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煥念
[摘 要]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成效顯著,但在應用推廣的實踐過程中還存在建設投入大,資源質量低;教師對數字化資源使用的意愿不強,應用效果不佳;各高校間,教學資源建設各自為政,缺乏共享共建的開放理念,重復建設現象嚴重;大量資源管理困難,數據安全難以保障等問題。高校應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引領下與時俱進,以國家政策與市場需求為導向,主動開展教學資源庫建設;以質量建設為中心,將資源庫建設與教學工作結合起來,充分調動教師在資源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有關高校應相互交流經驗,聯合共建教學資源庫,實現資源優勢互補,降低重復建設帶來的浪費,從而推動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普及與應用,實現國家教育信息化規劃的總體目標。
[關鍵詞]數字化教學資源; 在線學習; 教育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 G6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6-0188-03
數字化教學資源是指運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行數字化處理、可在計算機及網絡環境下使用的多媒體教學材料,包含電子圖書、課件、教案、題庫、與教學相關的軟件、音(視)頻和文字材料等。數字化教學資源是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運用的直接體現,也是實現“互聯網+教育”的基礎和重要手段[1]。2016年,教育部印發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明確指出:加快探索數字教育資源服務供給模式,有效提升數字教育資源服務水平與能力,是“十三五”期間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要任務[2]。
一、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現狀
(一)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形式
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庫主要以教學素材庫、精品課程、開放網絡課程和學習型博客、網站等形式組織建設,主要建設力量有教學團隊、科研團隊和教師個人,存放形式主要有校內私有平臺存儲和公共開放平臺存儲兩種,可通過企業網盤、在線學習平臺、資源下載網站等方式提供下載和訪問服務。
1.校內私有平臺。這是由學校自主部署服務器并進行資源庫建設的網絡資源管理平臺,所有資源存儲在學校的服務器上,對外服務的訪問量一般不大,以校內師生訪問為主。校內私有平臺的建設與維護經費全部由學校投入,可根據學校特點進行定制開發,能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但學習資源少,后期建設經費難以保障。
2.公共開放平臺。這是由企業或學校部署的,向全社會學習者提供服務的資源管理平臺,教學資源存儲在公有平臺的服務器上,用戶注冊后即可使用平臺上現有的課程資源開展教學活動,也可以使用平臺提供的工具進行資源庫的在線建設,其通常為營利性的付費平臺,學校需要付費購買服務。公共開放平臺以企業模式運營,在線資源豐富,質量高,但不能根據學校特點進行定制,付費使用成本較高。
(二)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發展趨勢
近年來,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發展迅速,發展趨勢主要有如下幾種。
1.由碎片化向集成化轉變。在早期,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以收集電子化教學素材為主,主要有電子圖書、教案、光盤、軟件、視頻等,它們收集與處理簡單,但分布零散,關聯度較差。為促進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2003年,教育部組織實施了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將各種優質教學資源以專業課程為紐帶整合起來,同時錄制名師教學視頻發布到網站,讓更多的學習者能夠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從2003年到2010年,教育部共組織建設了3900多門國家精品課程,750余所高校的教師參與了課程建設。在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的引領下,全國省級、校級精品課程數量多達兩萬門。
2.由小規模網絡共享向大規模開放訪問轉變。從2012年起,教育部將原國家精品課程擇優升級改造為精品資源共享課,以提升教學效果和學習效果為目標,通過愛課程網(http://www.icourses.cn)向高校師生和社會學習者提供服務。隨著MOOC(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也稱“慕課”)的興起,2013年10月,清華大學推出了“學堂在線”慕課平臺;2014年,愛課程網與網易云學堂合作推出了“中國大學MOOC”,同期出現的慕課平臺還有好大學在線、智慧樹、超星爾雅等,國內在線開放課程學習平臺建設與應用出現了新的高潮[3]。
3.由簡單的知識羅列向科學的智能呈現轉變。近年來,在云計算和大數據等技術的支持下,很多教學資源學習平臺引入了機器學習功能,網站平臺能根據用戶平常對資源的訪問習慣,智能推送相關的學習資源。每個用戶在教學資源平臺上看到的內容,不再是知識的簡單羅列,而是帶有個人偏好的個性化學習資源,這提高了人機交互的友好性和科學性。
(三)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應用范疇
數字化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應用,使學校教育教學的手段發生了深刻的改革,其應用范疇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多媒體教學演示。這是目前高校教學過程中應用數字化教學資源最普遍的形式。教師在課堂上應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現教學有關的音頻、視頻和圖文材料,以豐富教學的內容。隨著互聯網+教育的深度融合,教育互聯網企業推出了一些先進的移動學習終端軟件,如雨課堂、課堂派等,這進一步推動了現代教育技術的深刻變革,讓課堂教學變得更加生動有趣。
2.課前學習與輔導。為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課前、課后將有關電子材料發給學生,布置相應的學習任務,對學生在學習過程遇到的問題在課堂上予以解答,還有很多教師采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認知和理解,取得了不錯的效果[3]。
3.在線學習與在線考試。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在線學習的內容由原來簡單的圖文材料逐步向在線視頻形式轉變,出現了網絡課程、精品課程、微課、慕課等眾多的在線學習平臺,同時使用資源題庫實現在線考試,并提供學分認證等服務,學習者可以通過網絡共享名校名師的教學,通過考試還可以發放國家認可的相關證書。
4.在線交流與信息共享。通過在線學習網站、BBS、博客、QQ學習交流群、微信公眾號等方式,我們可以在線教學并分享學習經驗,分享優質的教學資源,探討學習的有關問題,逐步促成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社會氛圍。
(四)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存在的問題
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是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的重要任務。近年來,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成效顯著,它使教學資源的開放與共享變得無處不在。筆者以廣西科技師范學院教學實踐為基礎,搭建了教學資源管理平臺,在應用推廣的實踐過程中,收獲了一些經驗,也總結了一些問題。
1.建設投入大,資源質量低。學校成立專門的項目開發團隊,投入大量經費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但項目建設成后,由于后期延續性經費保障不足,后續教學資源內容更新緩慢、質量不高、維護困難,加上缺乏科學的管理機制,很多碎片化資源變成了擺設,毫無利用價值[4]。
2.教師對數字化資源使用的意愿不強,應用效果不佳。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很多教師不愿意使用現代教學手段進行教學,這制約了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應用與普及。一方面,教師沒有掌握新的教學技術手段,不愿意學習研究,存在畏難情緒;另一方面,由于使用數字化教學資源教學要求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備課,教師不愿意改變太多,仍使用原有的教學模式。
3.各高校之間,教學資源建設各自為政,缺乏共享共建的開放理念,重復建設現象嚴重。通過與兄弟院校交流我們發現,很多高校都獨立建設教學資源平臺,很多資源在各校內都是同樣的,主要表現為硬件設備、平臺軟件和資源素材等三個方面的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嚴重。
4.大量資源管理困難,數據安全難以保障。隨著數字資源的增多,大量資源存儲與管理變成了不可忽視的問題。因此,建設教學資源管理平臺,提高教學資源的檢索與利用效率,保障教學資源的安全,是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技術問題。
二、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思路
應用是教學資源庫建設的根本驅動力。應用范圍不廣,建設就缺乏規模;應用成效不佳,推廣就缺乏價值。教學資源庫建設與應用的各種問題,需要從需求層面入手,解決資源庫在教學與管理兩個方面的應用問題,用教學需求推廣資源應用,用管理需求驅動資源建設,通過應用推進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完善。
三、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的實施意見
通過實踐研究,我們依托教學實踐,充分考慮教學需求和管理需求,把應用作為資源庫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用促建,以建促學,以學促用,形成應用與建設的良性循環,主要實施意見如下。
(一)與時俱進,以國家政策與市場需求為導向,主動開展教學資源庫建設
國家教育政策和市場需求是教學資源庫建設的風向標,高校要看準發展風向方可落實,根據需求開展建設。要善于把握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建設領域的發展趨勢,切忌不可盲目投資。只有迎合市場,迎合需求,以提高效率為目標,數字化資源庫建設才有落地的可能。
2003年教育部發布《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實施辦法》,其建設思路為:學校先行建設、省區市擇優推薦、教育部組織評審、授予榮譽稱號、后補助建設經費; 2012年,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主張以政府主導、高等學校自主建設、專家和師生評價遴選、社會力量參與推廣為建設模式。兩個文件雖建設內容有所區別,但是總體的導向是一致的,那就是開放和共享。高校要以教育部印發的有關文件為契機,把握政策導向的教學改革方向,一要全面推進在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應用,不斷深化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二要深入推進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改革、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變革,實現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變軌超車”。
(二)以質量建設為中心,將資源庫建設與教學工作結合起來,充分調動教師在資源建設中的主體作用
只有廣大教師參與,才能實現資源庫建設的廣泛性和持續性,才可能開展資源的優勝劣汰,提升資源建設質量。教師的目標是讓教學變得更加輕松而有效,要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
1.精心設計,提高質量,讓電子教學資源成為教學內容濃縮的精華,操作簡單便捷,易理解,富有趣味性,讓人會用、想用。
2.將教學工作與資源建設結合起來,做到建庫就是教學、教學也在建庫。教師可以使用教學資源庫建設平臺進行備課、研究、布置教學任務,不斷擴充教學資源;學生也可以在教學平臺上學習,完成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不斷完善教學資源。通過教學平臺完成教、學、考等各環節,形成人人在用、人人必用的信息化教學環境,促進教學資源庫逐步完善。
(三)有關高校應相互交流經驗,聯合共建教學資源庫,實現資源優勢互補,降低重復建設帶來的浪費
各高校在辦學的過程中,都積累了一些豐富的教學經驗,也存儲了一些具有學校特色的教學資源,特別是在學校的特色專業上,教學資源的個性化尤為明顯。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各校教學資源庫建設沒有共建的可能,特別是專業相近的課程資源,如能達成雙方或多方的合作共建,充分發揮兩個或者多個學校辦學的優勢,定能開發出更加優質的教學資源,做到優質資源的多方共享,減少各校單獨開展資源建設帶來的重復與浪費。目前,在大數據應用技術日趨成熟的背景下,我們可以利用分布式節點存儲技術,將各校的教學資源服務器設成網絡節點,使用統一的資源管理平臺進行共享訪問,這樣即可實現各校教學資源獨立管理與多方共享訪問的局面[6]。
四、結束語
數字化教學資源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我們需要探索更科學有效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手段與應用方法,實現開放與共享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目標。高校應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引領下,通過互聯網+教育的深度融合,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解決教學資源庫建設成本高、維護難、應用成效差等問題,推動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普及與應用,實現國家教育信息化規劃的總體目標。
[ 參 考 文 獻 ]
[1] 劉紅菊.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探析[J].情報探索,2010(5):95-97.
[2]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通知[EB/OL].[2016-06-07].http://www.moe.edu.cn/srcsite/A16/s3342/201606/t20160622_269367.html.
[3] 林明燈,霍訓根,王軼凡.基于用戶視角的國內M00C平臺對比分析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16(8):71-77.
[4] 繆靜敏,汪瓊.高校翻轉課堂:現狀、成效與挑戰——基于實踐一線教師的調查[J].開放教育研究,2015(5):74-82.
[5] 徐兆明.數字化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建設探討[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13):24-26.
[6] 張懷南,楊成.基于云計算的區域性高校數字教學資源建設研究[J].現代教育技術,2012(6):45-50.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