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月
摘 要 新形勢下,國家對農林類應用型本科高校教師的能力和素質就有較高要求。博士作為剛進入教學和科研領域的新人,需要學校營造良好的氛圍幫助其專業化發展,順應學校和國家要求。但是國內高校目前的新入職教師專業化發展僅限與崗前培訓等初級階段,在教師專業化發展方面缺乏完整、有效、科學的體系。筆者分析了新入職博士培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新入職博士(博士后)專業化發展的策略,為農林類應用型本科高校新教師如何做培養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林類本科高校 新教師 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3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4.018
Abstrac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the state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he ability and quality of teachers i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a new person who has just entered the field of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doctors need to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to help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school and the state. However, the curren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newly recruited teachers in domestic universities is limited to the primary stage of pre-job training, and there is a lack of complete, effective and scientific syst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 professionalization. The author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newly-recruited doctoral students,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ies for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newly-recruited doctoral students (post-doctoral students), whi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new teachers in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Keywords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w teachers; training strategy
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提高質量、內涵發展的歷史新階段。高校新教師逐漸成為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和科研工作的主力軍,是高等學校事業發展的希望。青年教師中的博士、博士后作為高校教師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了必須要做好新入職教師的培養工作,建設一支能夠培養出復合型技能型人才的教師隊伍,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推動國民經濟發展。
1 新入職博士(博士后)培訓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筆者所在北京農學院是一所特色鮮明的農林類應用型本科高校,學校青年教師占學校專任教師總數的42%,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占96%以上,是學校教師隊伍的主力軍,是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重要力量。近五年來,為建設一支現代化都市型農林院校,學校大力引進人才,引進海內外高水平大學的研究生百余人,其中引進人才中博士、博士后占9成以上。博士和博士后也是新教師的主要比例。學校對新入職教師的培訓僅限于崗位培訓、規章制度宣講、拓展訓練等,后續的培養和發展尚不足。
(1)培訓針對性不強,缺乏特色培訓和專項培訓。目前,學校對新入職教師的培訓首先是組織青年教師參加北京市教委統一要求的新教師崗前培訓;其次是參加由學校統一安排的新教師入職培訓和社會實踐等,新教師入職培訓主要內容是宣講學校的發展狀況、發展理念以及主要職能部門的規章制度;最后是組織新教師拓展,幫助新教師相互熟悉和了解。盡管上級規定高校新聘博士不用免于教學能力測試,直接認定教師資格,但是新入職博士、博士后大多非師范專業畢業,缺乏教學能力。不論是教委組織的崗前培訓還是學校組織的新教師培訓,內容主要是通識性和廣譜性教育,缺乏有針對性的特色培訓和教學能力提升的專項培訓。
(2)培訓內容過于理論化,缺乏基層實操能力培訓。作為特色鮮明的農林類應用型本科院校,學校針對新教師組織的培訓無論是崗前培訓還是新教師入職培訓,絕大多數是理論培訓,鮮有農業領域實踐技能培訓。新引進的博士、博士后盡管青年教師的學術背景中絕大多數本科階段是農業院校,并且有豐富的實踐經歷,但是隨著學術研究的深入,后期的工作主要是在實驗室完成,即便需要深入生產一線,主要是為科學研究的目的,鮮有人有基層生產實踐的經驗。而作為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農林類本科高校,教師培養的學生今后能指導生產實踐。所以自身不但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也應同時具有較高的實踐技能。
(3)培訓力度不夠,培養體系不健全。北京市教委組織的崗前培訓為期三個月,以網絡授課為主,學校組織的崗前培訓以會議宣講為主,為期一周。新教師接受完學校統一安排的培訓后,直接走向工作崗位,立即開展教學科研工作,再無針對新教師開展的專項技能培訓和職業發展措施,針對新教師的培訓處于初級階段,培訓力度不夠,培訓體系不夠完善。
2 新入職博士、博士后培養策略建議
(1)加強師德培訓,培養三農情懷。農林院校特色文化是一種追求真理、淳樸踏實、嚴謹認真、自強不息,具有強烈的社會服務意識和現實責任感的文化,是農林院校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基礎,也是區別于其他類型大學的重要標志和特征。農業本身所具有的生產周期較長、實踐操作性強和工作環境自然化等特征,農林院校培養出的人才必須具有堅忍不拔、刻苦勤勞、頑強拼搏的品行,只有這樣才能不斷開辟出科研、技術創新和社會服務的新境界。新入職的博士、博士后長期從事理論研究,長期在實驗室開展科學實驗,對土地的情感,對農業的情懷日漸不足,要引導新入職博士、博士后熱愛農業文化,關注“三農”相關的問題,培養 “三農”情懷,將所學、所教和所用僅僅圍繞“三農”展開,緊扣現代農業發展,為國家農業發展做出貢獻。
(2)依托教師發展中心,做好新入職博士博士后的職業規劃。新入職博士、博士后對組織和自身都有較高的期望,希望能盡快融入組織、服務組織,進而自身成長發展,但同時作為新教師又是迷茫的,不知道如何進行自身專業發展。筆者所在學校于2018年在原有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基礎上進一步整合資源成立教師發展中心,積極開展教師職業發展規劃,重點是入職3-5年新教師。依托教師發展中心,開展新教師培訓、教學咨詢、召開教學研討會、開展專題研修班等,引導新教師了解學院發展目標和學校未來發展方向,幫助新教師在職業初期找準職業目標和專業發展方向,幫助青年教師在適應向應用型高校轉變過程中如何實現自我發展,明確自我發展方向。
(3)加強培訓制度化和規范化。對于新入職博士、博士后,學校不但要重視對其引進工作,還應重視培養培訓。新入職的博士、博士后擁有高學歷,絕大多數直接從學校畢業進入教學崗位,或者未曾從事是教育教學,來校前幾乎沒有接受過系統的教育教學方面的培訓,更缺乏實際的教學經驗,對高等教育的認識非常有限。新教師入職后僅僅接受為期一個學期的入職培訓是不夠的,要對新教師加大培訓力度,將新教師的培訓工作規范化和制度化。減輕因為師資不足的原因而賦予新教師過多的教學和科研負擔,讓新教師在入職的三年間安心接受入職教育,踏踏實實做好入職培訓。
(4)建立青年教師導師制。新入職的博士、博士后離開學校或者離開科研單位即進入教學崗位,同時身兼教師身份、科研人員身份、學生導師身份等多個角色,心理壓力大,工作責任重,同時還有自身發展和生活壓力等方面問題。據調查顯示,新入職博士、博士后更愿意向身邊同時談話,疏解工作煩悶和不安。為幫助新入職博士、博士后盡早轉變角色,應建立新教師導師制。選擇在教學、科研及學生指導方面資深教師最為青年教師導師,手把手傳授教學經驗,指導青年教師開展科研工作,幫助青年教師做好學生心理輔導。同時,根據農林院校的學科特色,還應從基層和生產實踐中選擇一些技術推廣應用和成果創新等方面的優秀人才作為青年教師的導師,幫助青年教師了解行業企業實際,熱愛農業事業,培養青年教師“三農情懷”。青年教師在其導師的指導下能較快的成長為獨立開展教學、科研工作的個體,盡快度過由學生向一名教師的轉變,爭取早日成為培養復合型應用型人才的合格教師。為愛崗敬業、教書育人的合格教師打下堅實基礎。
(5)加強實踐技能的鍛煉,培養“雙師雙能型”教師。近年來,學校從海內外知名高校引進很多高水平研究型人才,以提高學校的學科建設和科研水平。很多新入職博士、博士后入職前的教育背景盡管是農業類高校,但是長期從事基礎理論研究,幾乎脫離的傳統農業和生產實踐。隨著社會發展,當前已從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但是現代農業并不是意味著拋棄生產實踐,相反需要掌握更多的新技術、新應用,更需要去實踐,去創新。學校應加強實踐技能培訓,增強實踐技能。首先應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拓展渠道,給新教師提供平臺,讓新教師有機會深入基層。每年至少開展為期六個月的社會實踐,讓新入職博士、博士后了解行業企業,了解最新的農業發展狀況;其次可以開展交流掛職。在如入職三年內的新教師中選聘優秀人才輸送至相關單位掛職鍛煉,掛職時間不少于一年,幫助新教師豐富工作經歷,拓寬眼界。同時可以邀請企業高技能人才定期來校講座或者來校座談,介紹目前市場需求和農業科技進展,幫助新入職員工增強創新意識,幫助新教師掌握最新的農業技術和生產理念,掌握行業需求。還應積極邀請企業參與科研項目,由學校設立科研項目邀請企業人員加入,也可以積極參與企業科研項目,共同開展科學研究,共同開展技術合作,反哺教學,提高實踐應用能力。此外還用提供海外交流機會,每年定期選聘優秀人才赴海外研修,讓青年教師更多的走出去看看,拓寬視野,提升專業能力和專業水平。
(6)進一步完善新教師評價和考核體系。很多高校對新教師的考核都不夠重視,甚至很多高校沒有對新教師進行入職考核,只是將新教師的考核融入學校整體的年度考核或者聘期考核。對于學校來說,開展新教師考核評價,能夠就很好的了解新教師在入職階段在教學、科研、學生指導及社會服務方面存在哪些問題,可以幫助新教師及時改進,幫助提高。應建立新教師考核體系,針對新教師制定相應的考核指標,從師德情況、教學情況、科研情況、學生輔導及實踐技能情況等五個維度展開評價,以便快速幫助新教師了解自身存在的問題。同時有針對性的新教師存在問題進行專項的培訓或者輔導,幫助其順利進行專業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常亮,李成恩.高校青年教師“德業”能力協同發展模式研究[J].現代教育管理,2015(9):75.
[2] 江英颯.論農林院校特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及其實現[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2(6):33-35.
[3] 楊麗婧.淺談青年教師導師制的實施[J].教育現代化,2018(25):111-112.
[4] 翟承旭,趙旭.高校新入職教師專業化發展研究[J].人才資源開發,2017(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