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利霞 戴建靜
【摘 要】目的:對綜合防范措施在職業暴露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方法:選我院2017年1月份到2017年12月份的全院科室醫護人員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分析期間職業暴露的發生情況,總結暴露原因,并制定防范措施。于2018年1月份到2018年12月份實施綜合防范干預,針對同一批全院科室醫護人員,對比2017年以及2018年職業暴露的發生情況,并予以比較。結果:2017年職業暴露例數共12例,占12%。暴露方式均為針刺等。經原因分析以及措施防范,2018年的職業暴露發生率相比2017年要低,數據之間差異顯著且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醫院單位需要重視職業暴露的危害性,加強對職業暴露危險因素的分析,并制定綜合防范措施,降低職業暴露的發生風險。
【關鍵詞】綜合防范;職業暴露;應用價值;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 R365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2-3783(2019)05-03-213-01
職業暴露主要指因職業關系而暴露于危險因素匯總,導致健康、生命受到威脅。醫護人員的職業暴露主要發生于診療、護理活動過程中,因接觸有毒、有害物質或者病原體傳染所致[1-2]。職業暴露對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有嚴重威脅,臨床上需要采取合理措施予以防范。我院就綜合防范措施在職業暴露中的應用價值進行探討,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我院2017年1月份到2017年12月份的全院科室醫護人員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回顧分析期間職業暴露的發生情況,總結暴露原因,并制定防范措施。設為干預前時間段。于2018年1月份到2018年12月份對同一批全院科室醫護人員實施綜合防范干預,設為干預后時間段。男/女為34例和66例。年齡分布區間為22-42歲,區間平均值為(31.22±0.21)歲。其中醫師占45例,護士占40例,其余崗位人員占15例。
1.2 方法 回顧分析2017年期間100例醫護人員的發生職業暴露事件,總結危險因素如下:
(1)防范意識不足
部分醫護人員缺乏對職業暴露的認識,對其危害性了解甚少,防范意識不足,自我防護意識較差,導致工作過程中出現差錯,引起職業暴露。同時,部分醫護人員無法對感染知識學習的重視,對院內組織的感染防止知識、職業防護以及暴露后緊急處理缺乏參與熱情。
(2)操作不規范
部分醫護人員在診療、護理過程中不遵循安全操作規程,輸液后將針頭拔除,無予以固定,為游離狀態,導致對分離針頭進行回收處置過程中產生碰撞,引起針刺傷。針頭分離過程中,針頭與輸液管、膠布黏結難以分離,用手分離過程中容易被針刺傷。或者因針頭處置方法不規范,護理人員在對廢物進行清理過程中受傷。
(3)心理因素
部分醫護人員因對傳染性疾病過于緊張,心理方面容易出現恐懼、焦慮等心理,過于擔心治療過程中受到傳染,因此內心慌亂,操作不穩定導致差錯,繼而引起職業暴露。
針對上述危險因素,我院制定如下防范措施,并于2018年實施干預:
(1)加強職業安全宣教力度,依據醫護人員的自身情況以及需求,對相應崗位、職業制定培訓方案。在醫院基礎培訓課程中、實習生崗前培訓工作中,將職業安全培訓納入必修課程中,確保醫護人員對職業防護有所認識,掌握防護技能以及職業暴露預防技巧,提高醫護人員安全操作意識,降低意外事件的發生。
(2)規范醫護人員操作規程,落實安全操作。在日常診療、護理過程中實行標準預防,使操作流程得到規范,嚴禁對一次性針頭的針帽回套,沾染患者血液、體液后及時洗手以及消毒,一次性手頭摘除后清潔手部,指導醫護人員培養良好的操作習慣,預防職業暴露。
(3)發生職業暴露后及時予以處理,并上報至院感辦,認真填寫職業暴露登記表格,并由院感辦負責人簽字,予以相應化驗、檢查以及對癥處理,院感辦定期予以隨訪。
(4)組織醫護人員開展安全注射教育工作,進一步降低職業暴露的發生,保障醫護人員的職業安全。
1.3 觀察指標
總結和分析2017年職業暴露的發生情況,記錄職業暴露發生率、暴露方式、暴露源。同時比較2017年、2018年職業暴露發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處理均由SPSS19.0進行計算,采用X2檢驗以及t檢驗依次對計數資料以及計量資料進行檢驗,計數資料以及計量資料的表示形式依次為為率(%)、均數±標準差(x±s)。以P<0.05作為統計學意義的成立標準。
2 結果
2.1 2017年職業暴露發生情況分析
2017年職業暴露例數共12例,占12%。暴露方式均為針刺傷。
2.2 干預前后職業暴露發生情況比較
2018年職業暴露例數共4例,占4%。暴露方式均為針刺傷。18年的職業暴露發生率相比2017年要低,數據之間差異顯著且P<0.05,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職業暴露是醫護人員診療護理工作中的風險因素,其多與醫護人員自身防范意識不足、操作不規范以及心理素質較差等引起,其可導致醫護人員出現感染、損傷,引起感染性疾病,對醫護人員生命安全造成影響[3-4]。
針刺傷是導致職業暴露的常見方式,也是乙肝、丙肝、梅毒等血液傳染性疾病的感染主要因素[5]。因此臨床上需要重視職業暴露的防范工作,降低職業暴露的發生率。
我院對干預前發生職業暴露的主要原因予以分析,總結并制定防范措施,加強安全宣教,規范醫護人員操作規程,及時處理職業暴露發生情況,做好職業安全宣教工作。結果顯示,2017年職業暴露例數共12例,占12%。暴露方式均為針刺等。經原因分析以及措施防范,2018年的職業暴露發生率相比2017年要低,數據之間差異顯著且P<0.05,有統計學意義。
綜上所述,采用綜合措施進行干預,可有效降低職業暴露的發生率,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 孔令茹, 孔令俊, 李冰. 手術室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分析及干預措施的效果評價[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7, 23(11):1555.
[2] 盧明珠, 周璇. 助產士職業暴露研究進展[J]. 中國感染控制雜志, 2017, 16(5):487-489.
[3] 李育紅, 秦德華, 孫靜,等. 格林模式在手術室護士預防血源性職業暴露中的應用[J]. 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8, 24(5):506.
[4] 黃慶寧, 劉丁, 陳萍,等. PDCA在醫務人員血源性職業暴露漏報管理中的應用[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 2017, 27(8):1913-1916.
[5] 曹小宇, 彭飛, 潘攀,等. SHEL模式管理在護理人員職業暴露防護中的應用[J]. 解放軍護理雜志, 2017, 34(4):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