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少青
[摘要]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教師要針對學生的思想、認識和心理發展特點,深入實際,與學生交朋友、多談心,創設各種情境,采用語言交流、展示實物、擺放圖片、播放音響、人物表演、動手實踐等方式和方法,從抽象到具體,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加強品德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不斷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關鍵詞]情境教學;引導內化;道德品質
我國新時期的教育方針指出: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學校德育是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渠道之一,必須注重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潛心鉆研教材,掌握教學規律,精心設計各種情境,采取新穎多樣的教法啟發誘導學生,讓學生把對道德準則的認知內化為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交流語言,創設情境,豐富小學生的道德認知
低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很多繪本故事,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教學素材提高小學生的道德水平,使之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教師要認真理解繪本的設計意圖,尋找故事與學生生活的連接點,講故事時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放大繪本故事中的細節,創造性地反映故事中的情感,讓學生感受到繪本故事的魅力,并引導學生與繪本進行雙向交流,在師生、生生的交流對話中不斷豐富繪本故事的內容,加深學生的生活體驗,讓學生感受其中的道德內涵。例如,教學《拉拉手,交朋友》一課,課文故事中的小兔因不認識新同學而不敢與大家玩,在小貓的鼓勵下他與大家成為好朋友,經常一起游戲;小猴子因搶走小兔的皮球,導致大家都不愿意理睬他。故事雖然短小,卻映射出新生入學后的一些問題,如一些性格內向、膽小的學生不敢主動與人交往,在交往過程中常常出現小摩擦或小矛盾等。鑒于此,教師可以先通過講述繪本故事呈現生活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思考故事中的小猴該怎么辦。在充分交流后,再鏈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還原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教學更有的放矢,也借此幫助學生學會交朋友、學會與朋友相處。又如,教學《這樣真精神》一課,教材中的繪本故事《誰精神》講述的是森林里舉行“看看誰精神”評選大賽,孔雀、猴子、百靈鳥、白天鵝、貓頭鷹、大公雞分別向評委小熊展示自己良好的精神狀態,小熊一方面肯定了大家的表現,另一方面提出了怎樣才能更精神的建議。教學時,教師繪聲繪色地講述,讓靜態的繪本在學生心中“活”起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順勢引出了討論的話題:“你喜歡它們當中誰精神的樣子?有很多同學也很精神,你們愿意跟大家分享自己精神的樣子嗎?”教師以繪本為范例,引導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驗與繪本話題相結合,在相互交流對話中不斷豐富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明白了“有精神”的秘訣,從而促進了學生的成長。
二、展示實物,創設情境,提高小學生的道德感悟
小學生興趣廣泛、模仿性強、可塑性大,思維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在品德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觀察文本中的形象,啟迪學生積極思維,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引導學生悟出其中的道理。這不僅可以促進兒童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而且可以促進兒童抽象邏輯思維的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依據教材內容的重點和學生的特點展示實物,采用直觀形象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如教學《注意交通安全》一課,教師把文后思考與練習中的圖表制成幻燈片讓學生觀看,引導學生分辨圖中誰做得對、誰做得錯,使學生認識到不遵守交通規則的危險,進而開展交通安全教育。又如,教學《集體力量大》一課,教師進行演示,先拿一根筷子演示,一折就斷,然后拿一把筷子,使勁折也難折斷,以此引導學生想一想、議一議這是為什么。這樣學生眼有所觀,心有所悟,印象很深。之后再聯系生活實際,創設真實情境,引導學生開展更深層次的討論和反思,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談對“集體力量大”的體驗和感悟。這樣課堂氣氛就活躍起來,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也得到有效集中,思想道德素質也得到更好的培養。
三、擺放圖片,創設情境,鍛煉小學生的意志品質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運用情境教學法,圖片是常用的形式,具有形式多樣、應用靈活的特點。教師要科學地選擇情境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在明理動情的基礎上升華學生的思想情操和品質。如把學生分成5人一組,團團圍桌而坐,擺出圖片,調動情緒,激發情感,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和情境中明白道理。又如,教學《海峽兩岸骨肉情》一課,教師先引導學生了解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圣領土,臺灣海峽兩岸同胞骨肉情深,然后展示臺灣同胞回大陸探親的圖片。學生看到白發蒼蒼的親人相抱痛哭的感人場面,如臨其境,深受教育,也加深了對兩岸人民血緣相親的骨肉之情的感受,體會到祖國統一、同胞團圓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并堅信民族大團圓的一天一定會到來。
四、借助音響,渲染情境,陶冶小學生的道德情操
愛聽故事是小學生的天性,針對這一特點,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故事闡明道理。如教《不貪小便宜》一課,教師通過播放成語故事“貪小失大”配樂朗誦,指出故事中貪便宜的蜀王為了貪一條“夜里拉下的糞便都是金銀財寶”的神牛,其下場是“不但自己丟了性命,還丟了國家”,使學生對貪小便宜之人產生憎惡之情。繼而以學習小組形式展開說一說、議一議、辯一辯,使學生明白貪小便宜的害處。如教《勞動最光榮》一課,教師先播放一首大家熟悉的歌曲《勞動最光榮》,頃刻間,學生都沉浸在音樂聲中。教師問同學有什么感受,大家都說感受到勞動很光榮。接著教師贊許說:“是呀,勞動創造了世界,給我們帶來的是愉快、是歡樂、是希望、是收獲,我們每個人都愛勞動,都希望用勞動創造幸福的生活,創造美好的明天。”教師通過小結向學生揭示勞動最光榮的道理。
五、人物表演,再現情境,強化小學生的道德觀念
小品、啞劇、童話劇等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形式。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容易被一些新奇事物吸引,因此,可以把表演搬到課堂上來,使學生身臨其境,在玩中受到教育。如教學《做誠實的孩子》一課,可安排學生表演小品《我錯了》,突出“主人公做錯事后,在同學幫助下認識到自己應該做一個誠實的孩子”的主題,讓學生認識到人并不是生來就誠實,也不是生來就不誠實,而是受到某些不良社會現象的影響才變得不誠實。又如,教學《助人為樂》一課,安排學生表演課本劇《雷鋒同志冒雨送老大娘》的故事,讓學生通過表演展開想象,揣摩人物的情感,強化道德認知。
六、動手實踐,創設情境,鞏固小學生的道德情感
要提高品德課的教學效果,必須改變“一根粉筆一張嘴”的傳統教學方式。小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差,往往存在道德認識與實踐脫節的問題,不少學生只會說不會做或不愿做,不愿意接受空洞的說教。教師應引導他們親身體驗,在實踐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在講授完課文后,應結合教學內容組織一些教育實踐活動,把培養學生道德情感素質和行為素質融入到具體的實踐當中。這樣便于及時發現學生在道德行為和情感素質方面的缺陷,并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糾正措施,促進學生從道德意識向道德行為的有效轉化。如教學《愛清潔講衛生》一課,讓學生上臺展示自己梳頭、刷牙、洗臉等過程,告訴他們為什么要搞好個人衛生、對自己有什么好處、對他人有什么影響,再結合課文后的兒歌,從生活實際闡明講衛生愛清潔的道理,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參考文獻:
[1]陳田峰.思想品德課教學微評價的實踐[J].教學與管理,2016,(34).
[2]應國棟.完善課堂討論,提高思想品德課教學效果[J].現代教育科學,2013,(04).
[3]黃勇樽.思想品德教學生活化摭談[J].思想理論教育,2012,(20).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