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莎

[摘要]文章試圖通過分析“臨界期假說”,進而找出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習者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存在的差異,從而呈現這樣的觀點:所謂的“臨界期”沒有一個具體的數字,各個年齡階段的兒童在二語習得的各項技能中所表現出的優勢也不盡相同,應該根據各自的學習目標,合理確定學習外語的最佳年齡。此外,二語習得的年齡也并非越早越好,兒童的大腦發育和認知能力需達到一定水平才能有效掌握一門外語,否則會挫傷學習者的積極性,使之對外語學習產生抵制、消極情緒,同時教育者也應相應地采取適當、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提高不同年齡學習者的外語學習效率。
[關鍵詞]二語習得;年齡;臨界期
[中圖分類號]C.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9)02-0160-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71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隨著中國市場的日益開放,國際交往不斷得到深化,外語學習的熱潮從未減退過,第二語言習得方面的研究愈來愈得到相關學者和英語學習者的關注。二語習得研究是應用語言學中的一個重要分支,研究的核心問題是如何保證外語學習取得成功。此前對于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學方法的選擇上,于是各種教學法相繼而出,但是單從教學方法上出發,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學習者在二語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因為沒有一種教學方法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我們的研究對象應逐漸從教學方法的選擇轉移到學習者身上。
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存在著明顯的年齡差異。研究表明,年齡問題是影響二語習得最終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僅是應用語言學、心理語言學等語言學科的討論熱點,而且成為涉及相關學科如教育學、神經心理學、生理學、心理語言學等作用于外語學習的焦點問題。許多心理學家、應用語言學家和教育家從不同的視角、選擇不同的對象研究年齡和第二語言習得的關系,但研究的結果很難達成一致。盡管如此,有關年齡的研究從未中斷過,甚至成為當今二語習得研究領域的熱點課題之一,原因在于有關年齡的研究具有深遠的理論和實踐意義,它直接關系到外語課程的設置和學習策略的定位。
20世紀50年代,著名神經心理學家Penfield和Roberts(1959)從生物學的角度詮釋關鍵期理論,從而得出結論:“兒童的語言習得能力與大腦的發育有關。”20世紀60年代,心理語言學家Lenneberg(1967)發展了這一觀點,提出了著名的臨界期假說。他認為,“語言是大腦的產物,語言能力的發展要受到人的生理基礎的嚴格制約。兒童從兩歲開始至青春期到來之前,大腦具有可塑性和靈活性,語言習得能夠自然而輕松、毫不費勁地進行,這時語言的理解和產生涉及大腦的兩個半球,整個大腦都參與語言學習活動,所以吸收新的語言信息就又快又容易;而在青春期到來之后,多數人的大腦已發生了側化,人腦已充分發育成熟,神經系統不再具有這樣的彈性,語言學習也就越來越難。”Lenneberg主要是針對第一語言習得提出“臨界期假說”這樣一個概念,并非第二語言習得,但在第二語言習得研究領域卻引發了人們激烈的爭論,開展了大量的有關第二語言習得與臨界期關系、最佳二語習得年齡的研究和討論,國內外學者研究第二語言習得年齡差異的依據之一就是臨界期假說。
臨界期假說對于二語習得方面的研究究竟有多少解釋力,語言研究者們長期以來對此看法不一,爭論的焦點圍繞在二語習得的最佳年齡上,雙方各執一詞并試圖用一系列的實驗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支持臨界期存在最具代表性的實驗出自Johnson和New-port之手,受試者是母語為漢語和朝鮮語的美國移民(3-39歲),一方面,實驗證明了他們的英語水平確實隨著接觸英語初始年齡的增長呈下降趨勢,但另一方面,實驗發現二語學習的衰退期始于7歲,而不是臨界期假說中提及的10或12歲,這說明臨界期即使存在,對于時間方面的界定受到了大家的質疑,這個假說過于籠統概括化,沒有把許多細節問題考慮在內。
同樣,對臨界期理論持反對意見的也大有人在,Neufeld在1978年的實驗常被用來反駁“臨界期”的存在。受試者是20位母語為英語的成人,實驗讓他們接受18個小時的漢語和日語強化訓練,接著讓他們參加語音語調的模仿測試,結果顯示其中有接近一半的受試者被認為已達到了漢語和日語本族語者的發音水平。Birdsong(1992)的實驗對象是母語為英語的成人法語學習者,通過一些典型性的語法判斷題,可以看出他們習得語法的能力并不亞于青少年學習者,關鍵期并未在這些人身上發生作用。反對臨界期假說者所持有的理論依據是克拉申的“輸入假說”,該假說認為,“所有學習者,不論年齡大小,只要有大量可理解輸入和較強的傾向性過濾能力均可習得目標語言。”
本人根據多年課內教學所接觸的英語學習者的學習特征以及課外有關他們學習背景的交流,對大部分學生的英語水平從語音、詞匯、語法、交際能力方面的分析結果呈現如下:年齡的大小對于語音的習得有很大的影響,六歲左右開始正式接觸英語更有希望獲得本族語者的發音,因為年紀越小,發音器官的柔韌性和可塑性就越強,模仿能力也是成人所無法企及的。詞匯方面,年齡越小越占優勢,但是年齡較大者特別是具備詞匯基礎和構詞法的表現得也相當出色,這表明在這一方面年齡的增長并不會影響學習新詞匯的能力。語法習得方面,整體來說是年紀越大越有利于語法結構的掌握,年齡稍長者的邏輯思維能力較強,能夠將抽象的語法規則變得具體化、形象化,但過分強調語法規則也是他們的“軟肋”所在,會使他們二語習得進入“瓶頸”階段,即便如此,不論是兒童還是青少年,他們在習得語法的順序上是完全一致、不受年齡制約的。交際能力方面,很顯然是年紀較小接觸英語的更勝一籌,他們在起初接觸二語時是自然的“習得”,而非刻意地“學習”,他們習得二語的目的很簡單,不是為了應付考試,就是為了交流,這樣的學習動機和目的當然能夠對二語習得的最終效果起到積極和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