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然 胡象明
【摘要】貧困包括物質貧困與精神貧困兩種。精神貧困可以界定為由于意愿、能力和經歷等因素,貧困人員對精準扶貧的政策、措施等制度供給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現象,具體表現為貧困人員不愿脫貧、不能脫貧和不信脫貧。對此,可以從脫貧意愿、脫貧能力和制度供給三個方面著手,分析探討精神貧困問題。
【關鍵詞】精準扶貧 精神貧困 精神扶貧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貧困問題是長久以來影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問題之一。自“精準扶貧”戰略提出,尤其是黨的十九大將脫貧攻堅確定為“三大攻堅戰”以來,理論界和實務界圍繞著貧困和扶貧話題展開了大量的討論。關注的焦點多在物質扶貧方面,但事實上,物質扶貧只是扶貧工作的一個方面,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并不意味著貧困問題得到了根治。“扶貧要扶志”“扶貧必扶智”,充分說明了精神扶貧工作的重要性。可以說,精神扶貧已經成為了中國脫貧攻堅的“第二戰場”。
貧困是人類長久以來始終面臨的社會問題。物質貧困的界定較為客觀,也相對容易,其典型表現是各類“貧困線”,比如世界銀行依照人均生活費制定的貧困標準。但事實上,僅從物質層面界定貧困是不全面的,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返貧”現象。由此,貧困的內涵應加入新的內容:既包括物質貧困,也包括精神貧困。
當前,在精準扶貧戰略的系列部署下,解決精神貧困問題被提上議事日程。理論界也重點關注了精神扶貧問題:應將“輸血式”扶貧與“造血式”扶貧相結合,實現農村經濟社會的內生性發展;精神扶貧應從喚醒內在脫貧動力、防止貧困代際傳遞、加強社會管理服務等方面著手;應通過內源扶貧,增強反貧困的主動性和反貧困的能力,等等。這些研究成果都在“怎么辦”層面上豐富了有關精神貧困的理論研究。但隨著對精神扶貧重視度的提升,人們更需要了解精神貧困“是什么”與“為什么”。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強有關精神貧困的基礎理論研究,即精神貧困的內涵與影響。對此,一方面,必須要加深對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深刻內涵的理解;另一方面,必須要讓精神扶貧政策更具執行力。
在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指導下,我們應借用經濟學概念來界定精神貧困。可以將精神貧困界定為由于意愿、能力和經歷等因素,貧困人員對精準扶貧的政策、措施等制度供給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現象。具體表現為貧困人員不愿脫貧、不能脫貧和不信脫貧。將精神貧困界定為需求不足,借用的是經濟學的概念。精準扶貧戰略的政策、措施等是制度供給,貧困人員是該制度供給的消費者。經濟學中影響需求的因素包括購買欲望和購買能力,同時也會受到供給的影響。由此類比,我們可以從三個維度探討精神貧困:脫貧意愿(即購買欲望)、脫貧能力(即購買能力)、制度供給(即供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要扶志”。“志”包括貧困人員是否有脫貧的意愿,這類似于商品購買欲望,其操作形式是貧困人員是否意識到自身的貧困現狀,且是否希望擺脫貧困狀態。如果缺乏此意識,便可稱為精神貧困。
第一,有的貧困人員并未意識到自己貧困,對富足生活沒有概念,認為自己及家庭可以安于現狀地生活。隨著資訊的發達,這種貧困人員越來越少,但在個別信息閉塞的邊遠地區這種現象仍然存在。第二,有的貧困人員意識到自己貧困,但習慣于過去的生活方式,不愿改變。一方面,這是由于貧困人員的懶惰思維所致;另一方面,這是受不愿尋求變化的保守思維所影響。第三,有的貧困人員認為自己雖然貧窮,但與周圍人相比并非最貧窮,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這種精神貧困的表現形式在整體收入水平不高的貧困村中最為突出。第四,有的貧困人員認為貧困戶頭銜可以讓自己得到更多的好處,將貧困當作一種資源,以貧困為榮。上述這些表現會影響貧困人員的脫貧意愿,進而導致精神貧困。解決貧困人員的脫貧意愿問題,即解決“不愿脫貧”問題,這是擺在扶貧干部面前的首要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必扶智”。擺脫貧困需要智慧,這類似于對商品的購買能力,其操作形式是貧困人員是否具備脫貧的知識或技能,表現為受教育水平、農業知識技能、學習和交流能力等。大量貧困人員存在脫貧能力不足的問題,這是精準扶貧需要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
當前,與能力有關的精神貧困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兩種:其一,脫貧效能感不強,即面對貧困局面感覺到力不從心或無能為力,看到其他貧困人員摘下貧窮帽子時心中干著急卻沒有辦法。其二,曾經為改變貧困面貌努力過,但由于種種原因沒有脫貧,不愿再次嘗試。事實上,這些都會影響貧困人員的脫貧能力,進而導致精神貧困。解決貧困人員脫貧能力問題,即解決“不能脫貧”問題,也是擺在扶貧干部面前的現實問題。
對此,我們應著力發揮精神扶貧的效能。一方面,精神扶貧可以夯實貧困人員脫貧的內生動力。俗話說,“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要實現貧困人員“心中不慌”的目標,就需要以“扶智”來實現貧困人員“手中有糧”。另一方面,精神扶貧可以確保貧困人員具有抵抗貧困的“造血能力”,既可以防止貧困人員由于種種原因返貧,又可以阻斷貧困代際傳遞。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思想。自此,“精準扶貧”成為了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有機組成與政策抓手。中國的扶貧開發政策在不同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取得了不同的成果。
在當前精神貧困的三個影響維度中,脫貧意愿和脫貧能力相對容易理解,但事實上這兩個維度不能將精神貧困完全概括,我們還需要引入一個新的維度,即制度供給。制度供給是指貧困人員在精準扶貧工作開展之前是否經歷過各級政府的扶貧政策,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未經歷過扶貧政策,二是經歷過扶貧政策但效果不佳。需要說明的是,如果貧困人員經歷過對其有效的扶貧政策,那就意味著已經擺脫了貧困身份,脫貧成功了。此外,還有三種表現形式:貧困人員自身沒有經歷過扶貧政策;自身或看到他人經歷過扶貧政策,但沒有改變貧困面貌;看到以前的扶貧政策出現了不公平問題,真正的貧困人員沒有獲得幫扶。上述這些情況都會影響貧困人員的脫貧信心。比如,沒有經歷過扶貧政策的貧困人員可能會質疑精準扶貧政策的有效性,經歷過扶貧政策但失敗的人員可能會質疑精準扶貧政策的效果等。貧困人員脫貧信心的缺失,無疑會導致精神貧困。解決貧困人員脫貧信心問題,即解決“不信脫貧”問題,需要補齊以往扶貧政策制度供給不到位的短板,這是擺在扶貧干部面前的艱巨問題。
(作者分別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助理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務院扶貧辦承擔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大項目“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研究”(項目編號:2016MSJ054)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葉普萬:《貧困概念及其類型研究述評》,《經濟學動態》,2006年第7期。
②譚賢楚:《“輸血”與“造血”的協同——中國農村扶貧模式的演進趨勢》,《甘肅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
③吳浩:《精神扶貧從“志”“智”“治”著手》,《四川日報》,2016年3月25日。
④易棉陽:《論習近平的精準扶貧戰略思想》,《貴州社會科學》,2016年第5期。
⑤劉圣義、許彩玲:《習近平反貧困思想及對發展中國家的理論借鑒》,《東南學術》,201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