主選擇、獨立設計、用心創作的作業。教完一個單元或者一課,我們可以向學生提出一些基本作業要求,即體現教學目標的“下限要求”。其他則悉由學生隨意安排,盡情發揮,自由馳騁,給學生很大的自由度。這種練習方式,大大激發了學生自主意識和創新精神,激活了學生創作靈感 ,使學生綜合能力得到很好的鍛煉和培養。
二、建立合作性學習小組
“自主合作型學習小組”是指在教師的啟發和引導下,以學習小組為主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群體作用,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的基礎和前提,合作是促進學習的形式和途徑,兩者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在合作學習過程中蘊涵著啟人智慧的思想和方法,合作解決問題中的困惑與頓悟,以及愉悅的合作所帶來的精神享受。有效的合作,既有知識的交流,也有情感的發展,學生在合作中競爭,在合作中發展。通過共同參與,有助于培養團結互助的團隊合作精神,進而培養他們的發現、探索、解決問題的綜合素質能力,開掘學生個性潛能和創新意識,從而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打好基礎。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
課外的一切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都是創造資源,教師必須結合教學目標,彰顯學生主體性,精心組織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實現“課堂中心”向“生活中心”的轉變。如開展歷史考察,讓學生體驗歷史形成過程,獲取歷史知識。開封作為七朝古都,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是學生深入社會生活、感受歷史的天然大課堂。作為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探究地方文化為生活主題,通過地方志、報刊、網上查尋、拜訪前輩和實地考察等各種手段收集有關古都開封的歷史文化資料,彰顯學生的主體性。
四、正確引導學生的課外閱讀
初中學生的思維敏捷、接受能力強,但學習能力尤其是閱讀能力有待提高。這也正是歷史學科培養學生閱讀習慣、訓練閱讀能力的最佳階段。教師應抓住契機,和家長密切配合,有意識、有計劃、按步驟地加強學生課外閱讀方法與技巧的練習,并與之形成良好習慣,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這不僅能使學生從學習中得到樂趣,提高成績,而且會終身受益。
1.培養適當的閱讀方法——事半功倍
讀書的方式有三種:精讀、略讀、速讀。名人名篇、傳記之類的可用精讀,略讀是在于了解讀物中心的基礎上注意標題、提綱并注意各段的大意,可瀏覽一些報紙,收集信息資料。速讀是定下任務限時完成爭取用最短的時間閱讀最多的文章,這也就是現代社會對人才提出的迫切要求。
2.培養學生“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
有計劃的閱讀是非常重要的,要求學生閱讀時,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詞,利用工具書查閱,弄懂了再讀,尤其一些生僻古代人名、地名。閱讀時劃出不理解的地方,聯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另外劃出文章的重點句。每人一個筆記本,摘抄好重要段落,這是積累材料的重要途徑。課外閱讀關鍵在于堅持,教師及家長要經常了解學生課外閱讀的執行情況,監督學生完成定量的閱讀任務。只要持之以恒地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讀書便會逐漸形成自覺行為。
3.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終身受益
閱讀習慣是在長期閱讀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要做到:一是定書。要閱讀的書一旦選定,一定要讀完,養成選一本書就要讀完一本書的習慣。二是定時。針對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選要讀書的時間,不能想讀就讀,不想讀就好幾天不讀。三是定量。根據自己的閱讀能力,制定一個讀書計劃。這些習慣在閱讀實踐中逐漸形成,教師和家長要經常提醒、督促檢查。
4.上課認真做好讀書筆記——提高集中注意力
學生在歷史課堂閱讀的同時應認真做好筆記,課堂筆記由三部分組成,即書上劃符號,書旁寫評注,本子寫筆記。
5.帶著疑問閱讀——有的放矢
閱讀前教師應對課本進行深入鉆研,根據教學目標要求精心巧妙地編選幾個知識性、思想性比較強,提綱挈領的思考題,課堂上讓學生閱讀時心里裝著問題,有目標。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進行有效教學,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需要廣大教師不斷豐富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王竹立.新建構主義的理論體系和創新實踐[J].遠程教育雜志,2012,(06).
[2]藍姣.試分析初中歷史教學中的自主學習[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01).
(責任編輯 史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