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宇 黎展毅 林雨嵐
[摘 要]面對深刻變化的國家安全形勢,國家提出了“總體國家安全觀”,推進傳統國防教育向全民國防教育轉變。高校國防教育如何實現轉變與發展,從而適應新形勢的客觀要求是當前國防教育研究的重要課題。在互聯網與傳統行業深入融合的新時期,要將互聯網與高校國防教育相融合,利用互聯網的工具屬性,構建“互聯網+國防教育”的新模式,探索高校國防教育的新路徑并努力提升其實效性。
[關鍵詞]“互聯網+”;高校國防教育;總體國家安全觀;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6-0142-03
2015年3月5日,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互聯網+行動計劃”就是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深度融合,傳統行業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實現行業變革,探索新的發展方式。把“互聯網+行動計劃”引入高等學校國防教育,發揮互聯網的工具屬性,有利于高校創新國防教育的方式方法,拓寬教育渠道,整合教育資源,實現新時期高校國防教育的變革與發展。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打造“互聯網+國防教育”,使得互聯網在新時期賦予高校國防教育以新的宣傳工具和教育平臺。
面對深刻復雜的國際形勢變化,只有不斷加強全民國防教育建設,推進軍民深度融合,完善國防動員體系,才能夠適應新時期國防建設的要求。國防教育是建設和鞏固國防的基礎,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而高校作為堅持黨的領導的重要陣地,肩負著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務,如何利用互聯網技術提高國防教育成效,對于豐富和完善“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涵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高校國防教育是“總體國家安全觀”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前是國際局勢正在深刻調整變化的新時期,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發展勢頭依然強勁,但是世界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性問題也變得更加突出,局部戰爭與動蕩持續不斷,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勢力抬頭,世界經濟發展動力不足,恐怖主義、民族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勢力呈上升趨勢。在黨的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在準確把握當前世界發展形勢的基礎上,豐富了“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內涵,也即我們黨在治國理政時要堅持發展和安全兩個維度,既要堅持發展,不斷提高社會生產力,實現平衡與充分地發展,同時又要做到居安思危,不斷增強憂患意識,時刻注意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維護國家安全,為國家繁榮發展提供穩定的國際國內局勢。“我們的國防是全民的國防,推進國防和軍隊建設改革是全黨全國人民的共同事業。要調動全黨全國力量,齊心協力做好工作。”“總體國家安全觀”還要求我們要實行全民國防教育,樹立全民國防意識,增強國家國防動員力量。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作為全民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不斷教育和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增強國防意識與保家衛國的能力。
二、高校國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對學生思想觀念的培育和引導,幫助學生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規范,樹立遠大的理想。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觀念培育和改造的過程。高校國防教育的開展方式主要包括大學新生軍訓、軍事理論課、集中的國防教育宣傳活動和日常的國防教育活動等。新生的軍事訓練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育人理念,其目的是增強學生克服困難的信心和毅力,增強學生的集體凝聚力和團隊協作精神。人民軍隊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和英勇無畏的犧牲精神是軍事理論課的重要內容。人民軍隊對紅色基因的傳承在對當代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被賦予了新的現實意義,這對于培育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有著重要的意義。
三、當前高校國防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學模式固定,講授隨意
當前高校的國防教育模式大都由軍事訓練和軍事理論課兩部分組成。軍事訓練由專門的教官進行指導,訓練的內容一般限于正步走、齊步走、軍姿訓練等固定的軍事動作,部分高校也涉及消防安全演練和寢室內務檢查。高校軍事理論課的教學一般采用大班授課的模式,對教學內容的確定比較隨意,往往與授課教師的個人興趣和知識積累有關。有時只是簡單地組織學生觀看軍事電影,但沒有對學生開展有效的思想教育工作。
(二)教學內容匱乏,知識體系陳舊
我國高校國防教育歷經 30 多年發展仍相對比較薄弱,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高校國防教育相關學科一直未能出現在國家專業目錄中,社會和學術界不夠重視,從而影響高校國防教育獲得賴以生存發展所需的各種政策、經費及學術資源。由于高校國防教育并不是作為一門學科而是作為一門必修課來建設,因此國防教育相關課程的地位缺乏足夠的保障,課程建設落后,主要表現為教學內容匱乏,知識體系陳舊。軍事理論課內容一般都是授課教師根據個人喜好和自身知識儲備來選取,缺少大綱和嚴格評價體系的約束,授課內容缺乏系統性和全面性。這就使很多大學生把軍事理論課看作一門為了獲得學分的必修課,并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從而導致該門課程往往成為曠課的重災區。
(三)專業師資匱乏,專業水平不高
由于高校國防教育仍處在學科初創階段,國防教育師資培育體系建設薄弱,其師資隊伍主要是從法學、教育學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相近學科的師資中選聘與培育而來,也有一部分是由部隊轉業干部和其他教輔人員兼任。因此,這支師資隊伍的年齡結構和教學水平參差不齊,學科背景五花八門,科研水平和專業化水平較低,導致高校國防教育長期處于較低的發展水平。
四、“互聯網+”時代高校國防教育發展對策
當前高校大學生以“95后”為主,作為伴隨著互聯網在我國蓬勃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互聯網一代”,互聯網在其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在“互聯網+”時代,高校國防教育工作能否適應變化了的教學形勢和教育對象,是決定高校國防教育工作成效的關鍵所在。互聯網作為一種高效的生產力工具而存在,它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方式和手段。將互聯網技術引入高校國防教育,打造網絡國防教育陣地,既能夠有效整合線上、線下教育資源,又能使高校國防教育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提升國防教育成效。
(一)利用網絡平臺打造網絡國防教育陣地
在“互聯網+”時代,隨著互聯網通信技術的迅速迭代發展,以微信、微博、直播平臺為主的網絡自媒體平臺不斷興起,微信、微博等社交工具因其便利性、交互性為大學生群體所喜愛,并且已經深深融入了大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成為大學生獲取消息、發布信息、溝通交流的主要渠道。網絡直播平臺以其時效性、互動性和內容的豐富性也逐漸取代傳統的電視節目,成為大學生喜愛的影視、娛樂節目獲取渠道。互聯網技術孕育下的各類網絡自媒體平臺給高校國防教育提供了現成的宣傳教育平臺,當前慕課教育平臺就是“互聯網+教育”的重要表現形式。
高校利用互聯網自媒體平臺開展國防教育的優勢有以下幾點。首先,微博、微信和網絡直播平臺的使用一般都是免費的,其存量用戶和潛在用戶的數量巨大,而且覆蓋面廣,高校可以借助這些平臺將國防教育資源傳播到更大范圍的學生群體中。其次,互聯網自媒體平臺的信息發布下沉到用戶,這種垂直式的信息發布渠道使得用戶能夠第一時間接收到平臺發布的信息,中間省去了若干個環節,從而使教育信息傳播更為通暢,時效性更強,教育效果更好。最后,高校還能夠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的技術打造國防教育云平臺,實時把握學生群體的輿論動態,對學生的學習和思想進行動態分析,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教學內容,實現精準教育、精準宣傳和精準引導,從而提高國防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二)整合教育資源,豐富教育內容
“互聯網+”時代,網絡上的信息資源呈現出爆炸式增長的勢頭,這就為高校國防教育提供了豐富的內容來源。高校的傳統教育資源主要是教師和各類教學設施設備,在“互聯網+”時代,高校教育資源建設還應該包括數字化校園建設。數字化校園建設的核心是教育資源的整合。如前所述,當前高校國防教育的內容較為匱乏,知識體系陳舊,教師備課授課往往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知識儲備來進行,缺乏充分的課程研究和教學準備,這樣的國防教育課使得學生覺得枯燥無聊,導致學生喪失學習興趣。面對國防教育資源的匱乏狀況,各地高校都可以利用互聯網來整合其他學校的相關教育資源,做到資源共享。教師備課也可以在互聯網中搜索相關資源,彌補自身的短板。高校還可以組織教師利用云端進行協同備課,共同做好國防教育相關理論課的課程設計。網絡直播技術的使用可以使優質的國防教育資源能夠進入更多高校并得到充分利用,從而使教育覆蓋面更廣,效率更高,成效也更為顯著。
(三)貼近學生宣傳,提高教育成效
任何教育都需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上也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高校國防教育工作同樣需要貼近學生進行宣傳和教育,以提高教育的實效性。當代大學生都是伴隨著互聯網發展而成長起來的“互聯網一代”,他們最為熟悉、最經常使用、最離不開的就是互聯網及其延伸出來的各類網絡工具。因此,高校國防教育在面對變化了的教育形勢和教育對象,只有主動“觸網”才能謀求更好發展。高校國防教育教學實踐,可以借助互聯網,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信息傳播方式,進行教學方式的創新,變傳統班級授課制的單方面知識灌輸為互聯網支撐下的師生交流互動,使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夠和學生實時互動,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國防教育入耳、入腦、入心。
五、結語
在“互聯網+”時代,面對著復雜的國際形勢變化和國家“總體國家安全觀”提出的時代背景,高校如何改進國防教育教學實踐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完善全民國防教育,成為當前高校國防教育研究的新課題。高校國防教育工作者,應該在繼承傳統教育經驗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不斷推進高校國防教育課程改革,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工具屬性,積極打造網絡國防教育新陣地,增強國防教育教學實踐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為國家國防教育事業貢獻力量。
[ 參 考 文 獻 ]
[1]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EB/OL].[2018-06-03].http://news.ifeng.com/a/20140831/41799245_0.shtm1.
[2] 彭榮礎. 課程與學科抉擇:高校國防教育發展路線審視[J].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2):149-156.
[3] 曹衛真. 地方高校網絡教育資源整合的探討[J]. 電化教育研究, 2007(8):32-35+57.
[4] 周榮華, 顧俊. “互聯網+”環境下青少年國防教育的創新發展[J]. 軍隊政工理論研究, 2016(6):86-88.
[5] 陳建. 探尋新形勢下高校國防教育新途徑[J].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 2015(6):94-95.
[6] 夏武杰, 陳斌, 梁澤興. 淺析高校國防教育應建立“互聯網+”宣傳模式[J]. 中外企業家, 2017(5):170.
[7] 張偉. 利用互聯網開展國防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S1):246-248+251.
[責任編輯: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