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云
【摘 要】素質化教育改革背景下,對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情境教學法作為一種新形式的教學方法,將其應用于初中道德法治教學中有著頗為積極的意義。本文結合新時期背景下的教學要求,詳細地探討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情境育人策略的具體措施,以期能夠為廣大教師不斷創新自身的教學方法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情境育人;教學方法;策略探討
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生活化情境,不僅符合新課程改革標準下提出的要求,還能夠充分激發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調動其主動學習的積極性。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電教畫面,包括現實錄像,幻燈的畫面,尤其是多媒體畫面更給學生一種新異、真切的感受。i對于初中思想與道德課教師而言,在平時的教學中一方面要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學觀,另一方面要結合學生們的實際需求精心構造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課本上的知識點,從而有效促進其思想道德素質水平的提升,成為一個學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好公民。
一、在道德與法治教育中應用情境育人策略的必要性分析
一直以來,道德與法治問題都受到全社會人民的普遍關注,然而其教育內容、教學觀念等卻常常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難以跟上社會發展以及學生身心變化的需求,以致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工作時常常會感到事倍功半。情境教學法作為一種創新性的教學手段,其核心要素包括以下五點:以培養要素為前提、以思維為核心、以指導為基礎、以情境為動因、以訓練語言為手段ii。作為一名新時期背景下的初中思想道德與品質課教師,理應緊跟時代發展,準確把握新課程改革標準下對初中素質化教育改革目標提出的新要求,積極運用先進的現代化信息技術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快速引導學生進入課堂教學正題,并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思維活躍性,從而實現教育收益的最大化。
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育環境下,教師只能通過說教的方式將課本上的知識內容呈現給學生,很難激活他們內心豐富的世界,加上受到教學時間、教學地點等因素的限制,教師無法做到將道德與法治教育充分滲透到學生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從而使得最終的教育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情境教學法的應用,有效突破了這一局限性,同時還能為學生創設出一個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使其有足夠的時間聯系生活實際來解讀教材上的知識點,不僅有利于加深鞏固學生們的學習印象,還能鍛煉他們的實踐應用能力,促進其身心健康的全面發展。
二、情境育人策略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探討
(一)選擇與學生生活相關的情境
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師在構建教學情境時,應盡可能地貼近初中生真實的社會生活環境,選擇一些與他們平時生活息息相關的情境素材,從而令課堂教學情境更加具有真實感和代入感,有助于教學活動更加順利地開展。誠然,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應用情境教學策略有著十分顯著的育人效果,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盲目引入各種情境,用情境來填滿整節課的教學內容,這種方式不僅會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還會引起學生心理上的不適感,不利于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在基于對學生充分了解的前提條件下來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將理論知識內容與他們平時的生活相結合,幫助學生進行更好的理解。例如,在講解未成年保護法內容時,教師可以適當地列舉近幾年來發生的校園暴力事件,讓學生們真切地體會到法律無處不在,并且學會運用法律武器來維護自身利益。又或者,當學生們平時遇到購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寄快遞貨物丟失破損等情況時,均可以依法向有關部門申請賠付,這些都在法律的保障范圍內。
通過創設學生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情境,不僅能夠提高初中生的法律道德意識,使其學會運用法律來保護自己,還能充分激發他們主動參與法律知識的宣傳工作當中,帶動身邊更多的人學會遵紀守法。
(二)創建寬松、自由平等的環境氛圍
除了要創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以外,教師還應注重課堂教學環境氛圍的平等性與自由和諧性,讓學生在一種相對寬松的狀態下掌握課本上的知識點。具體地,教師可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進行一些互動游戲,一來可以活躍課堂氛圍,二來則是可以促進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凸顯出其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地位。
例如,在《做情緒情感的主人》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們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記錄下自己情緒的變化以及自己分別采取了哪些措施來應對這些情緒情感,課堂上,教師隨機抽取幾位同學的心情記錄日記,以匿名的方式分享出來,讓學生們自由討論自己在平時的生活中是否也出現過這樣的情緒,自己當時是采取什么樣的方法來克服這些不良情緒的,最后將同學們的回答整理出來,教師作出適當的點評,給出最為合適的解決建議。通過創設平等教學情境,不但能夠最大程度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有效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與價值觀,切實解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平等交流情境并不是某一種特定的形式,而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應當從細節處予以重視,處理好課堂環境氛圍。
(三)運用角色扮演代入策略
在實施情境化教學法時,教師除了可以創設典型的教學情境以外,還可以適當地嘗試模擬情境法,即讓學生們根據設定好的情境條件進行自由角色扮演,以親身體會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內容。例如,在講解完法律知識后,教師可以組織一次模擬法庭活動,讓學生各自選擇扮演法官、原告、被告、律師、證人等角色,運用學過的課本知識來進行表演,完成一個完整的法庭宣判過程。初中生年齡尚小,擁有較強的好奇心和表現欲,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將課本上原本枯燥的文字案例轉化為生動的短劇表演,讓學生親自參與案件的審批處理,從而有效加深他們對所學內容的印象,鍛煉其實踐應用能力。在選擇教學情境時,教師可以從電視、網絡等途徑入手,盡量選取初中生感興趣的法律話題,既符合初中生的學習特點,也充分凸顯出了初中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性和建設性。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應用情境育人策略,一方面,能夠使課本上原本枯燥單調的文字內容轉變為生動、形象的畫面;另一方面,還有助于促進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發展,引導他們學會主動聯系生活情境理解課本上的知識點,并將其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以深刻地感受到學習《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的重要意義,自覺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和道德品質水平,并努力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益的人才。
注釋:
i 選自李吉林著《情境教育的詩篇》第56頁.
ii 選自李吉林著《李吉林與情境教育》第281頁.
【參考文獻】
[1]王丹青.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如何轉變角色進行情境教學的思考[J].考試周刊.2018(05)
[2]仲寶琪.談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探索[J].中國新通信.2018(06)
[3]黃步高.生活情境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應用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8(02)
[4]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詩篇[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李吉林.李吉林與情境教育[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