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芙蓉 張慶飛
[摘要]信息化技術能夠為傳統行業提供全新的發展思路,其與教育事業的融合,為一些適應于傳統教法的教師也提供了新思路。高職院校內部的體育課程以培養學生的體育素質和體育能力為主,新課改目標中教師不能僅將重點放置在活動層面,體育理論知識的教學效果也應該被保障。針對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信息技術應用于高職體育的優勢,而后則論述了當前高職體育教學的現存問題并詳細分析了信息化技術應用路徑。
[關鍵詞]信息化技術;體育課程;課程教學;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1-0137-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1.060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引言
當前,國內信息技術的發展已經到達一定高度,其已然滲透到了許多傳統行業中,為改良傳統行業做出了切實的推進輔助。且從實際情況來看,教育領域中信息化技術的應用范圍較廣,且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已經不局限在文化課學科中,近期內也有部分體育課程開始與信息化技術展開合作。而為了保證信息化技術應用的實際效果,部分體育教師便開始針對應用路徑進行研究。從提升信息化技術在體育課程中的應用效果這一角度來考慮,本文所選定的這一研究方向,具有增加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價值。
一、信息化技術應用于高職體育課程教學的優勢
(一)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可更新體育教學屬性。傳統教學背景下,體育教學基本都以“活動”為主。教師需要按照不同的課堂性質來設置一些實訓活動,無論學生是否擁有一定的體育理論知識基礎,是否能夠明確在運動中保護自己的方式,教師都會直接開始課堂活動。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但從屬性上看過于單薄,且如若學生體育理論知識掌握程度不深,運動過程中產生運動事故的概率便會增加。而即使部分教師開通理論課程,如若他們使用單純的講授方式,那么學生課上走神的概率也很大,其同樣無法有效吸收到體育知識和安全知識。但信息化技術融合到體育課程教學中時,教師既可以在課堂中應用計算機設備,也可以錄制微課視頻等教學資源供學生自主學習。綜合而言,信息技術加持后的體育課程教學自由性較強,且教學資源也更加豐富。根據當代學生更加適應于互聯網思維的這一特征,如若體育教師利用信息化技術將網絡作為教學主場,那么學生在固定時間內的知識點吸收能力便會直接增強。
(二)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可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他們渴望在更加自由和個性化的環境下學習和發展自身。而體育課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活動性,因此體育教師在開課時便應該格外尊重學生的自主性與個性化需求。信息化技術的活動性較強,只要教師擁有一定的技術操作能力,其便可以在有限的教育形式中不斷推陳出新,為學生提供新穎的學習資源,促進其自主學習。例如教師可以使用動畫或圖文結合的形式制作微課視頻,提升學生觀看視頻的主動性。同時信息技術也具有方便特征,即使學生在教師上傳后的一段時間內未能查看視頻,其也可以在其他時間進行學習,不會受到時間或空間的影響。因此當部分學生擅長自學時,信息化技術便可以為其提供完善的學習空間,滿足他們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二、高職體育課程教學中的現存問題
(一)體育課程教學資源較少。當前多數學校在為體育課程配給教學材料時,都僅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幾本教材,且教材中的內容實用性較差,體育教師在開展理論教學時常常要對內容進行刪減。而任何一門理論教育課程,教師所給出的材料都必須做到精簡和有效,這樣才能真正完成教學目的。因此當校內僅有教材作為教學輔助資料時,教師個人的教學能力會受到限制,而學生們的學習興趣也無法被有效激發。
(二)教學方式過于單薄。高職院校大學生已經接受了將近十年的基礎教育,他們對于傳統課堂教育這一模式已經產生了一定的厭倦情緒。對學生進行走訪調查后發現,多數學生都更加喜歡在課堂上看到一些與以往不同的教學內容,且教師所創新的內容趣味性越強,他們對于該課程的認同度和吸收能力便也越強。但當前絕大多數的體育教師在開課時都并未重視改良教法,他們仍然以教材為主進行講授,主要的講授形式就是閱讀教材,為學生普及一些基礎類的知識。該種學習模式下,學生很難對體育理論課程建立學習興趣。因此如若高職院校體育教育方面需要提升教學質量,那么就必須改良教學方式過于單薄的這一現象。
(三)教學評價相對單一。教學評價是教師獲取學生學習成效信息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的核心資源。尤其體育課程中以活動作為主講內容,教師必須要不斷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這樣才能給出公平的分數。但實際上,雖然每位高職體育教師都能夠妥善的記錄學生表現,為學生打出分數。但實際上多數教師所使用的記錄形式都以個人經驗為主,通俗而言即為教師以“看到”作為標準。這種評價方式相對單一,且隨機性較大,并不能令全部學生信服。因此在未來階段中,教師可以適當利用信息化技術來改良教學評價步驟,提升教學評價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以免學生產生不良的波動性情緒。
三、信息化技術應用于高職體育課程教學的路徑研究
(一)設立完善的信息化體育知識資源。信息化實際上就是將數據活用,用互聯網或計算機的形式為教師以及學生提供學習資源。而信息化技術的核心支撐就是數據庫,故各個高職院校應該先建立或完善體育科目的數據庫資源。首先,校方可以與高職體育教師進行聯系,要求教師按照專業經驗和專業教學需求給出資源類別。而后教師可以與教學管理人員一同查找相關資料,并將其輸入到數據庫中長期應用。每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產生的教學方案、教學反思等內容也需要適當篩選,擇優加入數據庫內。這樣一來當高職院校內部招聘新教師后,新教師便也可以通過這些教學資源充實自身的教育經驗。其次,完成對體育知識資源的充實后,老教師可以同新教師一起,按照不同的體育技能,搜集網絡以及教材中可用的教學資源錄制微課視頻。微課視頻可供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當學生能夠在課下通過觀看微課視頻完成學習后,教師便可以直接在實體課堂中鍛煉學生的體育能力,而無需擔心學生因理論知識掌握不牢而進行錯誤運動。最后,教師除了要在數據庫中上傳微課視頻外,也要適當搜集社會上以及網絡上與體育學科相關的信息,例如各個高職院校內部所開展的籃球比賽、足球友誼賽等,盡可能為一些熱愛體育運動的學生提供專業知識和實時信息。這樣一來,信息化技術的優勢才能夠充分發揮作用。
(二)完善學習平臺交互屬性。信息化技術所擁有的功能較多,教師若要完善應用信息化技術,就必須對其內部所含的各個功能進行開發。社交功能屬于信息技術中相對常用的功能種類,其可以突破空間和時差上的限制,令人們在同一時間內進行自由交流。當前在高職院校體育課堂中,學生常常會對某一動作或比賽形式產生疑問,但課堂時間相對有限,即使教師能夠預留出一部分時間為學生作答,但教師也無法保證可能夠解決每一個學生的疑問。因此部分學生時長會在課程結束后保留一些問題,但苦于無法在課下與教師進行溝通。針對此,體育教師和學生可以利用校內的學習平臺,學習平臺中基本都會擁有交互板塊,也就是信息交流板塊。板塊中,學生可以用留言的形式表達自己的問題,并等待教師的回復。而教師在線時,學生們也可以直接同教師進行交流,由教師實時解答問題。在學習平臺中進行交流具有一定優勢,那就是交流內容可以全程公開,其他學生有相同問題時,教師僅回答一名學生,回答的內容可以在公開版面中傳播,繼而提升體育教師答疑解惑的效率。
(三)學生示范性教學。體育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傳授知識,而后由學生自主進行訓練。但實際上訓練到后期,學生在該體育學科上的綜合能力也會得到一定的提升。即使學生無法達到專業運動員水平,但他們對于基礎知識以及活動規則也具有專業經驗,針對此,教師可以使用其他的方式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夯實學生經驗。例如教師可要求學生組成固定的體育活動小組,組內在體育科目中選擇比較擅長的運動形式或技巧,要求學生自行錄制教學視頻。視頻性質需要與微課視頻性質保持一致,內容需要精簡且有價值,時長不可超過5-8分鐘。學生錄制好視頻后可以上傳到校內網中,由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評價,評價最優者可以加學分。這樣一來,學生既可以鍛煉自身的體育技能,又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得到宣傳自身的機會,學生參與體育課程的積極性便會直線提升。
(四)優化課程考核。上文中提到部分體育教師在進行考核時依賴自身的體育經驗,并未顧忌到整體的公平性。針對此,教師可以將評價步驟分為兩個主體,第一主體為理論評價。理論評價同樣可以利用網絡學習平臺中的評價板塊。教師可以直接在題庫中抽選題目并制作成網絡試卷,學生們在固定時間內登錄平臺進行答題即可。系統后臺將依照學生的答案直接進行打分,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基本不會進行干預,因此這種考試模式具有絕對的公平性特征。第二主體為實踐評價,實踐評價教師應該盡量避免學生集體考試。一些技巧類的考試內容,教師可以直接要求學生單獨進行實踐,教師再全方位對其進行評價。
結語
綜上,文章以信息化技術的應用為主,以高職體育課程作為主要的載體,對其應用路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建立數據庫,改良課上教育方式、更新課程考核模式等步驟,屬于當前比較可行的信息化應用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