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太線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甚囂塵上,教育理念在不斷升級,現代教育領域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越來越重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語文閱讀理解作為一種綜合性很強的課堂活動模式,是充分檢驗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的一種方式,因此語文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應該不斷探索,使語文閱讀理解和語文教學實際相結合,不斷進行教學手段創新,為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基礎。本文立足于提升初中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探索途徑這一課題展開討論,為語文教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初中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這樣描述:“閱讀是學生感知世界,豐富人生閱歷,提升自我人格的重要手段。”迄今為止,初中生閱讀能力的培養被放在了素質教育的范疇內,閱讀理解作為現代初中語文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構成元素,對于拓展學生的視野,構建起學生完整的課外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等均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迎合現代教育思潮,充分重視語文閱讀教學的開發和應用,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在學科學習中走向全面發展的道路。
一、初中生語文閱讀理解探索現狀
(一)對閱讀教學不重視
在現代語文教學過程中,盡管閱讀理解屬于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但是語文閱讀理解實踐環節薄弱,其根本原因在于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視力度不夠。現代的語文課堂沒有把語文閱讀理解作為教學活動的重點內容來看待,閱讀理解的課堂設計基本處于空白狀態。由此,初中生并沒有形成行之有效的閱讀習慣,缺乏閱讀的主動性和動力。由于閱讀量少,閱讀面狹窄,因此對于具有一定難度的閱讀理解題目很難應付,難以適應教育改革的發展形勢。
(二)閱讀內容和學生發展需求脫節
眾所周知,在新的課程改革背景下,語文教學活動為了使學生的主體地位突顯,通過自主學習的渠道獲取知識,以此來達到良好的效果和目的,使學習質量不斷提升,但是結合現階段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現狀來看,教學活動中對于學生的閱讀理解定位不足,閱讀理解教學設計內容不到位,學生自由閱讀的空間和時間被壓縮,從而嚴重制約了初中生閱讀理解能力的發展。在現實的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把精力投入到教學形式和方法的設計中,在關注教學行為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忽視了學生學習效果和綜合能力的培養。另外,教師所設計的教學內容往往迎合了應試考試的要求,教學設計不能立足于學生的特點,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情懷無法被構建,語文教學過程中如果無法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沒有把關注的焦點聚集于學生課堂中的閱讀表現,乃至順應學生個性發展的教學思想缺位。
(三)忽視經典作品的閱讀
眾所周知,經典作品具有普世價值的意義,對于學生一生的成長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初中階段,經典作品走向學生的閱讀視野至關重要。由于現代語文課堂枯燥乏味,單一機械,教師以講授課本知識為內容,在閱讀過程中不能有效融入經典,導致了不能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造成無法形成良好閱讀習慣的局面。加上學生課業負擔重,語文教學把關注的焦點聚焦于做題和考試,忽視對經典作品的閱讀和滲透,致使學生的課內外閱讀機會較少,供學生閱讀的經典作品數量有限,這些綜合因素直接導致了學生的知識體系較為匱乏。這種教學現狀應該徹底改觀,才可以迎合教育改革潮流的發展形勢,把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二、提升初中生語文閱讀理解能力的探索途徑
閱讀習慣應該伴隨著人的一生,好的閱讀行為可以啟迪人的靈魂,凈化人的心靈,提煉人的情感,在初中生成長過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樣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進一步延伸和拓展。蘇霍姆林斯基的名言:“之于閱讀的形象表述是:閱讀是思維模式開啟的風帆。”針對現代初中語文課堂閱讀教學現狀中的種種不足,應該引入現代新型教學手段,豐富初中語文閱讀理解內容,從多方面入手,找到提升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探索途徑。
(一)實現整體與局部的統一
在閱讀教學中要善于處理整體與局部之間的關系,既要從宏觀方面整體把握課文脈絡,又要從局部入手展開討論,使二者和諧統一,共促閱讀教學的發展。
如在課文《童年的朋友》的閱讀教學過程中,為了把整體和局部統一起來,可以分別從以下幾點進行設計:
首先,教師可以借助于智慧教學、多媒體教學等現代教學手段,引導學生深入到教材背景中去,從宏觀方面認識課文的寫作目的、寫作主題。其次,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找出重點段落讓學生分析。比如:我們童年的朋友都是誰?一般情況下我們的朋友都局限在同齡人的范疇之內,作者為何把長輩稱為童年的朋友?這個題目有歧義沒有?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分析,并且在教師對課文本文講解的過程中使學生明白課文的思想內涵。再次,針對課文當中的關鍵性段落,要讓學生在仔細閱讀的過程中,進行深入剖析和講解,升華和提煉課文的思想內涵。
總之,初中語文教師應該利用有限的課堂時間,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實現整體和局部的有效統一,以此來提升語文閱讀教學的效率。
(二)布置適量的閱讀內容
由于初中階段應試教育的影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為了提升升學效率,教師不能迎合學生的需求和發展,不注重教學的實際情況,語文閱讀量太大,閱讀內容過于寬泛,不能有效抓住重點,導致學生的閱讀效果不佳,無法及時完成教師布置的閱讀作業,學習壓力大,學習能力低下,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針對這樣的語文教學現狀,教師應該調整教學策略,壓縮閱讀空間,釋放學生課業壓力,在語文教學中順勢加入閱讀理解元素。如在《社戲》的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這個本位,以學生的認識能力和理解視角切入課文的閱讀主題,這樣有利于拉近學生和課文文本之間的距離,從而促進閱讀教學的深入開展和實施。其次,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適當穿插閱讀范文,如學習了魯迅的《社戲》之后,可以選擇現代作家作品,如郭沫若、徐志摩、巴金等人的作品,供學生閱讀和思考,開拓學生的閱讀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以提升。再次,教師要根據閱讀側重點布置適當的閱讀作業,充分重視設計過程和設計質量,切忌脫離實際、空洞無物、數量繁多的閱讀內容的設計。通過大量教學實踐可以知道,閱讀內容融入課堂設計的環節,應該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過程。選擇適當、適量的閱讀內容,可以緩解應試教學帶來的壓力,釋放學生的閱讀空間,從而提升閱讀教學效率,為語文教學的和諧發展提供實踐路徑。
(三)貫穿信息技術手段的閱讀活動
迄今為止,信息技術教學手段滲透到學科教學的各個領域,成為現代語文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信息技術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融入,為豐富語文教學現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提升了閱讀教學質量,并且經過教學實踐的檢驗,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如在《中秋詠月詩詞三首》的閱讀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手段呈現詩句的文字背景和背景音樂,在此基礎上引入關于中秋的古今中外詩詞,在特效文字的賞析和閱讀中,對這些詩詞進行配樂演奏處理,借助于多媒體的手段表達出來,有助于強化閱讀效果,在形象的文字背景和音樂元素中,豐富學生的閱讀空間和創造力,提煉學生對詩詞的情感。
總的來說,信息技術手段在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極大地豐富了語文教學的空間,為閱讀教學的飛躍式發展奠定了基礎。
(四)閱讀與寫作相結合
眾所周知,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閱讀和寫作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二者水乳交融,相互砥礪,互相促進。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讀寫結合起來的模式會為閱讀理解過程增色,構建起學生豐富的語文學識素養,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在具體的教學操作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對教材進行研讀,如有關季節描寫的課文《晚秋的狂野》《草原之冬》等的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出語句凝練、色彩鮮活、情節生動的段落使學生背誦,之后專門設置仿寫活動,要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力進行仿寫。讀寫結合的活動過程,可以豐富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閱讀理解的掌握更加深刻到位。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憑借所學教材中的課文來選擇與之相宜的作文主題,讓學生展開創造力去寫作,這種閱讀和寫作相互糅合的方式和手段,更有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使學生的生活和學習更加豐富多彩,構建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養。
(五)基于生活積累的閱讀實踐
毋庸置疑,初中語文教材中的內容都是經過篩選和提煉的經典作品,其創作源頭來源于生活,同時高于生活。在初中語文閱讀理解的過程中,應該提煉教材的深刻意蘊和內涵,和實際生活相互聯系。把教材文本生活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邏輯思考能力和文本感知能力。
如在朱自清的《背影》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慕課生活情境導入的方法,來介紹課文的相關內容,之后教師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引導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你心目中的父親的形象是什么樣子呢?父親的背影會對你產生什么影響呢?你如何利用文字來描述父親的背影?通過代入感的生活化教學設計,學生對于這些內容所進行的思考和認知,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文學作品的認知能力,另外一個方面可以提升學生的本文閱讀理解能力,為學生今后全面透徹地認識和分析文學作品鋪好道路,有利于實現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發展,現代教學方法甚囂塵上,對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視與日俱增,如何在教學過程中摒棄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方法創新,為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供教學技術手段的指引,構建起語文分析能力和思維觀念,使學生在多元化的閱讀活動中提升閱讀理解水平,就成為當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索的重點課題。
參考文獻
[1]陶錦亞.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課堂小結的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8(11).
[2]劉莉.論初中語文閱讀教育教學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8(51).
[3]郭春蕾.淺論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多元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32).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