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嬌容
【摘要】趙志祥老師執教的《伯牙絕弦》,不僅給我們帶來聽覺上的享受,更讓我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人文的魅力,也真真切切地領略到名師的教學智慧。作為語文教師,只有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在屬于自己的三尺講臺上演繹出“信手拈來的精彩”。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學水平;信手拈來;精彩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伯牙絕弦》是人教版六年級的一篇文言文,全文只有77個字,卻講述了一個千古流傳、感人肺腑的故事。在觀摩了深圳市小學語文教研員趙志祥老師執教的《伯牙絕弦》之后,我真實而深切地體會到了什么叫“信手拈來的精彩”。趙老師用故作高姿態的幽默且帶著幾分俏皮的語言不僅給我們帶來聽覺上的享受,更讓我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人文的魅力,也真真切切地領略到名師的教學智慧,對自己來說這既是一次心靈的洗滌,又是一次汲取學習、反思教學的過程。
一、音樂渲染,營造氛圍
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起學生思想的浪花,或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好的音樂是語文課的“第一錘”,在語文教學中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可以渲染氣氛、創設情境、激發學習興趣。課伊始,趙老師便出示古人所彈奏的瑤琴,然后讓學生閉上眼睛傾聽《高山流水》樂曲,學生一下子進入學習文言文的意境。在補充介紹俞伯牙在鐘子期墓前悲痛悼念時,也配以哀怨凄婉的音樂,讓學生入情入境地體會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種悲傷欲絕的心情。最后,讓學生在古琴曲《高山流水》的伴奏下,再次朗讀《伯牙絕弦》,體會“知音就是世上那個最懂你知你的人”,感受伯牙和鐘子期那種“世上再難覓知音” 的情誼。
二、刺激誘導,鼓勵挑戰
走進趙老師的課堂,層層設鋪墊、時時有發現、處處是挑戰,學生對閱讀古文興趣盎然,躍躍欲試。
1.向自我挑戰。趙老師在引入課題后,出示了兩種版面的課文——橫式和豎式,讓學生選擇哪種讀。學生的個性使然,不按常理出牌,當然對豎式閱讀充滿了興趣,加之趙老師對“學生智商”的“質疑”,學生群情激奮,一致表示要讀豎式的。豎式閱讀檢驗了學生是否讀通讀順課文,是否能處理好古文句與句、詞與詞之間的停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閱讀難度。學生面對挑戰很快投入到朗讀之中,課堂上書聲瑯瑯,余音繚繞,學生沉浸在美妙的傳統文化的浸染之中。
2.向老師挑戰。學生初讀了課文,趙老師用激將法挑起學生與老師比試朗讀的興趣——是要“單挑”,還是“群毆”?學生個個“摩拳擦掌”,這種自信滿滿的“單挑”,正中老師下懷。在熟讀課文之后,趙老師用“能不能”“敢不敢”等充滿刺激性 的“挑釁”,同時故意提示學生“可以偷瞟一眼”背誦的方法,再度挑起學生背誦的欲望。一時間,學生“磨刀霍霍”,“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在很短的時間內熟讀成誦,整個多功能廳沉浸在悠悠朗朗的誦讀聲中。而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情感得到了釋放,思維得到了啟發,不斷強化伯牙遇知音、痛失知音的體會,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無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腸”。
3.向權威挑戰。在讓學生明白“志在高山”的意思時,趙老師巧妙地引導學生發現——書中對于“志在高山”的注釋有誤。“教材也是人編的,也是可能有誤的!你們覺得文中的注釋哪處地方出錯?”在老師的誘導下,學生勇于向教科書質疑,敢于向注解質疑。一番思考交流之后,老師順水推舟:“文言文有直譯和意譯兩種翻譯的方法,此處的‘志在高山意譯就是‘心里想到高山,就用琴聲表達出來。”這樣,學生便懂得了翻譯古文除了直譯,還有意譯,下次再讀到其他古文,便了然于心了。不僅如此,學生更明白了教科書也有可能會出錯,從而大膽向權威挑戰。
三、匠心設計,深挖內涵
課堂最為絕妙之處是趙老師獨具匠心的設計,以“絕”字為突破口,深挖內涵。一開始,趙老師看似不經意地讓學生用 “絕”字組一組詞,再從組的詞中提煉出三個關鍵詞—— “絕技”“絕望”“絕唱”,并作板書。大家不明所以,但后面通過步步追問、引發思考——“絕技表現在何處?”“絕望從何體現?”“為何是絕唱?”三大問題,學生深刻地品讀出伯牙有善彈琴的絕技、子期有善聽琴的絕技,伯牙為子期死再無知音而絕望,“破琴、不復鼓”,樂曲《高山流水》、故事《伯牙絕弦》由此成為千古絕唱。直到此時,大家對趙老師這樣設計的一番用心良苦也才恍然大悟。趙老師以“絕”為要點,引領學生深層次地思考,環環相扣的教學更是獨樹一幟,表面看來不經意地鼓動學生找出越多體現“絕技”的地方是高智商的表現,這不僅需要老師詼諧精練的語言,需要深厚博大的古文功底,更需要扎實高超的教學水平。于是乎,在名師的教學啟發下,學生獨到的回答、精辟的見解,將課堂氛圍一次又一次推向高潮,老師與學生沉浸在悠悠的古琴聲中,為千古知音難覓而動容,而唏噓,而感嘆。這大概就是小學語文課堂生命力之所在!
四、拓展補充,升華主題
限于學生年齡特點,及文言文的生澀難懂,體會伯牙與子期的知音之情是難點,特別是伯牙絕弦的行為,學生是比較難以想象的,甚至有的還會認為伯牙很傻。趙老師對文本進行了拓展,引導學生想象伯牙一人彈琴時孤獨寂寞、無人欣賞的心境,從中感受他對“一生得一知己”的期盼。末尾,趙老師補充介紹鐘子期死后,俞伯牙到子期的墓前悼念時所寫下的一首短歌:“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為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學生入情入境,既理解了伯牙對于知音之死的肝腸寸斷、傷心欲絕,又體會到了伯牙絕弦的那種蕩氣回腸、決絕決裂。而就在看似課堂要結束之時,趙老師把“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和《俞伯牙摔琴謝知音》的背景知識滲透進來,接著不露聲色地將李白和王安石的詩句,及《警世通言》一書推薦給學生。趙老師緊扣文本,又及時進行資料的補充拓展,真正體現了現代的大語文觀的思想。
五、價值導向,異構結尾
“教學是一門藝術”,趙老師的課堂把這門藝術演繹得精彩紛呈,讓所有與會教師不自覺地陶醉在他的教學藝術中。教學在推薦閱讀書目中戛然結束,在這里,我假以設身處地:如果讓我執教,我又會如何處理結尾。一時間,我有一個自己的想法:語文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教師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理解文本,熟讀成誦,還應進行正確的價值導向。因此,可否拋出這樣一個問題:“你贊成伯牙絕弦這種行為呢?”適時讓學生說說自己贊成或反對的理由,而老師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肯定。接著,老師也可以再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學完此文,你心目中的知音是什么樣的?”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同時,不知不覺地讓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老師再告訴學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就應該珍惜彼此的情誼;如果還沒有遇上,則也要真誠對待身邊的人。這樣,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將由文本走向現實,達到另一個高度。
趙志祥老師在隨后的講座說:“什么叫有水平?別人略知一二,你卻背誦全文;別人苦思冥想,你卻信手拈來。就是水 平!”趙老師無疑是那個會背誦積累會信手拈來運用的高水平老師。聽完趙老師的課,一直在思考自己的課應該怎么上,應該怎樣取長補短,怎樣做到“信手拈來”,好多問題在困擾著自己,但是,我覺得“語文”永遠在路上,聽課也好,學習也罷,給我們的是一個方向指引,有先進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更多的細節問題需要自己多琢磨,內化為自己的東西。
毋庸置疑,作為語文教師,只有豐富自己的文化底蘊,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才能在屬于自己的三尺講臺上演繹出“信手拈來的精彩”。
參考文獻
[1]韓吉鳳.《伯牙絕弦》教學反思[J].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3(9).
[2]染琦.淺談引發學生閱讀期待的策略[J].求知導刊,2016(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