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
【摘要】教學目標闡明在教學設計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這一教學目標闡明的變化著手,對教學目標的維度編寫、目標的應用兩方面的前后情況進行概述,從中提煉出筆者對其變化的價值思考:強調學科價值,凸顯學生價值,審視目標邏輯。
【關鍵詞】教學目標闡明;三維目標;核心素養;價值思考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一、高中語文教學目標闡明及其變化的概述
(一)教學目標的維度編寫
根據“三維目標”進行語文教學設計,目標的編寫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進行。而高中語文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生在積極的語言實踐活動中累積和建構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能力及其品質;是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與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體現。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因此,根據“核心素養”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教學目標的編寫既可以從這四個方面進行展開,也可以從“語言知識與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著手。但無論是三維還是四維,其體現的內涵是一致的。
“三維目標”與“核心素養”在教學目標的編寫方面,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其變化也非常顯著,后者在邏輯的整合、學科素養的展現方面都具有超越前者的優勢。
(二)教學設計中目標的應用
語文“三維目標”的提出是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期望在學習過程中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升。但在應用過程中,許多教師嚴格按照三維目標的格式來進行教學設計,這樣給教學設計帶來了許多好處,但存在更多不足。最明顯的是,教師往往將三維目標這一整體分裂開來,將其變成并列的條目,這樣的設計趨于模式化,大大降低了語文課堂的靈活性,總體來說還是固定在語文課本知識的學習中。另外,三維目標的三個條目無法體現語文的學科獨特性,教師往往將教學重點向注重人文性傾斜,即使在知識與能力的目標闡述上,也過于強調思想性,而忽略了語言文字的教學,從而使一節語文課變成了政治課、地理課等。
而核心素養所強調的幾個維度是整體融合在一起的,也充分展現了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學科這一特點,并且將學生的思維訓練也提到一個層面,這將使教師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為學生的長足發展做準備。這體現了核心素養理念指導下的教學目標的學生中心、注重未來性和社會性的特點。但在實際應用中仍可能會出現與三維目標中相似的問題,這需要教師對語文課程與課標的細讀、研讀,以及不斷提升自己的語文教學能力與敏感度。
總體來說,“三維目標”在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核心素養模式的出現。核心素養對于三維目標中存在的顯著問題具有彌補性的優勢。
二、對高中語文教學目標闡明變化的價值思考
高中語文教學目標闡明的變化直接體現了時代對于人才培養定位的變化以及教育價值觀的變化。對上文的概述進行提煉,筆者對其變化的價值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學科價值的強調
在新課改以前,許多學者表示語文教師的學生意識薄弱,但學科意識強,但新課改以后,教師的學生意識沒有顯著增強,而學科意識反而減弱了。筆者認為,三維目標的闡述對于教師的學科意識減弱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許多人對此產生疑問:語文怎么可能只有工具性而沒有人文性呢?語文的人文性當然有,但是人文性就在語言中。學生通過學習文本語言運用范例,提升語言運用的能力,同時也會自然地感受到蘊含在語言中的內容之美、情感之美,熏陶性情,提升精神。其中,前者是“知識與能力”的培養目標,而后者是自然衍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目標。
核心素養下的高中語文教學目標闡明則可以有效解決之前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語言知識與能力”“思維品質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者的表述凸顯出了語言的地位,這就牢牢把握住了學科的特點,而“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不同于“過程與方法”,前者是一種學生內在的品質,是在學習過程中養成的,并不能被教師如同后者一樣單獨提煉出來進行教學,這就很好地保證了語文學習的整體性。
因此,語文教學目標闡明的變化強調了語文學科的價值,能有效防止教師走進“泛人文”“泛科學”的非語文課。
(二)學生價值的凸顯
從“三維目標”到“核心素養”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凸顯了學生的價值。
“三維目標”只有部分能力是以學生作為出發點的,并且過于強調學生學會什么知識,而忽視了學生的學情,于是在教學設計時往往將目標的三個維度填充得大而全,使學生在理解和掌握上產生困難。同時,三維目標的教學設計很難有真正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成分, “過程與方法”層面原本強調的是學生在體驗、理解學習過程中,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形成自己的學習習慣,但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中,這一維度的目標基本變成了學生通過什么樣的方法掌握“知識與技能”或學生在什么過程中體驗“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不僅僅是目標的贅述,同時也體現了教師教學的模式化,沒有自己的教學思考與研究和教學智慧,這使得本可以展現學生主體性的機會變成了形式化的“被灌輸”。
而“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要求語文教學目標要靠近學生,教學的出發點從“知識的教”轉變為“學生的需要”,切實考慮學生喜歡什么、需要什么,而不是不顧及學生的需要和喜好一味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另外,不同于三維目標的框架性和模式性,核心素養的學生價值更體現在:它立足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指向學生的未來發展和社會性的成長。同時,這一“未來性”的體現是多元的、具體的——核心素養對于學生需要培養哪些“核心素養”的問題進行了明確,并且,要求語文教學目標在制定上具有可行性。這在實質上是對于學生發展的平等性和對教學的真實性的追求。
(三)目標邏輯的審視
最后,從教學目標維度闡述的變化出發,我們必須審視目標的邏輯價值問題。正如上文提到的,教師在三維目標的教學設計中,往往會將其割裂開來看待,而核心素養則體現了目標的整體性,這里不再贅述。這里需要討論的是三維目標的內在邏輯性。
而核心素養的內涵與表述是對教學目標邏輯的一個重新審視與糾偏。思維方法與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有效地融入語言知識與能力的學習中,三者有機結合在一起,它們共同組成了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結合體,在一個動態的而不是機械的過程中完成。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教學目標闡明的變化其實也是目標邏輯價值的重新審視。
語文教育的改革不斷糾正現行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時貼近中國社會的發展和國際的教育動態,緊緊圍繞時代的變化。高中語文教學目標闡明的變化凸顯出了語文的學科性質和教學中的學生地位,這是最重要也最容易走偏的兩個維度的價值,同時,在教學目標的表述上,也有著邏輯上突破性的改進。從這個意義上說,核心素養比起三維目標有明顯的價值突破,體現了從教書走向育人的轉變。但是,價值的凸顯需要實踐的執行,這就需要教師將教學與研究相結合,對核心素養的內涵有清醒的認識,不斷發現問題,不斷改進教學;而理念也需要實踐的 ? 檢驗,核心素養是否能真正將其價值落實,理念在實踐中是否能真正得以體現,這都需要實際教育效果告訴我們。
參考文獻
[1]林崇德.對未來基礎教育的幾點思考[J].課程·教材·教法,2016(3).
[2]葉圣陶.葉圣陶論語文教育[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1986.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