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萍
摘要:在借鑒國內外名人故里文旅產業整合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借助“旅游圈層結構理論”,將大千故里——內江文旅產業發展空間進行三圈層布局,以旅游線路串聯文旅產業要素,放大節點效應、打造文創發展核心,發揮文旅融合空間集聚場效應,外圈層打造文旅網絡集群,形成文旅雙創發展格局。通過開發再現型產品、體驗型產品、創造型產品的開發,將內江名人故里文化資源優勢轉換成文旅產業優勢,推動內江旅游產業轉型升級。
關鍵詞:文旅產業;整合;大千故里
一、引言
目前,文旅融合觀念和文旅運營思維已經成為國家層面的戰略思維,文旅特色小鎮、創客基地、田園綜合體、歷史古鎮、特色街區等文旅新業態不斷出現,旅游產業從“產業洗禮”、“智慧洗禮”、“互聯網洗禮”、“全域洗禮”發展至今,將迎來一場“文化洗禮”大變革?!端拇ㄊ?“十三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要深度推動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的雙向滲透融合,建設精品文化旅游目的地。川蜀之地自古人才輩出,名人故里旅游資源底蘊深厚,旅游開發價值和潛力巨大。名人故里旅游開發可以加強特定時代與地域的文化內涵,從物質和精神兩個方面讓人感受到強烈的歷史文化特征和文化價值,它的科學、合理開發將極大地增強四川旅游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變文化優勢和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二、研究綜述
國內學界在名人故里旅游開發的研究方面,主要以某個名人故里為研究對象展開的案例研究為主,如蔡倫故里、孟子故里、徐霞客故里、魯迅故里、大千故里、李白故里等,研究多以定性闡述的方式提出作者的對策建議。四川省內對于名人故里旅游開發的研究主要有李白故里、大千故里和郭沫若故里。雷洋、謝澤氡(2013)研究了江油李白故里旅游品牌開發;彭邦本(2004)探討了郭沫若故里開發中的多文化性。在大千故里旅游開發的研究方面,王七章(2005)提出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整體聯動、分步實施等具體措施建議;羅靜松(2010)從理念識別(MI)角度對“大千故里”、“文化內江”的定位及品牌理念意義進行了闡述;曾強(2013)在分析大千文化品牌價值與優勢的基礎上,提出通過機制創新探索大千文化品牌的打造新舉措。
三、國內外名人故里文旅產業整合案例借鑒
名人故里是名人出生、青少年時期求學、成長,以及居住期間重大事件發生的文化載體,其文化旅游開發具有內涵豐富、層次組合靈活多變等優勢?!肮世铩痹凇掇o源》中解釋為:“故鄉”,如南朝梁江淹《別賦》“視喬木兮故里”、唐白居易《小閣閑坐》“二疏返故里,四老歸舊山”。名人故里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遺產,是一個區域獨特的文化血脈和文化基因的重要載體,它承載著特定的歷史記憶,具有強烈的時間性和地域性,具有資源的唯一性和壟斷性,是區域旅游特色的靈魂。目前名人故里文旅產業整合模式主要有:載體整合、服務整合產業鏈整合、營銷手段整合、品牌整合、資源整合等,雖然具體的整合發展路徑不同,但均體現出一個共性原則,就是不拘囿于名人故居的博物靜態展示,通過文旅產業要素的滲透、延伸、重組,再現名人青少年時代生活氛圍以及名人藝術作品描寫的社會場景,完整構建了一個名人故里文化旅游空間。同時借助名人的成長歷程系統梳理區域的文脈傳承,進而整合與綜合利用自然與人文旅游資源,利用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促進區域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英國斯特拉特福小鎮是莎士比亞故里,人口僅3萬人。斯特拉特福小鎮在博物展示莎士比亞故居的同時,充分利用莎士比亞的文化品牌開發衍生旅游產品,成為名人故里旅游開發與遺產保護的優秀典范。小鎮開發故居建筑裝飾藝術參觀、莎翁文學作品尋跡、生活體驗、戲劇教育等多種文化旅游產品,每年吸引游客約380萬人。
紹興魯迅故里是我國名人故里旅游開發比較成功的案例,通過資源的有機整合,將魯迅青少年時期生活意境和古色古香的環境風貌融為一體,以魯迅故居人文景觀為核心,組合魯迅祖居、百草園、三味書屋外,東昌坊步行街、魯迅故居周家新臺門、壽鏡吾故宅壽家臺門、戴家臺門等,以文化街區、古街、古建進一步豐富了魯迅故里的產品豐度,將禮俗文化觀念、哲學思想、宗教文化、耕讀文化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厚重的文化底蘊轉化為旅游產品,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四、大千故里文旅產業整合發展資源條件分析
大千故里——內江位于四川省東南部,沱江下游中段,素有“川南咽喉”、“巴蜀要塞”之稱,是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之一。內江氣候溫和,域內有“萬斛之舟行若風”的沱江水系,自然生態環境優越;傳統文化景觀豐富,有以云頂寨鬼市為代表的傳統的民間節慶、以隆昌夏布和夏布畫為代表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以糖商菜為代表的美食文化,人文旅游資源極富開發潛力。
當前,在內江從川南區域性城市上升為川南中心城市的新形勢下,內江市旅游發展以加快建設長江經濟帶重要旅游節點城市、成渝經濟區重要旅游目的地和川南旅游中心城市為總體目標,力爭到2025年年末,全市旅游總收入在2020年突破500億元基礎上實現翻番,旅游業成為內江經濟的支柱產業,成為內江形象的重要窗口。
內江文化燦爛,擁有名人文化、糖文化、牌坊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張文化名片。在內江“一師、二相、三狀元、四大家”為代表的歷史文化名人中,張大千最具傳奇色彩。張大千被西方藝壇贊為“東方之筆,1899年5月10日出生于四川省內江市中區城郊安良里,是20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工,被悲鴻先生譽為“五百年來第一人”。內江旅游發展“三五八”方案明確要推動大千文化、范長江文化、糖文化、牌坊文化等與旅游產業深度融合,豐富內江“文化之旅”產品的有效供給。
目前對大千故里旅游開發還處于資源的初級開發階段,仍存在“景區留不住客,游客花不出錢”的現象。目前文旅產品主要圍繞大千故居以文博觀光產品為主,如張大千紀念館,大千園景區(國家4A級旅游景區),大千文化資源的研究、挖掘和包裝與文化旅游業的結合,以及產業鏈延伸、充分發揮產業效能等方面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五、大千故里文旅產業整合發展模式構建
(一)空間布局
借助“旅游圈層結構理論”,將大千故里文旅產業發展空間進行三圈層布局,各圈層應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尤其是產業基礎進行旅游項目規劃布局,實現相互依存、互利互補。張大千紀念館是核心吸引物,與大千文化旅游產業園、大千園景區構成內圈層,是大千故里區域范圍內文化旅游資源的核心;中間圈層為內江市中心區,為大千故里文化旅游區域對外過渡的連接地帶,是輻射的前緣;外圈層是大千故里旅游區域影響區,涉及內江市域范圍內的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
(二)產業整合
1. 以旅游線路串聯文旅產業要素,放大節點效應
以大千故里文旅品牌統領內江文化旅游的整合發展,將大千故里打造成為內江文化旅游的重要載體,以旅游線路串聯文旅產業要素,開發張大千、襲弘、王褒、范崇凱、趙遺、喻培倫、范長江等為代表的名人文化資源,將范長江文化旅游園區、喻培倫大將軍紀念館、大千園、鹽神廟、圣水寺、九龍峽、白牛寨森林公園、重龍山風景區、羅泉會議會址、白云山風景區、船石湖等旅游景區、景點有機聯結,將內江豐富的文化資源轉變成為特有的人文經濟優勢。
2. 打造文創發展核,發揮文旅融合空間集聚場效應
深入挖掘、系統整理內江市中心區域的歷史文化資源,提煉其背后的歷史文化記憶,實施一批城市文態建設項目,將內江中心城區打造成為大千故里文旅發展核,發揮文旅融合空間集聚場效應。?聚焦大千故里旅游發展的核心優勢,發掘大千書畫藝術蘊含的人文精髓和精神特質,對大千文化旅游產業園的旅游產品品質、文化內涵、衍生價值進行提檔升級,通過顯性高成長性產品的建設和高增長性市場領域的營銷,實現大千故里旅游品牌的突破發展。
3. 外圈層打造文旅網絡集群,形成文旅雙創發展格局
深度挖掘和整合資中縣、威遠縣、隆昌縣的文化旅游資源,通過錯位競爭、整合營銷,打好大千故里特色人文資源牌,推動旅游和文化融合取得“1+1>2”的效果。實現大千故里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將內江市建設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名人故里之一,中國體味張大千青少年時期生活意境、展示和解讀大千書畫藝術的真實場所以及集中展現川東民俗風情的具有獨特文化內涵的旅游目的地,以內江深厚的文化積淀為基礎,使大千故里與內江歷史民俗文化全面契合,使大千故里超脫于一種旅游目的地,成為關注人性需求、釋放人性需求的一種現代生活方式。
(三)產品整合
1. 再現型產品
加強對內江文化旅游資源的保護和名人文化、書畫文化、民俗文化等的研究,挖掘提煉大千故里文化內涵,將歷史文脈、新時期理想追求等文化元素融入,打造既有視覺效果又有藝術魅力的大千故里文化景觀。創作具有大千故里文化特色的LOGO,形成獨特的大千故里文化記憶和文化符號,研發系列大千故里文創產品,進行形象化、主體化、產品化設計。
2. 體驗型產品
將大千故里旅游開發與提升所在區域的文化品味有機結合。把“文化+”植入旅游產業鏈中,設計特色旅游項目,讓游客進入并體驗張大千童年、少年時代的生活,重點通過旅游商品的開發豐富游客的體驗。將“大風堂”、“大千金蹲”、“大千銀蹲”系列名酒,大千櫻桃雞、大千紅燒牛肉面、大千紹子面、大千干燒魚、大千櫻桃雞、大千丸子湯系列美食,及蜜餞、冬尖、蘿卜、大頭菜、七星椒、血橙、批把、竹筍等系列食品,以及“文房四寶”等書畫用品,通過產品設計、包裝、銷售場地、營銷等環節的提升,打造成為大千故里特色旅游商品。
3. 創造型旅游產品
鼓勵內江市各區、縣挖掘書畫、宗教、非遺、民俗等文化旅游資源內涵、拓展文化旅游資源外延,有效將旅游資源與度假、醫療、養老、體育等產業結合起來,進行創新型高效開發,形成以文旅產業為先導的綜合性產業體系。
六、結論
名人故里具有資源的唯一性和壟斷性,是區域旅游特色的靈魂,文化旅游開發潛力巨大。隨著內江旅游發展“三五八”方案的推進實施,大千故里文旅產業的整合發展將有助于進一步豐富并提升內江旅游業的文化內涵,保障內江旅游業的提質增效和可持續發展。通過大千故里文旅產業融合發展,將內江市建設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名人故里之一,豐富內江“文化之旅”產品的有效供給,極大地增強內江旅游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
參考文獻:
[1]戚廷貴,等.東西方藝術辭典[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
[2]宣傳中.從魯迅故居到魯迅故里——關于紹興名人故居保護和利用的模式研究[J].東方博物,2005(04).
[3]賈曉芬,趙鑫洋.對四川省21地市(州)經濟轉型能力的測評及排名[J].國家治理,2016(42).
[4]段春秀.擘畫新藍圖,走出一條具有內江特色的旅游發展之路[N].內江日報,2018-05-28.
[5]王征,劉小玲.曾萬明會見外交部原部長李肇星[N].內江日報,2013-06-20.
[6]王七章.打造大千品牌 建設文化內江——對內江打造大千品牌的思考[J].重慶行政,2005(05).
[7]羅靜松.大千故里·文化內江——張大千文化品牌理念識別(MI)研究[J].內江科技,2010(12).
*基金項目: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旅游發展研究中心資助項目(LYC16-33)。
(作者單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銀杏酒店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