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巖
【摘 要】失業保險,承擔著失業就濟和促進就業的重要責任。從建立失業保險制度到發展至今,遇到了可享受失業待遇的人少、稅率較高、失業待遇不均衡、僅限于失業救濟等問題,針對相關問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調整,使失業保險制度逐步發展并趨于完善,對社會的發展真正起到穩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
【關鍵詞】失業保險;救濟;就業
失業保險在社會保險五大險種中,屬于最年輕的一個,從誕生到現在走過了二十年的歷程。在這漫長而短暫的實踐過程中,失業保險遇到了一些實際問題。本著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的原則,逐漸發展成為失業保障制度的重要一環。
一、失業保險制度的建立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之前,我國處于計劃經濟時期。在此期間,勞動就業為統包統配制,普遍安排就業,固定工制俗稱為“鐵飯碗”,使勞動者免去了失業之憂。此時失業救濟相關制度逐漸被取消,“失業”這一名詞,被大多數人所遺忘。
1986年7月12日,國務院頒布了《國營企業勞動合同制暫行規定》,規定了國營企業除原來的固定工人外,招收的長期工、短期工、定期輪換工及臨時工時都應當簽訂勞動合同,在其離職后的待業期間,可按國家的相關規定領取待業救濟金及醫療補助費。同時,國務院頒布的《國營企業職工待業保險暫行規定》,對可以享受待業救濟金的范圍、待業保險基金的來源及發放標準進行了規定。由此,我國的失業保險制度初步形成。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國有企業的下崗職工數量增多。為解決日益突出的下崗問題,國務院在1998年6月22日發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切實做好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業工作的通知》。在通知中用“失業”取代了“待業”,提高了失業保險的繳納稅率,提出大力發展再就業服務,完善就業保障機制,從而進一步擴大了失業保險的保障范圍。
1999年1月20日,國務院頒布的《失業保險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標志著我國失業保險制度的正式建立。《條例》內容包括了失業的覆蓋范圍、基金的籌集方式及支出途徑、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條件、失業保險金的給付標準及給付期限,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體系,對失業人員的待遇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規定。
二、失業保險制度實踐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漸深入,經濟體制的變革帶來了越來越高的失業率。“失業人員”這一群體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而作為對失業人員提供救濟的失業保險制度在履行其責任的過程中遇到了越來越多的問題。
(一)對失業保險認識不清,可享受失業保險待遇的人少
相對于養老保險的退休工資、醫療保險的就醫報銷、生育保險的生育津貼及工傷保險的報銷待遇可以給符合申領條件人員在不同時期帶來實際的幫助來說,人們很容易忽視失業保險的作用。很多企事業單位具體經辦人員對失業保險的辦理程序不了解,失業人員本身對此更是無所知。此外,失業保險待遇的申領程序也很繁瑣,很多失業人員在辦理過得中疲于奔波,最后無奈的放棄本應享受的待遇。
(二)失業保險稅率較高,對企業和個人的負擔較大
《條例》規定用人單位的稅率為工資總額的2%,個人的稅率為工資的1%,如果單位的月工資總額為20萬元,則單位每月需要繳納的失業保險費為4000元,職工繳納的失業保險費總額為2000元,總體負擔偏重。
(三)失業保險待遇不平等
《條例》規定對用人單位已為其繳納1年以上失業保險的非本人意愿失業的農民合同工,可以給予一次性生活補助。但是,生活補助的標準明顯低于城鎮失業人員,對其受城鎮物價水平影響的生活而言,并沒有起到失業救濟的作用。
(四)失業基金使用途徑單一
失業保險制度建立的目的,除了對失業人員提供經濟救濟,保障其在失業期間的基本生活外,更重要目的是要促進其再就業。但在初期的實踐中,失業基金支出僅限于失業金的發放,在促進失業人員再就業方面比較欠缺,沒有提供再就業培訓措施及相應的激勵機制。
三、失業保險制度在發展中逐步完善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面對上述各種問題的涌現,我國的失業保險制度在實踐中不斷順應時代的要求,逐步完善著自身的各項功能。
(一)簡化相關辦理程序,便于失業人員就近享受待遇
目前,在申領失業保險時,對外地戶籍的人員,在按要求提供居住證明之后,可在其長期工作并繳納失業保險的城市享受與當地戶籍人員相同的失業待遇。一方面節約了外地戶籍人員在辦理程序中的時間及精力,另一方面,使長期在本地工作的外地人員有了更多的歸屬感,可以起到激勵就業的作用。
(二)根據情況,適時調整,減輕單位及個人負擔
為更好的發揮失業保險基金保障生活、穩定用人和促進就業的三大功能,國家2016年出臺“援企穩崗補貼政策”,對2014年至2020年,失業率低于當地整體失業率的企業按其所繳納的失業保險費全年總額進行減半返還,促進企業穩定用人,減少再就業壓力。此舉降低了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受到了企業的好評。
在失業保險的稅率方面,國家也不斷在進行著調整工作。由用人單位稅率2%、個人稅率1%到2015年的用人單位及個人稅率減半征收,再到2017年用人單位稅率降至0.5%,總費率降至1%。此舉進一步減輕企業和個人的負擔,增強了企業活力,促進了就業的穩定。
(三)保障農業戶口失業人員待遇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發展,進城務工的農業戶口人員逐年增長,為更好的保障其城鎮就業,企業可與其達成協議,為其按城市職工繳納比例繳納失業保險費,在其失業時,可享受與本地人員同等的失業保險待遇。這樣提高了農業戶口失業人員的失業期間生活保障,又促進了再就業的技能提升。
(四)擴大保險基金使用項目
在保險基金的使用上,擴展支出項目,包括職業培訓、職業介紹、職業技能鑒定、社會保險、崗位等多項補貼及小額擔保貸款貼息、小額貸款擔保基金。國家相關部門,運用失業保險基金從多方面、多角度幫助失業人員,促進其再就業。
四、失業保險制度面臨的問題探討
近年來,大學生創業成為一種潮流,國家為鼓勵大學生創業出臺了多項政策,涌現出大批創業成功的例案,成為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但是,我們也應注意到更多的創業失敗者。在創業之初,由于其微小的規模,很多的大學生創業者未能參加失業保險,在創業失敗時,必然不能享受失業保險的待遇,使其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影響其再就業及再創業的積極性。如何將這部分人納入到失業保險制度的保障范圍之內,也是我國目前所面臨的問題。
我國是人口大國,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國家非常關注就業問題。失業保險制度在國家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為穩定社會、促進就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今后,我國仍應繼續完善失業保險制度,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陳天紅.失業保險覆蓋面擴大:現狀、問題及政策[J].中國勞動,2016年,08期:50-54.
[2]段宏毅.我國失業保險制度的歷史沿革和現狀分析[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2期:123-126.
[3]程惠霞.失業保險制度促進就業功能的發揮及遞進研究[J].社會保障評論,2018,2(04):8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