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分析目前我國農村小學寄宿生課余時間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有效地策略,希望可以幫助農村小學寄宿生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課余時間,提高他們的課余生活質量。
【關鍵詞】農村小學;寄宿學生;課余時間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寄宿生一般指由于學校離家較遠或其他一些原因,因此住在學校宿舍里面的學生,指住校的學生。農村小學寄宿學生是寄宿生這個大群體中一個特殊的存在,他們年紀小,不懂事理,無自主管理能力。他們沒有自主管理能力,所以課余時間都需要依靠教師,而教師對課余時間的管理并不重視,以致學生的課余生活質量不高,小學生課余生活的質量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身心發展,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正視和思考這一問題。
一、農村小學寄宿生課余時間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業負擔大,課余時間少
教師為了抓學生的學習成績并且方便管理,會在課后留大量的書面作業,以致學生就沒有足夠的課余時間去活動。據調查寄宿生一天有3—4個小時的課余時間,而學生所能支配的時間不足一小時。
(二)學生追逐打鬧現象嚴重
課余時間時,所常見的是學生的追逐打鬧。我們經常會聽到,某某同學摔破了頭,某某同學摔斷了腿,這就是學生追逐打鬧所造成的。如何才能使追逐打鬧現象減少,并且不再出現,那就需要高質量的課外活動,如果有更好、更有趣、更吸引人的課外活動,學生之間追逐打鬧的現象會減少很多。
(三)課余活動單一,學生積極性不高
經過調查發現,目前,農村小學進行的課外活動有打沙包、跳繩、跳皮筋這三種。相信大家和我一樣意外,這三種活動也是我們小時候經常玩的,然而,20多年過去了,學生的課外活動絲毫沒有改變。學生簡單地長期重復這三種活動,會形成思維定式,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違背了素質教育的初衷。
二、農村小學寄宿生課余時間管理不當的原因分析
(一)學生年齡小,缺乏自覺性
由于年齡較小知識水平有限,看問題比較片面、極端;由于辨別能力較差,有時會好壞不分,兼收并蓄,面對錯綜復雜的社會環境、文化環境,他們往往較為相信直覺,容易接受一些社會上不科學、不健康的東西。他們正處于自我意識覺醒期,非成熟非理性思維占主導地位,易受外界影響,自控能力差,不能堅持自己的選擇,容易被別的事物所吸引。
(二)教師觀念未改變,沒有認識到課外活動的重要性
教師還沒有從應試教育的陰影中解脫出來,在他們的主觀意識里,課外活動可有可無,無足輕重。在筆者所調查的學校里,課余時間教師除了叫學生寫作業,再無直接交集,由此可以看出教師對于課余時間基本無管理,任憑學生自由發展。
(三)學校管理不當
學校對學生課余時間的管理沒有明確的規章制度,也沒有系統的規劃,整個學校管理處于一種混亂的狀態。在調查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老師一般都放任學生自由玩耍,對于課余時間的管理與課余活動的知識,他們并不了解。
三、農村小學寄宿生課余時間管理的有效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當孩子每天按自己的愿望使用5—7個小時的空余時間,才有可能培養出聰明的、全面發展的人來,離開這一點去談全面發展,談論培養素質、愛好和天賦才能,只不過是一句空話。”使學生全面發展是實行素質教育的目標,而學生要想全面發展就要有充足的課余時間和可支配的自由時間,并且要科學合理地安排這些時間,保證其高質量的課余活動。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政府方面
1.配齊學校教師。教師對學生課余時間無管理,一方面是教師對課余時間管理的認識不夠,另一方面是教師沒有時間和精力管理。在所調查的學校中,150個學生,40個寄宿生,學校僅僅只有11名教師。這11名教師從早上學生到校區域衛生的打掃、早操的紀律、早讀的背誦到課間操的紀律,中午放學的集會,學生的吃飯、休息,午自習的跟班,下午放學的集會,寄宿生的飲食,晚自習的跟班,學生宿舍的檢查,這一件件事都需要他們去完成。這還不包括教案的備寫和常規教學,時不時有個檢查,學校搞個活動,一天下來教師哪里還有時間和心情再去管理學生。所以,教育主管部門應該配足配齊教師,保證教師有充足的時間和精力去管理學生的課余時間,并且能夠開展各種各樣的活動,滿足學生的需求,保證學生高質量的課外活動。
2.提高教師待遇,保證教師的積極性。教書育人是教師的根本使命,但同時教師也有獲得勞動報酬的權利。近幾年來隨著特崗教師的招聘,教師隊伍注入了一批新鮮的血液,教師隊伍整體趨于年輕化。隨著新鮮血液注入,出現了同勞不同酬的現象。老教師由于年齡問題,開始出現倚老賣老的情況,大部分工作都由年輕人承擔,而年輕人的工資卻不足老教師的一半,毫無疑問年輕人的花費較大,大部分年輕教師都出現入不敷出的現象,這就導致青年教師無力教學。教育主管部門應該適當調整教師工資,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讓他們毫無顧慮地進行教育教學活動。
(二)學校方面
1.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增加課余活動時間。當前我國小學生課余活動看似豐富多彩,但實際上他們的大部分時間仍被作業所占據。作業負擔過重這一現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超量”,即超過教育部門規定的有關限量,課程多、資料多、作業多、考試多;二是“超時”,教師布置的作業過多,大量占用學生課外時間。因此,作業的布置要科學合理,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布置作業,注重質與量,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切實減少學生的課業負擔。
2.合理利用課余時間,豐富課外活動。在活動內容的選擇上應遵循人本主義的理念,注重學生的整體發展。貫徹落實素質教育觀,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要選擇活動,學校根據學生的選擇,進行統一的管理和分配。根據學生的意向把課余活動分為藝術、運動、語言、管理等幾個體系,派任專門的教師進行指導,從學生的興趣出發,給學生以自信,讓他們愿意參加課外活動。
3.增加經費,添置新的硬件設施。學校應該增加課余活動方面的經費,添置更多的硬件設備,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性。學校可以增添樂器、表演服、運動器材、圖書等等,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活動器材。選擇的范圍廣了,學生就樂意參加,在活動中不斷地嘗試,發現自己,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課外活動。
(三)教師層面
1.讓教師認識到課外活動的意義,重視課外時間管理。教師對于課余時間管理存在認識偏差,學校應組織相應的培訓,讓教師認識到課余時間對學生的重要性。教師對于課余活動一是認識不夠,二是不會教,由于專業知識的短缺,讓教師無從下手,不知道教給學生什么,學校應按照教師所負責的不同體系,安排不同的培訓,讓教師富有豐富的知識儲蓄。
2.小學生課余時間做好規劃。教師應該為學生的課余時間做好規劃,這樣學生就不會混亂,知道什么時間該做什么。教師可以為學生制定一個活動表,比如下午5—6點這個時間段就是運動,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方式進行鍛煉,就好比有的同學喜歡打籃球、有的則喜歡跳繩,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身體,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自主性。
3.逐步培養學生自主進行課外活動的能力。雖然學生年齡小,缺乏自覺性,但并不意味著他們沒有自我意識,他們有著自己喜歡的老師、同學、科目,有著自己的文化傾向和獨立性。自我意識的培養與發展是一個漫長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小學生自我意識才初步發展,教師應該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讓他們自主進行課外活動。在活動初期教師給與的幫助、投入的精力應該大一點,隨著學生不斷地進步,教師要學會放手,讓學生自己進行活動,在活動中鍛煉自己,不斷適應新的變化。
4.教師給予學生正確適當的評價。教師對學生在活動中的評價具有導向性,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評價更加清楚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是怎樣的。教師在評價中要注意差異性、思想性、發展性和組織性,評價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成長為一個真實的自己,讓學生清楚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優、缺點,以便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地調整自己。教師只有給學生正確的、科學的評價,學生才能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從而成長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
[2]郭振有.“減負”的難為與可為[J].中國教育學刊,2009(4).
作者簡介:田志靜,女,1995年生,甘肅平涼人,小學教育專業,碩士生。
(編輯:龍賢東)