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思思
【摘 要】英語學習活動觀是落實保證的重要途徑,而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實踐英語學習活動觀,則是需要英語教師解決的現實問題,文本解讀是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閱讀教學理念的基礎。本文以一節高中英語閱讀課為例,遵循英語學習活動觀進行文本解讀,實現培養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關鍵詞】核心素養;英語學習活動觀;文本解讀;閱讀教學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學科育人,落實立德樹人已成為英語教師面臨的新任務。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教育部,2018;以下簡稱《課標》)指出:英語學習活動觀是落實核心素養,變革學習方式,提升英語教育教學效果,實現學科育人的重要舉措。
一、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內涵與意義
英語學習活動觀是指學生在主題意義引領下,通過學習實踐,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一系列體現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等特點的英語學習活動,使學生基于已有的知識,依托不同類型的語篇,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自身語言知識學習,語言技能發展,文化內涵理解,多元思維發展,價值取向判斷和學習策略運用。(教育部,2018)。英語學習活動觀指向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強調在主題意義的引領下,對課程內容進行整合性學習,體現英語學習的認知層次和活動的本質特征。
二、文本解讀與英語學習活動觀
文本(text)一詞,源于拉丁文texece,本意是波動、聯結、編織,并因此衍生了構建、構成等意義。從文本的定義中,不難發現,文本是段與段,句與句之間有著密切聯系的。文本的解讀有助于明確閱讀教學的目標,同時也是設計有效教學活動的保證。
要實施英語學習活動觀,首先就要遵循以下理念做好教學設計:1.深入解讀文本,把握核心教學內容;2.整合課程內容,追求意義探究;3.基于內容,關注活動策層設計的層次;4.概括整合信息,形成結構化知識;5.優化學習問題問題設計促,注重思維品質的培養;6.創設合理情境,立足解決問題;7.體現教學評融合統一,確保教學效果(張秋會、王薔、蔣京麗,2019)。其中,深入進行文本分析是落實活動觀、實現學科育人的邏輯起點(王薔,2018)也就是說深入全面地進行文本解讀是引領學生實現基于內容、學習語言、聚焦文化、發展思維的深入學習,進而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基礎。
教師通過分析思考文本的主題、內容、文體結構、語言特點和作者觀點,深入地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主題意義,梳理出結構化知識并解讀出各個環節是如何為主題意義服務的,以形成深入而獨特的見解(張秋會、王薔,2016);然后整理解讀的內容,嘗試回答由what(主題和內容)、why(主題和作者)、how(文體和語言)引出的三個問題,確定文本的主題內容,以及承載的價值取向,作者為了有效并恰當地表達一個主題,選擇了什么樣文體形式語篇結構和修辭手段(教育部,2018)。這就要求教師從五個角度、三個層面全面深入地解讀文本,進而更好為圍繞主體意義設計和開展教學。
三、英語學習活動觀指導下的文本解讀
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閱讀教學設計與實施要求首先對閱讀語篇進行全面深入的解讀(張秋會、王薔、蔣京麗,2019)。下面本文以人教版《英語》必修四Unit 2 Working the Land Reading:A Pioneer for All People為例,從五個角度、三個層面對文本進行解讀和分析:
[What](主題和內容)本文介紹了中國著名農業科學家袁隆平,包括他的外貌特征、教育背景、興趣愛好、兩大夢想、重大貢獻及深遠影響。年輕的袁隆平看到飽受饑餓折磨的人民,便立志讓所有人遠離饑荒,這成為他畢生的追求與夢想。從此他扎根農田,潛心研究,播撒智慧,在烈日中辛勤地栽培夢想的果實。終于,他成功種植了“超級雜交水稻”,他也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位種植高產水稻的農業先鋒,開創性地緩解了中國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饑荒問題,為人類消除饑餓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然而,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仍舊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執著于消除饑餓的夢想,矢志不渝。袁隆平取得卓越成就、作出巨大貢獻的重要原因是它具備了永無止境的探索精神、求真務實、精益求精、腳踏實地、、敢為人先、堅毅執著、淡泊名利等優秀品質,生動地詮釋了追求真理、實事求是、銳意創新、使命擔當、忘我奉獻、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等的“科學家精神”。
在學習理解層次的活動中,學生通過閱讀,獲取、梳理、概括、整合以上關于袁隆平介紹的事實性信息,形成結構化知識;在學習應用實踐活動中,學生描述、內化關于袁隆平自傳式的描述,分析、判斷袁隆平具備了哪些偉大品質。
[Why](主題和作者)作者通過敘述袁隆平的杰出貢獻和興趣愛好等,使讀者明白:一個人要想取得成就,必須要具備偉大的品質,在實踐中放飛理想。該文本的學習有助于引導高一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堅定理想信念、將個人夢想與祖國發展相結合,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實現立德樹人的任務。教師要引領學生進行主題意義探究,獲得此認識。
[How](文體和語言)該文本是典型的人物傳記類記敘文,明線講述了袁隆平的成就、愛好等基本信息;暗線則揭示了他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具備了優秀的品質。文章總-分結構清晰,第1段對袁隆平進行了簡要描述,包括身份職業、外貌特征、貢獻成就等基本信息,第2-4段分別描述了袁隆平的教育經歷、興趣愛好及主要夢想。從詞匯層面上看,該文本沒有直接陳述他獲得成功的原因,也沒有用形容詞描述他的優秀品質,但在字里行間流露著他求真務實、不懈追求、勇于創新等優秀品質;從句法層面看,該文本采用陳述句句式進行描述,在平實的敘述中讓讀者體會袁隆平表現出的卓越品質。
文章時態豐富,凸顯了文本的主題意義。一般過去式的句子敘述了曾經人們面臨饑餓和稻田產量低的問題,面對這樣的情況,袁隆平立志將提高稻田產量作為科學研究的目標,表明了他的家國情懷與遠大理想,同時對比說明了他的“超級雜交水稻”對國內外消除饑荒作出的貢獻;一般現在時的句子表現了袁隆平安于平淡,淡泊名利,更表現了他幾十年如一日地扎根農田,一如既往地潛心研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是一位永不止步的追夢者,還表明了他的研究成就對于新時代的中國和世界仍舊發揮著重要作用;進行時的句子表明袁隆平正在致力于將技術向不發達國家推廣,進而造福世界人民,體現了袁隆平作為科學家的博愛與慷慨。現在完成時的句子表明了袁隆平一直在堅持實現曾經樹立的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夢想,時至今日仍舊不改初心,將個人的理想與祖國的發展需要結合起來,成為他畢生不懈的追求。
數字的引用也是本文語言特點之一。真實的數據更客觀地表現了袁隆平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成就背后的優秀品質。另外,本文敘述使用第三人稱,以更加客觀的視角描述了袁隆平杰出的貢獻,更具有信服力。
基于What、Why、How三個方面的解讀,教師要圍繞主題意義梳理內容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提煉出相關內容的結構化知識,實現對文本主題 文本解讀出來的內容要通過活動設計轉化為學生的學習經歷,引領學生在探究語篇主題意義的過程中感知、吸收。內化、遷移(王薔,2016b)。
四、結語
英語學習活動觀指導下的教學首先要求教師進行文本解讀,文本解讀的深度和廣度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理解、應用實踐和遷移創新,因此,教師必須要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對文本進行深入全面地解讀。希望通過本文的闡述,能夠給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文本解讀方面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參考文獻】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6.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英語(必修4) [T].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教育部. 2018.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3] 王薔. 2016b. 從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到英語學科核心素養-新時期高中英語課程改革的新方向[R]. 北京. 2016-3-31.
[4] 王薔. 2018b.語言教學理論與實踐課程[Z].北京師范大學.2018-5-5.
[5] 張秋會、王薔. 2016.淺析文本解讀的五個角度[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11):11-16.
[6] 張秋會、王薔、蔣京麗,2019.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落實英語學習活動觀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