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博航
【摘 要】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中國國家發展的新戰略。分析了生態文明建設的哲學基礎和理論淵源后,指出生態文明是一種全新的生態自然觀,而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自然觀的具體體現。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對中國城市發展的啟示,進而在樹立生態優先的觀念、打造生態經濟和建設生態城市三個方面構建了中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策略體系。
【關鍵詞】生態文明;城市;啟示;策略
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首次明確提出要實施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即“五位一體”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此后,生態文明建設首次進入國家發展戰略層面,成為中國新時期的國家發展新思路和新目標。與此同時,中國城鎮化的進程正加速推動,城市已經成為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體,更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由此可見,生態文明必將成為中國城市發展建設的總體指導和前進方向。那么,城市怎樣在生態文明的指導下實現自身發展的一大飛躍便成為一個重大研究命題。于此,本文將首先分析生態文明建設的哲學內涵,在此基礎上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對城市發展的重要啟示,并據此提出了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策略,以及對中國城市研究提供參考借鑒。
一、生態文明建設的哲學內涵
開展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首先了解生態文明的哲學內涵。因為只有熟悉了生態文明的思想源泉和哲學內涵后,才能夠清楚發展的方向和重難點,具體施行時才能夠有所取舍,進而取得明顯成效。
文明一詞具有較多的理解和內涵,但從人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文明應主要從社會形態方面來把握。馬克思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形態或社會文明可以以人類實踐活動的性質劃分為三個階段,自然是人的主人是第一階段、人是自然的主人是第二階段,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第三階段[1]。由此,人類社會的文明形態可以分為逐漸進步和相互更替的三大類型,即前工業文明、工業文明和生態文明。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在實踐活動中能自覺地把自然生態環境效應納入自己的社會經濟發展的一種高級文明形態,是對前工業文明、特別是工業文明的丟棄。蒸汽機的汽笛聲將人類帶入了工業文明時代,工業文明在極短的時間里,創造出了比過去歷史上的每個時代所創造財富的總和還要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但是,工業文明也讓人類背上了沉重的鎖鏈和負擔,因為它的到來伴隨著社會經濟資本高增長,也伴隨著自然生態資本的高消耗。這種高消耗已經嚴重影響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并把人類推到了一個歷史的十字路口,讓人類面臨著一次艱難的選擇。于是,作為一種全新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登上了歷史舞臺并決定著其他一切關系的地位和影響[2]。從《寂靜的春天》的一聲吶喊,到羅馬俱樂部的探索和警告,再到《人類環境宣言》、《我們共同的未來》、《21世紀議程》等經典巨著的震撼問世,生態文明逐步成為解決人類目前所處的生存困境的一場全球性的思想和行動革命,進而把人類文明帶入到一個新的高度。
總體上看,生態文明是人類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所取得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同時,生態文明給這種實踐活動提出了一個硬性約束,即要在實踐活動中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與可持續發展,還要實現人與人的統一和人與自然的統一,簡言之,人與自然的關系是生態文明的核心內容[3]。從這一角度出發,生態文明的哲學內涵即可將其看做一種全新的自然觀,它的核心目的在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協調體現了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關系,但是,想形成這種協調、和諧的關系并不是人類自發的,這是人類在面臨一系列全球性、危機人類自身生存發展的生態環境問題時進行深度反思的結果??梢哉J為,生態文明就是人類從開發自然到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引發了大自然的報復和懲罰以及全球性的生態環境危機,在不得已而反思自己的行為后做出的“有所為”和“有所不為”?!坝兴鶠椤奔撮_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種新方式。“有所為”和“有所不為”要求既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又要徹底轉變發展思路和方式,堅決保護好人類唯一的地球家園,由此來構建人和自然關系的新階段,也就是生態文明階段。
處于近現代自然觀中的社會,各方面的污染都很嚴重。工業污染不僅危害人類健康,更重要的是,它正在急速破壞我們的自然環境,我們的地球。地球所有的珍稀物種的數量在下降,自然奇觀正在消失。這種自然觀把人與自然的對立推向高峰,造成“人類生存困境”。最能體現這種困境的就是當前全球性的生態環境破壞和資源能源耗竭。從哲學的角度看,人類生存困境是人類的行為偏離甚至違背自然規律的結果,是人工自然和原生態的自然高度對立的必然結果。生態文明超越了機械論的工業文明,是工業文明的全新“升級版”,它從征服自然、掠奪自然的反哲理行為走向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哲學階段并步入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新時代。生態文明強調,為了全人類的生存發展,人們必須實現尊重自然生態系統的責任,并實現人對自然的道德義務。在生態文明的總體要求下,人類發展再也不能建立在犧牲環境、掠奪自然、破壞生態的基礎上!必須與自然建立協調、和諧的關系!生態文明根本要求在于,人類局部利益不能危害到人和自然構成統一整體的利益和價值[4]!總之,當前人類處于生存困境的根本解決方法是要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并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不僅要適當開發利用自然,更重要的是要保護和建設自然,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文明價值觀。
二、生態文明建設對中國城市規劃發展的啟示
生態文明是人類在面對生存困境后自我反思改正的結果,是人類文明的高級階段。那么,對于現城鎮化進程快速發展的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哪些重要啟示就成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必須要理解和解決的問題??傮w上,生態文明建設對中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可以總結為以下三點。
(一)人們應自我檢討并自發采取行動
理論上,如果人類經濟社會系統需要在生態文明理念的指導下進行改造,那么城市應首先要在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指導下進行改造。以生態文明理念來發展建設城市,是人類開展生態文明的后對自身行為的自覺調整,是對城市病的宣戰和徹底治理。它還集中體現了人類從反自然哲學走向生態文明的階段,進而實現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的目的。總之,以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理念對中國城市的最大價值就在于,它讓人們重新思考和認識人和自然的關系,并為之采取正確的行動。
(二)從源頭上解決“城市病”
建國以來,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已經成為國家經濟的主要承載地。但在規模龐大的人口和有限的資源環境的雙重約束下,中國的城市化早已面臨著比發達國家和多數發展中國家更加復雜的背景狀況和社會經濟轉型壓力[5],這種復雜背景和轉型壓力突出表現為中國城市日益嚴峻的“城市病”現象。城市病是城市在規模迅速擴大、人口產業高度集聚后而產生的城市功能失調、環境惡化等諸多城市問題的統稱,這在中國突出表現為城市空氣污染、水污染和交通擁堵。例如,北京從首都變為“首堵”、無錫因太湖藍藻爆發而引起的水危機、PM2.5引發的空氣嚴重污染問題等都是城市病的集中爆發。城市病帶來的問題直接導致城市功能無法正常發揮和城市生存環境的惡化,更可怕的是,城市病實際是城市成為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之間相對立、沖突最明顯、最激烈的地方,城市病是中國城市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制約和障礙。當前,中國城市的種種問題表明,不幸的是,我們重復了西方發達國家所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因此,對于中國城市來說,用源于生態自然觀的生態文明理念來指導城市發展建設,以生態文明的理念和思想來促使城市發展的轉型,對于中國城市在21世紀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三)轉變城市發展方式
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絕非一蹴而就,它是一項關于城市發展轉型升級的復雜且艱巨的戰略工程,是從根本上對城市系統進行改造和重構,生態文明建設涉及到城市經濟、社會、生態環境等方方面面。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城市發展要徹底舍棄那種“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要把城市自然生態要素保護納入城市發展框架,從根本上改變“以GDP論英雄”的傳統政績觀。要依據生態學、經濟學、環境學、規劃學等理論優化城市系統的運轉方式,提高城市系統的運轉效率,由此實現在低消耗、低污染的基礎上得到健康持續發展,最終實現生態文明所要求的城市人工自然和天然自然的和諧共生。
三、中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策略
如果說中國在前工業文明時代領先世界,在工業文明時代先落伍后崛起,那么在生態文明方興未艾的當今世界,中國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面臨著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诖?,提出以下中國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策略建議。
(一)樹立生態優先的觀念
生態體現的是一種人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生態優先就是在“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理念指導下[6],把生態環境建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首位,進而建立起以生態建設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生態優先所強調的正是生態環境建設的基礎性和先決性,在經濟發展實踐上必須堅持生態建設優先的時序原則。中國城市多年來的發展之路是建立在最大的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破壞的基礎上的,因此,從現在起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之路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說,中國城市走生態優先的道路就要求經濟活動的生態合理性要優先于經濟與技術的合理性,它包括了生態規律優先、自然資本優先和生態效益優先三個基本原則。具體的,生態規律優先是指生態規律具有優先于經濟社會規律的基礎性、前提性地位,人類的發展必須遵循生態系統的規律,否則必然遭受自然的報復,這一點已經得到人類發展歷史的證明。自然資本優先即自然資本同樣具有基礎性、前提性地位,它的保值增值從根本上決定著其他資本如人造資本的保值增值。生態效益優先是指當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發生無法調節的根本性矛盾沖突時,必須保護更為根本和長遠的生態效益。
(二)打造生態經濟
生態建設優先要求打造生態經濟。生態經濟有別于傳統的經濟學和生態學,但也不是二者的簡單相加,它是研究生態、經濟和社會復合系統運動規律的科學。生態經濟要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并依據生態經濟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在生態技術的支持下,合理開發和持續、高效、循環利用各種資源和能量,使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互促進,形成互進互贏的局面,從而建立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簡言之,生態經濟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類經濟系統和整個地球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
(三)建設生態城市
生態城市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也是發展生態經濟的自然延伸。生態城市是一種新型的城市系統,它可以高效利用資源能源,實現“低投入、低消耗、高產出”的發展目標。建設生態城市,應從兩個方面著手。首先,要加強和完善城市生態規劃?!跋纫巹?、后建設”已經成為中國城市發展建設的基本模式,規劃是城市發展建設的龍頭和總體指導方針,建設生態城市必須有一個科學可行的生態規劃。其次,要建立一個嚴密的城市環境保護系統。針對目前中國城市的各種環境污染問題,例如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需盡快建立一個更加完善、高效的環境保護系統。這個系統要由環境監測、環境污染處理、環境管理執法組成,要能夠快速發現、處理各種環境污染問題,要落實環境監管責任,建立城市環境污染責任追究制和全過程行政問責制,從而把城市生態環境保護落到實處。
綜上所述,人類文明正處于的高級階段,生態文明在本質上體現了一種人和自然的全新關系,是一種生態自然觀,生態文明建設則是生態自然觀的具體體現。對于快速發展但又深受“城市病”的中國城市來說,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和價值。當前“五位一體”的國家建設總體布局為中國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和轉型發展提供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大好機會。這就需要城市發展抓住機遇,通過盡快轉變發展理念,樹立生態優先的觀念,打造生態經濟,建設生態城市,從而有序構建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模式和體系,由此為實現中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龔靜源,黃娟. 馬克思物質變換理論視野中的生態文明論析[J].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3):21-24.
[2]馬克思, 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3]許俊達, 何峻. 馬克思恩格斯的生態文明思想及其啟迪[J]. 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3): 16-23.
[4]陳勇. 生態城市理念解析[J]. 城市發展研究, 2001(1): 15-19.
[5]顧朝林. 科學發展觀與城市科學學科體系建設[J]. 規劃師, 2005(2): 5-7.
[6]沈滿洪.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研究——從“兩山”重要思想到生態文明思想體系[J]. 治理研究, 2018(2):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