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韻赟
【摘? 要】在新課程教學改革背景下,實施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著眼于長遠發展的迫切需求。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不僅能夠開發學生的智力、陶冶學生的情操,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使學生在生活中認識美以及創造美。本文簡要分析在小學美術課堂中培養學生審美素質時需要注意的事項,并深入研究在小學美術教育中有效培養學生審美素質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小學美術;審美素質;培養策略分析
一直以來,美都是客觀存在的,在現實生活當中也是無處不在的。文學藝術、社會生活以及大自然都會給人們帶來無窮無盡的美的視覺、感官享受。但是也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即使有部分人明明生活在美的身邊,但卻發現不了美、感受不到美的存在,究其原因就在于這部分人缺少美的發現能力,即審美能力。小學美術教育就是要通過創設審美活動,來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體現美以及創造美的綜合能力。由此可見,在小學美術教學階段,培養學生的審美素質是小學美術教學改革中著重開展的內容,美術教師需要在日常的教學活動當中有意識的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鑒賞能力,培養小學生形成積極、高尚的審美素質。
一、小學美術課堂學生審美素質培養應注意的事項
(一)要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特點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當中,由于小學生的年齡階段不同,小學生的心理特征以及繪畫能力也會體現不同之處。因此,教師要對低年級的小學生進行積極的引導和幫助,帶領小學生認識和理解生活當中體現的一些美好的事物,在教給小學生掌握一些基礎的繪畫技巧和繪畫方法,逐漸培養小學生學習美術、進行美術繪畫的興趣和熱情。而對于高年級階段的小學生,教師主要側重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和表現能力,充分發揮小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然后引導他們進行審美和鑒賞,并逐步培養他們區分美、評價美以及欣賞美的能力。
(二)與其他學科相結合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想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就需要將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進行有機的融合,通過讓學生感知其他學科中能夠體現美的事物來進一步的領悟美和發現美。世界上的美是無處不在的,只是小學生缺少發現美的眼睛,各個學科中也能夠蘊藏美的事物和美的現象,所以美術教師要引導小學生主動去發現其他學科當中隱藏的美,然后讓小學生在欣賞美的同時積極的創造美,逐步提高小學生自身的審美素質。
二、小學美術教育中培養學生審美素質的策略
(一)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可以說,正確的審美觀是學生形成審美素質的重要基石,個體的審美觀是其自身世界觀以及人生觀的重要部分,它能從一定的角度反映出個體對世界以及對人生的看法和態度。而美術教學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引導小學生樹立無產階級高尚的審美觀,同時做一個具有審美修養的人。
因此,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開展“鑒賞與評述”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在多個角度認識并欣賞自然的美,還可以通過了解一些美術作品的形式和內容來了解中外美術的發展概況,從而形成積極健康的審美情趣,同時養成崇尚文明、尊重世界多元化的學習態度,這對于確立學生的理想、樹立學生的審美觀有著很大的幫助。
(二)欣賞大自然,感受生活美
秋天飄落的紅葉、夏天碧海的沙灘以及春天的草綠花紅、旭日斜陽都是大自然給人們展示的美好,自然界中絢麗多彩的景象和事物都能夠成為小學美術教學中獲取表現的豐富源泉,教師應該月學生創造更多觀賞大自然、接觸生活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自然界當中萬事萬物的美,讓小學生了解到生活中的美以及藝術中的美都是來源于生活的。在欣賞大自然的過程當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放飛思想,開展室外美術,然后再將從課外中獲取的美的事物再回到課堂之中,讓美的景色在課堂中釋放光彩。學生在欣賞自然界的過程當中,也會將自身置身于美好的自然氛圍里,從而潛移默化的發展自身的審美素質。
例如,教師在講解《畫畫葉子》這節內容時,就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室外花園中觀察和欣賞葉子的形狀和特征,學生會直觀的了解葉子的基本結構,同時感受到不同形狀、色彩以及紋理葉子的不同美感,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三)借助生活表象,激發想象空間
在小學美術教學中,對于已經欣賞到的美好景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的進行再創造,而再創造則主要依賴于學生的想象力和聯想力。想象本身就是一種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同時也是審美活動當中的一種心理功能。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形象思維來分析、概括事物,進而提升自身的抽象思維能力,激發自身的想象空間,然后重新在頭腦中構成新的形象,突出其感性部分和本質特征,從而使對象更加生動和具體,進一步發展審美素質。
總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的能力,通過欣賞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然后借助想象拓寬美的視野,全面的發展學生自身的審美素質。
【參考文獻】
[1]孫艷麗.論小學美術教育中審美素質培養的方法及策略[J].小學教育平臺,2010(12):12-13
[2]吳盼,張楠.小學美術教育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J].小學美術教學,2016(03):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