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龍
【摘 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點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礎之上的,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群眾觀為前提,充分認識和肯定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社會進步中的價值和作用,并緊跟時代進步的潮流對其進行不斷補充和發展。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實踐
中圖分類號:B1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9)12-0230-01
中國共產黨人在學習和繼承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基礎上對其進行傳承和創新,不斷豐富其政治、理論和實踐內容,實現三者的有機結合,構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蘊含了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基本立場、發展力量、價值取向等豐富的思想內容,形成新時期的群眾觀理論體系,賦予共產黨執政新宗旨,順應新時代人民需求的新變化,拓展了群眾路線的新維度,更是為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指明了發展方向。
一、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思想內涵
從本質上講,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基礎上的無產階級政黨的執政理念和宗旨,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需要汲取時代的養料,不斷進行豐富和發展 ,擴充新的內容,調整新的路線,拓展新的維度。而在不斷豐富和發展的同時,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仍舊保有基本觀點和特征。人民主體論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核心觀點,該觀點充分肯定了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社會進步中的主體地位,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幾點。
其一,人民群眾是社會實踐的主體。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和社會創造的主體,人類對自然界、人類社會的認識、發展和創造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勞動基礎之上的,因此,人民群眾是勞動的主體,更是歷史和社會的主體。
其二,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當西方唯心主義將英雄作為社會歷史創造者時,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堅持認為人民群眾創造歷史,肯定了人民群眾作為社會實踐的主體在創造社會物質資料和精神資料中的作用和價值。人的社會實踐創造人的物質資料,物質資料的創造主體是人民群眾,而物質生產、資料對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有著決定作用,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對物質生產產生反作用,在此基礎上,馬克思主義群眾觀認為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推動社會歷史進步,人類所有的物質財富和精神文化財富都來源與物質生產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即人民創造歷史[1]。
其三,人民群眾推動社會變革。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正是在無產階級的覺醒運動和社會實踐中不斷總結和升華出來的,是屬于無產階級,也是屬于人民群眾的科學理論。其充分肯定了個人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歷史和社會發展的必然性是客觀的,不會因個人的存在而改變,但是個人的行為和意志會對其產生反作用,個人也是人民群眾中的一份子,對歷史發展存在客觀貢獻。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和實踐內容
(一)中國化進程。長期以來,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和中國革命、中國時代背景和中國改革需要緊密結合起來,不斷賦予馬克思主義群眾觀新的內涵。
毛澤東充分肯定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和群眾觀,并論述了人們群眾對于中國革命、改革和國家建設的重要性,形成了毛澤東群眾觀,使得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在中國更加具體、豐富和客觀化,它充分調動了人們群眾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和價值,認為黨的領導離不開人民群眾的支持。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堅持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和毛澤東群眾觀,堅持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對馬克思主義群眾觀進行豐富和創新,進一步推動黨的群眾路線發展,不斷拓展人民群眾的主體范圍,將農民、工人、知識分子和其他勞動者一起列入人民群眾范疇中,擴大中國共產黨的群眾基礎,并以此開展和推動了改革開放這一重大社會實踐活動。
在堅持改革開放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注重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立足社會發展實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時代背景,集中力量解決民生問題,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
習近平以人民為中心的創新群眾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時期共產黨要堅持和強調以人民群眾為中心,堅定地開展人民群眾的發展路線,進一步肯定人民群眾在社會實踐、歷史發展中的地位和價值,并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規律,詮釋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的宗旨[2]。在此群眾路線的基礎上,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國戰略。
三、新時期馬克思主義群眾觀中國化的具體實踐
(一)堅持執政的群眾路線。首先,解決民生問題,將解決人民群眾生存、生活問題,維護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作為黨的群眾工作的重中之重,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和精神生活。
(二)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核心思想。以人民為中心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階段的新的理論創新,面對新時期中國人民群眾的客觀訴求和多元化發展需要,黨員干部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深入群眾,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讓人民群眾的發展需求、成就感、幸福感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國夢結合起來,讓人民群眾成為中國改革發展的參與者、實踐者和受益者,實現共建共享新格局。
參考文獻:
[1]施曉逸倫.馬克思主義群眾觀的內涵與發展[J].改革與開放,2018,(18):61-64.
[2]錢鎮.馬克思主義群眾史觀的傳承與創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J].寧夏黨校學報,2018,20(6):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