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夢窈
【摘要】為了上好加法結合律這一節公開課,為了了解學生真實的數學思維,在備課時,從教學引入、教學方法、不同層次學生上課、聽課老師的意見這幾個方面產生了疑惑并由疑惑尋求對問題解決的策略,從而獲取關于教學加法結合律的收獲。
【關鍵詞】加法結合律? 數學活動? 數學思維? 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5-0147-02
在多如繁星般的課題中筆者選擇了這一課題,主要是因為筆者的一節公開課《加法結合律》,因此我對這一課題有較深刻的感悟,在教加法結合律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困惑,同時也得到了很多的收獲。
一、加法結合律教學的“惑”
1.教學引入時的“惑”
在一開始的教學引入上,就出現了好幾種方式,此時我困惑了,為什么同一節課有這么多不同的引入方式?究竟哪種引入方式好呢?又該如何引入呢?經過多次思考和翻閱材料,我決定用一個故事(朝三暮四想六)來引入,故事選定了,又該如何把這個故事運用到課堂中呢?我采用談話的方式詢問小朋友喜不喜歡聽故事,來引出這個故事。采用《朝三暮四想六》故事視頻的方式,這樣既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又不浪費時間,還能活躍課堂氣氛。這一惑的解決增加了筆者解決后續問題的信心。
2.教學方法的“惑”
引入的問題解決了,那課該如何上呢?筆者整理了如下三種教學方式:
a.由教師直接提出問題,按照課本上的順序直接教學;
b.教師讓學生根據情景圖,自由提出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再從中挑選兩個問題進行教學;
c.教師在b種方式教學基礎上,進一步采用觀察、猜想、驗證、得出結論的方法教學加法結合律。
選擇的方式多了就容易迷惑,每種方法各有利弊,在導師的指導下決定采用方式c,比較有新意。但對此還持有一定的疑惑:采用觀察、猜想、驗證、得出結論的方法的確很好,但對于小學四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能夠消化得了這樣一節自主探索研究的課嗎?
3.不同層次學生上課后的“惑”
公開課前,我曾在三個班級試上過這一節課,當播放小故事的視頻后一個班級的學生過于活躍,教師無法掌控到班級的紀律。有兩個班級氣氛融洽,學習興趣濃郁。由此思考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征,我們借助像這樣沒有數學意味,卻是學生感興趣的“題外話”場景的方法,是一把雙刃劍,這個“度”還得教師把握。那我們為什么要創設情境?
4.聽課教師給予意見后的“惑”
課后,聽課教師給我提了三點意見。其中有一點最讓我感到困惑(在課堂中組織教學時要給予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
首先筆者對這位教師的意見是持贊成態度的。但要做到恰到好處的把握課堂的討論時間這一點是很難的,因為我不可能變成神仙去了解每位學生想到哪了、討論到哪了?并且學生的思維很活躍,如何能夠掌握好小組討論時間這一點真的令筆者很困惑。
二、加法結合律教學的“獲”
1.教學引入的“獲”
通過創設《朝三暮四想六》的故事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從主觀上想要去學習新的知識。在教課中也能用有趣的故事開拓思維,不呆板的按照課本進行授課,能把簡單的內容教得厚起來。在語言表達方面也收獲頗多,這點我感到很欣慰。
2.教學方法的“獲”
首先,采用這種方法本身就是一種收獲。作為一名新教師,本身的能力會有許許多多的欠缺,通過對課本的分析以及對多位名師教案的研究,最終采用了這種教學方法,這也使作者懂得,作為一名好的教師,要能夠把復雜的內容上得簡單易懂,也要能把簡單的內容上的有厚度有深度。
其次,在采用這種教學方式的過程中,肢體語言也是必不可缺的。從剛開始上課時的僵硬,到現在的自然,我想與這次對本節課的分析、研究、磨合有很大的聯系。在此過程中,我體會到了一名好的小學教師不僅要有基本的教師素養,還應擁有豐富的肢體語言。
3.不同層次學生上課后的“獲”
通過學習,我了解到一種讓學生快速安靜的方法——讓學生跟著教師的節奏拍手。之后作者在其他班級上課時,就是通過這樣的方法來使學生安靜的,這樣的方法不僅可以在氣氛過于活躍的時候使用,也可以用作讓學生結束討論的信號。除此以外,我們可以在課前教授學生用手勢來表示對錯,這樣的方法可以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還能夠讓教師很明確的知道班級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程度。
4.聽課教師給予意見后的“獲”
課后,導師認為我在詢問28+17+32和28+32+17這兩個式子含義時,應具體地指出每個式子代表的意義,而不是詢問這樣列式的依據是什么。四年級學生的思維還不夠完善,很有可能對“列式的依據”這樣的字眼無法理解,我在備課時高估了學生的能力。作為小學教師,我們的語言一定要符合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能夠理解,要用最簡單的語言道出知識的精髓。
總之,為了了解學生真實的數學思維,筆者在課前、課中、課后等不同層次產生了疑惑并由疑惑通過與學生、教師的討論以及自身的研究尋求對問題解決的方式,從而獲取關于教學加法結合律的收獲。
參考文獻:
[1]黃振華.“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教學片斷與思考[J].小學數學教育,2016(04).
[2]王娟.“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教學片斷與思考[J].小學數學教育,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