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摘 要 隨著經濟與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高校學生立德樹人教育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如何在保證學生圓滿完成學業的基礎上,強化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將“互聯網+”的思想應用于學生思政教育實踐中來,培養出適應當今社會發展的德育型學生,已經成為高校教學的重點工作之一。通過對當前高校學生立德樹人實踐工作的現狀進行分析,總結出“互聯網+”視閾下進行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的優勢與挑戰,從學校、老師、互聯網平臺等三方面的具體措施做了闡述,希望能推動當代大學生德育教育事業的進步與發展。
關鍵詞 互聯網+ 立德樹人 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4.04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moral education of university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How to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ensuring students'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ir studies, and apply the idea of "Internet +" to the practice of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moral education type students wh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oday's socie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key work in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actice of the students in the University, this paper sums up the advantages and challenges of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students under the "Internet +" perspective, and expounds the concrete measures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schools, teachers and the Internet platform, hoping to push forward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moral education.
Keywords Internet +; strengthen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research
1 立德樹人教育實踐工作的現狀
1.1 立德樹人教育模式陳舊
當前教育界對于高校“互聯網+”思政教育的重點主要偏重于學校內部管理的創造與改革,例如郭獻明使用“斜坡球體論”的概念,認為立德樹人教育需要強化高校內部對硬件設備的升級與管理。在學生立德樹人教育中,劉曉燕通過分析家庭教育對于立德樹人素質的培養,提出家庭與學校相結合,進而可以更好的搭建一個立德樹人培養體系,實現社會主義人才培養的目標。目前,國內對高校立德樹人教育工作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課程教學和班會討論,此類方法較為單一,在進行過程中主要以教師占據主導作用,將大量理論性的思想政治觀念灌輸給學生,不利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影響力了學生自主思考的空間,導致學校的德育工作與學生自身的德育實踐相脫離,很難讓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有所感悟。同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偏重于理論,與高校學生的具體生活相脫離,單單只通過課堂教學很難達到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但在當前大部分高校思政課上,多數老師仍選擇這種方式進行教育,沒有接入“互聯網+”的網絡教育平臺。長久來看,不利于學生德育素質的全面提升,無法達到大學生立德樹人德育目標的實現。
1.2 高校“互聯網+”環境還需完善
雖然當前網絡技術已經在各大高校普及,相關設備已經到位,但存在一些主觀問題,例如一些老教授在授課過程中應用意識不足,應用軟件質量(PPT/教學視頻)等更新不及時,影響了學生對于立德樹人教育的認知,部分高校思想政治課的老師都是資質較老的教授,對于互聯網宣傳缺少相關概念,很少為班級同學建立專門的微信公眾號、QQ群、微信群等,以此進行網絡方面立德樹人教育的推廣。同時,也存在部分高校進行立德樹人缺乏主觀能動性,只在德育宣傳月才會利用相關互聯網工具(QQ群、微信群)進行教育,平時形同虛設,或主要用來傳達班級與學校的通知,違背了“互聯網+”立德樹人平臺的發展理念,無法持續的進行立德樹人宣傳教育,達不到提升大學生良好德育素質的效果。不能忽略的一點是,互聯網的發展促進了信息的爆炸,其中一些不良信息給高校立德樹人教育實踐工作帶來了眾多困擾,網絡平臺的虛假信息,各種謠言、以及境外別有用心的傳言在互聯網上不難找到,這些信息不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給當代大學生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的影響,互聯網平臺應該針對此類信息打造嚴格的防火墻。
2 “互聯網+”視閾下高校立德樹人教育實踐
2.1 教師在立德樹人教育中應該與時俱進
首先,“互聯網+”的立德樹人教學管理改革可以對老師的綜合能力實現提升。立德樹人教育要求教師為學生提供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教育,不僅夯實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與愛國情懷,更是要求老師能夠通過互聯網平臺,在實踐中為學生尋找案例,實現知行合一,共同學習。其次,立德樹人教育對教師的專業素養有很大提高,不僅要求教師具備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也對教師的教學熱情、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與學生的相處能力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學校愛國建設和學科建設均有重大意義,高校應該針對及時對在崗的老師進行互聯網平臺知識培訓,以幫助他們更快的掌握相關技能。
2.2 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影響立德樹人教育的發展進程
在“互聯網+”時代,網絡上的復雜環境使得學生掌握大量混雜的信息,這也立德樹人教育變得更為艱難,通過互聯網平臺,激發學生進行的立德樹人教育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可以大大加快學生立德樹人教育的進程。首先向學生傳播正確的道德觀,老師應該深入學生中去,灌輸為人處事的道理,例如不要求為人處世上處處忍讓,而是強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要互相尊重,做到公平、公正交往。告訴學生良好的品德對于人際交往的重要性,針對在大學生活中常出現的問題,要學生做到以下幾點,當與他人之間的意見不一時,不攻擊他人觀點,保持平和的心態來進行討論;當他人的言論或行為違反道德原則時,不盲從他人,堅持自身的觀點;勇于承認自身的錯誤,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敢于承擔責任。學校與老師應該利用互聯網平臺傳播以上觀點,使學生的行為符合社會道德原則,激發學生參與立德樹人教育的主觀能動性,更好的運用互聯網平臺推動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
3 提高立德樹人教育有效性的途徑的具體路徑
3.1 學校打造良好的立德樹人教育氛圍
學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以“ 接納—融入”的方式來利用互聯網平臺拓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首當其沖的就是建立一套科學可行的思想政治教育運行機制,機制運行的關鍵在于如何吸引教師和學生參與其中,有關教師的部分可以通過績效考核,優先評優,物質激勵等形式實現,有關學生的部分可以通過舉辦相關比賽(各種團員活動、黨代會)加以實現。高校需要針對整個教學管理改革流程開發一套績效評估體系,體系主要由思政教學評價,學生立德樹人體系評價,師生互評,家長評價四個指標構成。績效評估的結果作為下一輪評選優秀思政老師的參考指標,在高校中營造出濃厚的立德樹人教育氛圍。
3.2 重視新時代思政人才的引進與培養
根據我國高校當前馬克思主義課的現狀調查可知,目前許多學校的思政專業的教師隊伍的老師思想僵化,不能熟練的掌握互聯網平臺,這直接影響了學生立德樹人教育的質量。當前我國高校思政專業建設中應該特別重視高級專業人才的引進與培養,因為專業人才可以在學科建設與學生就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時,由于思政專業所教授的內容繁雜,一些哲學體系對老師自身的專業素質要求較大,所以在人才的招聘上要注意多層次、有側重的培養。為適應思政專業教學工作的進步,學校管理層應該與知名大學思政專業簽訂協議,從源頭做起,重點招收當年畢業的優秀碩士生與博士生,并簽訂培訓合同,鼓勵他們利用寒暑假時間來學校進行實習工作。此外,從現有思政教師隊伍中選拔出高素質人才,進行再次互聯網平臺知識培訓,保證專業人才的延續性。與此同時,學校也應從重視人才的選拔與培訓,每年進行教學評比,在表現優秀的老師中選擇一批進行外出學習和短期培訓,這可以幫助教師接觸到互聯網視角下立德樹人教育的最新進展和成功經驗,了解相關的新理論、新知識,提高教學水平。最后學校要提高薪資待遇,留住相關專業人才,營造良好的立德樹人教育環境。
3.3 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以點帶面弘揚主旋律
高校應該主動融入互聯網平臺,借助網絡平臺可同時進行一對多、多對一交流互動的特點,來進行學生的立德樹人教育工作,例如,可以通過學校的微信平臺、貼吧來宣傳本校的思政活動建設,并通過網絡實時化、溝通快的特點來建設一支包含老師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團隊。高校思政工作教師應該與學生多接觸多交流,利用學校的資源建設各種“微陣地”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運用好微博、微信、微電影等大學生熟悉的形式, 建立屬于他們自己的BBS論壇、 QQ群、網絡社區等。同時鼓勵優秀大學生黨員擔任各類“微陣地”的“版主”、“博主”,鼓勵他們為弘揚正能量的發揮先鋒作用,自覺抵制網絡上的各種流言和虛假信息。學校應投資部分資金,開展學校自身的宣傳活動工作,舉行學校立德樹人微電影大賽,鼓勵大學生拍攝社會主流價值觀微電影,向“粉絲”和大學生宣傳立德樹人理念,使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每一個大學生。互聯網平臺中信心更新的節奏較快,在思政教育中,也要根據實際運行情況和學生反饋作出調整,積極探索更適合“互聯網+”條件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徑新方法。
4 結束語
“互聯網+”視角下高校學生立德樹人教育一直是一個熱點話題,這不僅需要創建新的教學模式,也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當前許多高校的師資力量不足,教師意愿不強,互聯網平臺建設資金相對匱乏,所以現階段高校多為傳統的課堂教育,互聯網平臺的接入較少,想要在現有基礎上培養出具有良好思政教育素質的學生任道而重遠。對此,本文要從高校、教師、互聯網平臺三方面進行努力,制定出符合學生實際需要的立德樹人教育培養計劃,在提高教師教學質量的同時也注意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完善和總結互聯網下立德樹人教育的成果,創建出符合新時代要求的學生立德樹人教育培養計劃,本研究結合具體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教學管理改革的同時,探索出具有創新意義上的思政教學模式,爭取培養出社會所需要的德育兼備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郭獻明.“互聯網+”視域下學生立德樹人教育的實踐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7(13):67-68.
[2] 劉曉燕.“互聯網+”家校合作立德樹人的實踐與思考[J].文教資料,2017.
[3] 劉宇佳.立德樹人視域下中小學家校合作模式的構建[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10.99(03):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